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建筑卷)
作者简介
\\\"林徽因,她是作家,是诗人,是中国第壹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著名建筑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对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年时代,她求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足迹遍访欧美,学贯中西。这些独特的际遇造就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林徽因。晚年虽遭遇战乱和病痛,但其短暂的一生,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内容简介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北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市 。城中极多的建筑物或是充满了历史意义,或具有高度艺 术价值。现在全国人民都热爱自己的首都,而这些文物建 筑又是这首都可爱的内容之一,人人对它们有浓厚的兴趣 ,渴望多认识多了解它们,自是意中的事。 北京的文物建筑实在是太多了,其中许多著名而已为 一般人所熟悉的,这里不谈;现在笔者仅就一些著名而比 较不受人注意的,和平时不著名而有特殊历史和艺术价值 的提出来介绍,以引起人们对首都许多文物更大的兴趣。 还有一个事实值得我们注意的,笔者也要在此附笔告 诉大家。那就是:丰富的北京历代文物建筑竟是从来没有 经过专家或学术团体做过有系统的全面调查研究;现在北 京的文物还如同荒山丛林一样等待我们去开发。关于许许 多多文物建筑和园林名胜的历史沿革,实测图说,和照片 、模型等可靠资料都极端缺乏。 在这种调查研究工作还不能有效地展开之前,我们所 能知道的北京资料是极端散漫而不足的,笔者不但限于资 料,也还限于自己知识的不足,所以所能介绍的文物仅是 一鳞半爪,希望抛砖引玉,藉此促进熟悉北京的许多人们 将他们所知道的也写出来——大家来互相补充彼此对北京 的认识。 天安门前广场和千步廊的制度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个现在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广场 ,在此前数百年中,主要只供封建帝王一年一度祭天时出 入之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革命由 这里开始,这才使广场成了政治斗争中人民集中的地点。 到了三十年后的十月一日,中国人民伟大英明的领袖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昭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这个广场才成了我们首都最富于意义的地点。天 安门已象征着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国徽中主题,在五 星下放出照耀全世界的光芒,更是全国人民所热爱的标志 ,永在人民眼前和心中了。 这样人人所熟悉,人人所尊敬热爱的天安门广场本来 无须再来介绍,但当我们提到它体型风格这方面和它形成 的来历时,还有一些我们可以亲切地谈谈的。我们叙述它 的过去,也可以讨论它的将来各种增建修整的方向。 这个广场的平面是作“丁”字形的。“丁”字横划中 间,北面就是那楼台峋峙规模宏壮的天安门。楼是一横列 九开间的大殿,上面是两层檐的黄琉璃瓦顶,檐下丹楹藻 绘,这是典型的、秀丽而兼严肃的中国大建筑物的体形。 上层瓦坡是用所谓“歇山造”的格式。这就是说它左 右两面的瓦坡,上半截用垂直的“悬山”,下半截才用斜 坡,和前后的瓦坡在斜脊处汇合。这个做法同太和殿的前 后左右四个斜坡的“庑殿顶”,或称“四阿顶”的是不相 同的。“庑殿顶”气魄较雄宏,“歇山顶”则较挺秀,姿 势错落有致些。天安门楼台本身壮硕高大,朴实无华,中 间五洞门,本有金钉朱门,近年来常年洞开,通入宫城内 端门的前庭。 广场“丁”字横划的左右两端有两座砖筑的东西长安 门。每座有三个券门,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们为“东西三座 门”。这两座建筑物是明初遗物。体形比例甚美,材质也 朴实简单。明的遗物中常有纯用砖筑,饰以着色琉璃砖瓦 较永远性的建筑物,这两门也就是北京明代文物中极可宝 贵的。它们的体型在世界古典建筑中也应有它们的艺术地 位。这两门同“丁”字直划末端中华门(也是明建的)鼎 足而三,是广场的三个入口,也是天安门的两个掖卫与前 哨,形成“丁”字各端头上的重点。 全场周围绕着覆着黄瓦的红墙,铺着白石的板道。此 外横亘广场的北端的御河上还有五道白石桥和它们上面雕 刻的栏杆,桥前有一双白石狮子,一对高达八米的盘龙白 石华表。这些很简单的点缀物,便构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 地方。全场的配色限制在红色的壁面,黄色的琉璃瓦,带 米白色的石刻和沿墙一些树木。这样以纯红、纯黄、纯白 的简单的基本颜色来衬托北京蔚蓝的天空,恰恰给人以无 可比拟的庄严印象。 中华门以内沿着东西墙,本来有两排长廊,约略同午 门前的廊子相似,但长得多。这两排廊子正式的名称叫作 “千步廊”,是皇宫前很美丽整肃的一种附属建筑。这两 列千步廊在庚子年毁于侵略军队八国联军之手,后来重修 的,工程恶劣,已于民国初年拆掉,所以只余现在的两道 墙。如果条件成熟,将来我们整理广场东西两面建筑之时 ,或者还可以恢复千步廊,增建美好的两条长长的画廊, 以供人民游息。廊屋内中便可布置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短期 变换的展览。 这所谓的千步廊是怎样产生的呢?谈起来,它的来历 与发展是很有意思的。它的确是街市建设一种较晚的格式 与制度,起先它是宫城同街市之间的点缀,一种小型的“ 绿色区”。金、元之后才被统治者拦入皇宫这一边,成为 宫前禁地的一部分,而把人民拒于这区域之外。 P2-6 \\\"1.重新修订,收录了林徽因的建筑、美术著作。 2.全新包装,精致双封,契合林徽因散文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