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

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
作者: 张克贵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115.34
折扣购买: 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
ISBN: 978751603474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科技、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总是习惯于比较东西方建筑文明。毋庸置疑,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建筑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中国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历史则更为悠久,在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可谓独树一帜、贡献斐然,至今仍焕发着青春活力。 诚然,建筑代表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居住,在实践中创造和不断发展着建筑技艺。中国古建筑营造活动传承至今已数千年,形成一门独立和完备的技术体系,极具珍贵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其与天文历算、医学农业、思想文字、诗歌戏剧、绘画音乐、民俗信仰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元素,并自成体系,有别于其他地域建筑技艺。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熟练掌握这套工艺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无比绚烂的建筑成就,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满足了人们日常起居的功能需求。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跃然于各种历史文献,承载了我们对古代建筑历史的追忆;存世至今的长城、故宫、颐和园,依然见证着封建社会建筑活动的辉煌;鲁班、李诫、蒯祥、雷发达等建筑大师,或著书立言、或规划设计、或传承工艺,为中国建筑的发扬光大做出卓越贡献。 20世纪20—30年代,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开创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文物古建筑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组织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工作,于1961年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从紧张的财政中挤出经费用于古建筑维修,为古建筑普遍安装避雷针和灭火器材,基本实现消除隐患和保护古建筑的目标。在保护修缮之余,国家也非常重视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例如开辟博物馆、创办和恢复遗址公园等。 进入21世纪,国家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这在政策、资金、制度上均有体现,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事业正呈现可喜的局面。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亦不再局限于古代建筑史学、传统文献(如《营造法式》)、古建筑调查与测绘、古建筑图档等范畴,还开展了更为深入的分类研究、修缮技艺研究以及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修缮工程投入的前期研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行业内对于文物保护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入,围绕文物保护所做的工作更多聚焦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也即保护是第一位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本书的主编张克贵先生常年扎根在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及代表性建筑专家组成员,更是文物系统内很早即已深入研究安防、消防、防雷等建筑保护领域的专家。作为中国紫禁城学会发起人,他曾任该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张克贵先生参加了大量文物保护规划、维修方案的评审及保护工程的检查、工程验收工作,著述颇丰。我与张先生相识多年,一直钦佩于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此次,欣闻张先生带领学生们共同编著《中国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第一辑),深感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对文物工作的执着以及对年轻同志的帮助。 蒙张先生提携,为此书撰写序言,祝张先生桃李芬芳,也对此书的付梓深表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