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痒痒挠/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
作者简介
陈志宏,男,汉族,1975年出生于江西东乡,大学教师,《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签约作家,南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专家。“江南系列”散文入选沈阳、武汉等多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多篇文章被编人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出版有《人生三道茶》《幸福就在抬头间》《总有一种相遇让你永远铭记》等作品集十余部。曾获第二届“滕王阁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内心的谣言 作家心语:内心起谣言,本质是让自己在如烟的 历史里,挖掘一线人生的幸福泉。 先来看一道脑筋急转弯题:十年前小明十岁,请 问十年后他是几岁? ——哈哈,你不会告诉我答案是二十吧。 之所以对这道题记忆深刻,不是说它有多深奥, 吸引我的是题干中的那个“十年”。光阴越十年,那 是一段不长也不短的生命旅程。 《恋曲1990))流行的时候,我边唱边回想,十 年前的1980年,当时五岁的我在干什么呢?在时光的 风影里,我时不时地回想十年前的**自己在哪里, 又做了些什么。十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十年 里,一个人会经历多少事,又会历经多少沧桑啊!烙 进记忆深处的往事,像陈年的酒于人生的下一个十年 发酵,香醇怡人,让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莫名地,喜欢听陈奕迅的《十年》:“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 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 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 的理由,***后难免沦为朋友。,’这是痴情男在 风中低吟自己的十年情感路。**个十年,越过陌生 的河,抵达爱的彼岸,彼时,街道染情,时光涂爱, 情深深,爱浓浓。下一个十年,他们在爱河中分手,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沧海桑田,令人扼腕长 叹。《十年》里传递出的情感温度,是温热,而非通 常的仇人式的暴烈,陌路式的冷酷。 真会如此温婉动人吗?只听说生意不在人情在, 而感情注定不是生意,成不了恋人,做不成**,容 易走**,变成敌人,甚至闹到鱼死网破。云烟散尽 ,爱成往事,漠然是**的表情。人世间,恨有时是 爱的另一件外衣,而漠然,才是图穷**见,走到了 爱的反面。 从这个意义说,《十年》是陈奕迅用温情的回忆 ,给芸芸众生编织的一个绚烂而虚幻的花篮,中看不 中用,禁不住爱的推敲。 有人说,判定一个人有没有老,看他是不是老爱 回忆。这一论断,我觉得站不住脚,至少在我身上无 法印证。没错,我现在老爱回忆往事,怀念十年前相 熟的人,想念二三十年来经历的事,回想那个时候自 己做了些什么……以此为凭,就可以判断我老了吗? 非也。早在十岁那年,村小放农忙假(农忙时学校放 七天假,让孩子帮家里做农活),一个人闲得慌,看 *影移动,我居然热切地怀念小时候,那时不上课, 只是玩,多好!突然想顺着回忆之途,回到从前。你 说,我那时就老了吗?——不要告诉我,是心态提前 老了!谁信? 冷静地想,十岁那一次回忆,只因我对现实不满 ,恨不得农忙假像暑假那样放他三个月呢。我渴望什 么事也不做,什么事也不去想,清风中,蓝天下,无 忧无虑地过*子。 就这样迷恋上了回忆,像牛反刍那样咀嚼往事。 终于有**,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每当我沉迷 过去之时,正是我对现实不满之际。之所以要怀念往 事,是试图以虚妄的过去为盾牌,来抵挡现实的种种 压力,各种人事的酷烈*击。如此盾牌果真有用吗? 顶多算是一些心理安慰罢了。若是加大回忆的剂量, 心理安慰就成了心理麻醉了,影响由正转负。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说:“回忆,是一 种内心的谣言。” 回忆的美好,往事的美丽,只是海市蜃楼、空中 楼阁,不靠谱的;是乱心之源,替烦恼助纣为虐;是 惑众的谣言,只不过它源于回忆者的内心,影响也仅 限于回忆者本人。喜欢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人们 声称的*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痛苦的,只是事后回 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这是对斯蒂芬·金的“ 谣言论”*精妙的注解。 所谓回忆,就是坐着“谣言号时空穿梭机”,返 回过去或痛苦或不痛苦或幸或不幸的现场,还原当初 或美妙或不美妙或开心或不开心的情景,化往事为糖 浆,用针尖挑一滴,让自己品咂出些许甜味来,哄骗 现在的自己开心。内心起谣言,本质是让自己在如烟 的历史里,挖掘一线人生的幸福泉。这样的谣言,虽 说算不上什么人生的灵丹妙药,至少不会害人。 在我看来,内心的谣言是世上*有正能量的谣言 ,故而,有事没事,喜欢沉迷于回忆之海,偷着乐呢 。不开心的时候,用内心谣言安妥灵魂,有什么不好 嘛,是不是? 点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朋友能自觉 调节回忆带来的关好,从而将*多的精力花在现在的 学习上,以及对未来憧憬的拼搏中。而有些朋友则无 法克服沉浸在过去美丽往事中的内心骚动,有时在外 部条件的引诱下也可能会走上**,这种内心骚动的 直接后果是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此文表达的是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知道“内心谣言”的根源 ,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