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31638
成尚荣,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澳门《中国语文》(小学)主编。著有《成尚荣教育文丛(九卷)》《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上有灵魂的课》。
年轻的品格与教师的精神气象 我有一间书房,不大,但我很喜欢。坐在书房里,常常想起季羡林先生的弟子卞毓方关于书桌放在哪里的遐想。 卞毓方先生说,他要把书桌放在天安门城楼上,让阅读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跟随着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他要把书桌放在遥远的太平洋的一座孤岛上,在阅读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他要把书桌放在巴黎圣母院里,在阅读中感受心灵的圣洁与命运的灿烂;他要把书桌放在俄国大文豪的故居,让自己的文字走向创造的殿堂、走向世界……好不气派! 而我,我的书桌只放在书房里,却有一种品格和精神陪伴我、鼓舞我,因为书房的墙上挂着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勇士谭嗣同的一首诗:“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渡,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这是谭嗣同登衡岳祝融峰时的真情抒发。我常常在心里默诵:“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这首诗不时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心潮澎湃。顿时,我感觉那张安放在书房里的书桌并不狭小,也并不低矮,虽只“半勺水”,却有“蛟龙的飞腾”。同时,谭嗣同的另两句诗也飞扬在我脑海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书桌、阅读,带来的是一种精神气象。一个有精神气象的人,不仅有永远的年轻的品格;抑或说,年轻的品格里只有闪耀着精神内核的光芒,才会形成精神气象。 教育家,在我看来,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光照。教育家人物谱,首先是教育家精神谱,其次是思想谱。学习教育家,重要的是要弘扬教育家精神,用教育家精神支撑自己的生命,创造自己存在的意义。马克思说:“人不是跪在世界之外的抽象存在。”人的站立首先是精神的站立,教育家给我们营造了教师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挺起了精神的脊梁。教师生活在精神家园里,才能成为“四有”好教师,才能做学生发展的“四个”引路人,才能成长为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才能筑起中国新时代新的长城,并坚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 教师的精神家园究竟是什么样的?怎样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孙正聿教授在他的著作《人的精神家园》里用九个标题做了阐释:“生活:精神家园的根基”“文化:精神家园的内涵”“教育:精神家园的培养”“科学:精神家园的真理”“艺术:精神家园的陶冶” “哲学:精神家园的升华”“理论:精神家园的支撑”“心态:精神家园的张力”“理想:精神家园的源泉”,论述之完整、之深刻令我钦佩。孙教授又将精神家园归结为人的英雄主义。他说:“生活可以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但人生不可以失落‘英雄主义精神’。”他又说“英雄主义精神首先是一种人的尊严”,“英雄主义精神,又是一种使命意识”,“英雄主义精神,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灵魂”,“以英雄主义精神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才有幸福生活,才会‘梦想成真’”。我想,这样的英雄主义阐释比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另有一种意蕴,也更有宏大的精神气象。 一如前面所提及的教育家精神,就我有限的阅读视野,我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归纳。比如我将教育家马相伯的精神提炼成一句话:“我是一只狗,要把中国唤醒。”——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比如我将吕凤子的精神凝为两个短语:“爱与美、正则”——教人学会内心有尺度、在爱与美的交融中创造教育的智慧。比如田汉(尽管他是诗人、文学家,但我始终将他视作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称他为“起来先生”,我将他的精神称作“起来精神”——呼唤中华民族“起来,起来……前进进”。又比如我称陶行知为“来先生”,因为他一直鼓励教师“来!来!来!来到孩子队伍里来!”“来先生”的精神正在“来去”之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整个心掏给孩子、献给教育。当然,我还将于漪老师的精神称为“担当”精神 ——“我在课堂里,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这都是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一定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的精神成长、教师的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深刻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名家、国家督学成尚荣新作! 中国式的教育,它扎根在中华文化传统中。 全书通过探讨“年轻品格”的各方面,让我们能准确了解中国特色教育学的血统,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教师所具备的特有的精神气象。 以此,好教师携起手来共同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及成就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