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说红楼(全六册)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198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楼梦》研究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长篇小说《飘窗》,2020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邮轮碎片》。
内容简介
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发现窗户上的窗纱不对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户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户上的换了。”凤姐听了,说家里还有银红的蝉翼纱,有各种折枝、流云卍福、百蝶穿花花样的。贾母就指出,那不是蝉翼纱,而是更的软烟罗,软厚轻密,有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四种。银红的又叫霞影纱。 这个细节就让人知道,中国人对窗的认识,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人认为窗就是采光与透气的,古代中国人却认为窗首先应该是一个画框,应该使外部的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因此在窗纱的选择上,也应该符合这一审美需求。外面既然是“凤尾森森”的竹丛,窗纱就该是银红的,与之形成一种对比,从而营造出如画如诗的效果。 后来贾母又带着刘姥姥到了探春住的秋爽斋,她再一次注意到窗户:“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因说:‘这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道:‘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到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那十来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矌了,咱们也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贾母嫌窗外的梧桐细,就是因为她把那窗框当作画框来看,窗户比较大,“画面”中的梧桐树也要比较粗才和谐悦目。中国古典的窗户不大隔音,并不完全是因为工艺技术上的欠缺,而是有意让窗户起到一种“筛音”的作用,即使关闭了窗扇,也能让外面的声音透进来,以形成窗内和窗外的共鸣。所以她主张到水上亭榭里面,开窗欣赏贴着水面传过来的鼓乐之声。 林黛玉受家庭熏陶,也受贾母审美趣味的影响,非常懂得窗的妙处。潇湘馆有个月洞窗,第三十五回,林黛玉从外面回来,就让丫鬟把那只能吟她《葬花词》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另挂到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子里,隔着纱窗调逗鹦鹉作戏,再教它一些自己写的诗词。那时候窗外竹影映入窗纱,满屋内阴阴翠翠,几簟生凉,窗外彩鸟窗内玉人,相映生辉,令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