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RI基础与临床应用(原书第3版)
作者简介
卢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等研究课题 18 项,主编 / 主译专著 7 部。
内容简介
第 2 章 神经解剖与皮质定位标志 功能区的神经解剖和皮层定位 在进行任何类型的功能定位之前,必须熟悉掌握神经解剖学知识。为了 fMRI 更好的临床应用,本章将介绍识别脑内特征性解剖标志的方法,描述脑沟和脑回的走行、形态,以及如何在 MRI 上进行识别。由于神经功能定位经常需要准确的解剖结构,通过一些方法识别皮层定位标志非常重要。若临床常规扫描未进行 fMRI 采集,则通常需要采集 3D 数据标识。目前,fMRI 采用各向异性的回波平面成像方法(echo planar imaging,EPI)获得,而3D T1 WI 通常是各向同性,如磁化准备快速采集梯度 回 波(magnetization-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 echo,MPRAGE)或稳态扰相梯度回波采集(spoiled gradient-recalled acquisition in steady state,SPGR)序列等。fMRI 数据的标准化可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在前额叶和枕叶后部更明显。然而,对于个体数据,标准化模板与 fMRI 结果配准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因为没有两个大脑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同一个受试者的双侧大脑半球也不完全相同,应用解剖学模板只是一种折中的方法(Devlin 和 Poldrack,2007)。使用标准模板,如 Talairach 空间(基于 1 个大脑的解剖结构)或 MNI 模板(基于 305 个大脑)可造成配准误差和其他变形,降低准确性,并且不能保证个体化案例的解剖精度。 (一)感觉运动皮层 1. 横轴位 识别中央前回(preCG; 3 )、中央沟(CS)和中央后回(postCG; 4 )的方法有很多种。从颅后侧观,感觉运动区呈带状(从顶端到外侧裂35b)的内侧后上向外侧前下走行。从横轴位观(图 2-1 和图 2-2),中央前回 3 与额上回(SFG; 1 )在颅脑凸面处融合(Ebeling 等,1986;Kido 等,1980;Naidich 等,1995;Ono 等,1990)。中央前回 3 是额叶最后面的部分,向下延伸至外侧裂35b。从横轴位观察,中央前回 3 比中央后回 4 厚(Naidich 等,1995)。皮层也如此(Meyer 等,1996)。中央前回 3 和中央后回4 在顶部汇合形成中央旁小叶 b 。矢状位上(图2-3),扣带沟 5 在内侧半球表面背侧向上走行至中央旁小叶(缘支部) b ,将其与楔前叶 6 分开。横轴位可显示该交点,称为“括弧”征(图 2-2;Naidich 和 Brightbill,1996),与中央后回 4 毗邻。大脑皮层躯体定位图显示,大脑凸面顶点支配下肢的皮层(Penfifield 和 Rasmussen,1950)。沿其凸面表面走行(从内侧后上至外侧前下),中央前回的皮层表面在后缘增宽,从而形成了 Ω 形的运动“手结区”(hand knob)( a ;Yousry 等,1995,1997)。在对应手部的初级运动皮层(M1)内,每个手指具有相应的位置顺序(个体之间有重叠和变异),从内至外侧依次表示从小拇指区(D5)至最外侧的拇指区(D1)(Dechent 和 Frahm,2003)。运动“手结区” a是中央前回 3 的另一个典型标志。CS 和中央后回 4 按这个路径走行时,中央后回也会形成“Ω”形结构(包括手躯体感觉区)。此外,如上所述,与中央前回 3 相比,中央后回 4 的厚度较小,因此容易区分。大脑皮层躯体定位图显示,躯体感觉区的皮层分布在中央前回 3 走行区域(Penfifield 和 Rasmussen,1950;Overduin 和 Servos,2004),在额上回 1 的外侧,额中回 2 曲折向后,并指向手结区 a 。中央前回 3 的前后径从“手结区”向外侧下方逐渐变细,但在凸面低处再次增宽,Eberstaller(1890)明确提出了这种改变。使用现代成像技术可测量中央前回 3 横轴位的宽度,既往研究结果证实,中央前回的最大宽度位于靠近外侧裂的脑回下部35b(Ono 等,1990),是控制嘴唇和舌头运动的初级运动皮层(M1)。横轴位上既没有典型的脑回形状和标志,又没有运动手结区或 ac(前连合)测量相对位置帮助精确定位,但这矢状位可以解决此问题(见下文)。 上文描述了一部分额叶解剖。横轴位可以清晰显示额中回 2 的走行,额下回位于额叶的侧下方。中央前回 3 前方为前额叶运动区,额下回与岛叶 19 前缘相邻。这部分是额叶岛盖部 9 ,包含Broca 的运动性语言中枢(见下文的矢状位部分)。由于侧脑室的典型形态和脑脊液(corticospinal flfluid,CSF)的信号特征,横轴位很容易定位侧脑室及其前后角(图 2-1、图 2-5 和图 2-6),其形状是由位于前角外侧的尾状核 10 ,体部(第三脑室)外侧丘脑 11 、及其后面前后走行的视辐射 21 和左右走行胼胝体压部 20 形成(图 2-5 和图 2-6)。下行的皮质脊髓束走行于尾状核的外侧,通过内囊 16 。内囊位于内侧尾状核头 10 、第三脑室和丘脑 11 (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外侧苍白球 17 形成的区域内。从内到外至岛叶 19 ,可以识别豆状核 17 内的苍白球、壳核以及屏状核。控制舌、嘴唇和面部的皮质脊髓束在内囊 16 前肢和膝部下行,内囊后肢走行控制上肢、躯体和下肢的纤维束。 2. 矢状位 前文已经介绍了矢状位大脑半球表面的解剖结构(图 2-3)。胼胝体 20 、 22 、 23 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纤维构成的纤维束板。前面是膝部 22 ,中间是体部 23 ,后面是压部 20 。胼胝体包绕侧脑室,在基底部、前连合(ac; 24 )呈椭圆形,容易识别。后联合也容易识别,是穿过中线的纤维束,位于导水管上端背侧。大多数 fMRI 研究扫描根据前 - 后联合连线定位,从而获得标准的参考位置。 从基底部向上,胼胝体与胼胝体沟和扣带回相邻。与扣带沟 5 相邻的脑回是额上回1 的内侧,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位于垂直于前联合(vertical li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c,Vac)或后联合(vertical li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pc,Vpc;图 2-3)的垂直线构成的区域(内侧皮层表面),位于扣带回和额上回。如上所述,扣带沟 5 在中央旁小叶( b ;扣带沟缘部)背部的内侧半球表面(图2-3)上行,将其与楔前叶分开 6 。该交点在横轴位的“括弧”征显示清晰(图 2-2;Naidich 和Brightbill,1996),与中央后回 4 毗邻。中央后回是顶叶的一部分。楔前叶 6 位于中央后沟背侧。顶枕沟 25 是区分顶叶与枕叶(楔叶 26 )的重要标志。顶枕沟位于扣带沟 5 上部的后方,由前下向上后走行,矢状位上容易识别(图 2-3)。推荐在矢状位沿这些沟、裂进行横向走行定位,当外侧裂35b显示,解剖标志很容易确定。 正中矢状位(图 2-6)显示运动皮层的手结区,a 形似钩子从脑实质指向背侧。此外,感觉运动皮层位于岛叶 19 上方。外侧裂35b由下前至上后走行,分隔额叶和颞叶,其水平支35c,在前上缘走行,前上升支35d在背侧进入额下回岛盖部9 ,岛盖部位于岛叶 19 的前部。前水平支35c将额下回眶部 40 与三角部 39 分界,前上升支35d将额下回三角部 39 与岛盖部 9 分界,形成 M 形(Naidich 等,1995)。额下回岛盖部 9 位于 Broca区,岛盖部后缘以中央前下沟为界,在感觉运动区的底部,与中央前回 3 和中央后回 4 汇合(Eberstaller,1890;Ono 等,1990),汇合处背部以中央下后沟为界,嘴唇或舌头运动引起此区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增加(Fesl 等,2003)。由于解剖变异,感觉运动区的基底部形成 K 形或 N 形,该形状由中央下前沟和中央前下沟构成,中央前回、中央后下沟、中央后回和中央后沟与角回相邻38 (Eberstaller 1890;Ono 等,1990;图 2-6)。大脑外侧裂的后部沿其上后部走行,上行至后上升支35a,后升支两侧为马蹄形缘上回 37 的前部和后部。 《fMRI 基础与临床应用(原书第 3 版)》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他们各自分享了所在领域的丰富经验,阐述了 fMRI 的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引用的新进展,从BOLD-fMRI 信号的基础知识开始,涵盖了相关解剖、技术问题、统计分析、临床应用等内容,此外还包括 fMRI 与其他神经影像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和脑电图)的比较与结合。本书对神经影像、神经内外科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