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大历史·世界是怎样被连接在一起的

万物大历史·世界是怎样被连接在一起的
作者: (韩)赵池亨|责编:于贺//曲沛然//张静|译者:黄进财|绘画: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万物大历史·世界是怎样被连接在一起的
ISBN: 9787521743869

作者简介

前梨花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梨花女子大学地球史研究所所长、韩国大历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美国宪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地球史、大历史等。曾任法制处顾问、韩国美国史学会总务理事、韩国美洲学会研究理事、梨花女子大学研究处长等职务。著有《宪法反映的历史》、《兰克&卡尔:寻找历史的真相》、《地球史的挑战》(合著)、《地球化时代的新的世界史》(合著)、《美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翻译),《为什么是欧洲》(合译)等。

内容简介

希帕路斯的季风航行 公元前 45 年,希腊裔埃及人希帕路斯一出红海就停下了桨帆船,望着印度洋的另一边陷入了沉思。他眺望的大洋对面是印度。他萌生了无人有过的勇敢冒险的想法。当时大部分的船舶都是从埃及出发,经过红海,沿着阿拉伯半岛南端的海岸航行,通过海湾入口的霍尔木兹海峡,经今伊朗和巴基斯坦海岸,到达印度西海岸。这条海上航线耗时约 4 个月,总里程达 8 000 多千米。但是希帕路斯拒绝沿海岸航行,想要直接横渡印度洋。他打算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风快速到达印度,而且还会节省费用,获得利润。另外横穿印度洋的话,也不用支付通过沿岸国家领海时所需缴纳的税款。 希帕路斯在往返于印度洋的时候,关注印度洋上的风的类型。大部分船员只关注风的方向。但是他想拓宽自己的思考范围,从宏观角度进行观察。夏天,风从大海吹向陆地。冬天,风从陆地吹向大海。简单来看,夏天,风从红海入口吹向印度方向,冬天则相反,风从印度吹向红海入口。因此他认为可以顺着季风,横渡印度洋。希帕路斯从红海入口的亚丁湾出发,开始顺着夏季风横穿印度洋, 仅用 40 天就到达了印度的西海岸,然后顺着冬季风又回来了。毫无疑问,通过这次航行他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希帕路斯发现了季风的原理。夏天,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高,冬天,海洋温度比陆地温度高。在温度高的地区,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相对来说温度较低地区的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空气,即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由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移动。因此,夏天, 风从温度低的海洋向温度高的陆地吹;冬天,风从温度低的陆地向温度高的海洋吹。像这样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被称作季风。 希帕路斯在开拓了新的航道之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了航行指南,让人们对季风有所认识。人们称夏季吹向印度洋的西南风为希帕路斯风。通过希帕路斯的季风航行, 印度和埃及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贸易,罗马和地中海世界的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位于受季风影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也迅速发展。在这之前,埃及流传着一个关于季风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在公元前 118 年,有一个印度船员在红海遇险,后来被埃及人救起。获救的船员见到法老后说,如果能够帮助他回到印度,就告诉法老横渡印度洋的秘密。法老送给他香水和珍贵的宝石作为礼物,并下达了让欧多克索斯船长将他平安送回印度的命令。 欧多克索斯船长根据印度船员的指引,横渡印度洋, 从红海入口出来后直接到达了印度的西海岸。这就是乘着季风前进的海上之路的航道。将印度船员安全送回国的欧多克索斯船长将各种香料和珍贵的物品带回埃及。两年后,欧多克索斯船长独自横渡印度洋,去了印度。在欧多克索斯船长单独航行之前,埃及船员都是从亚历山大港出发,只航行到红海入口。因为没有走过从红海入口出发到印度的海上之路,埃及船员只能从阿拉伯或者印度船员手中购买印度的香料和珍贵的物品,所以急切地渴望和印度直接进行贸易。最终他们在因海上遇险而流落至埃及的印度船员的指引下,顺着季风,开辟了可以直接和印度进行贸易的海上之路。 那么最先发现印度洋季风的人是谁呢?历史学家并不认为像张骞发现丝绸之路一样,发现印度洋季风的是希帕路斯或者欧多克索斯船长,又或者是某个印度船员。张骞或者希帕路斯只是被记录下来的一个象征罢了。发现印度洋季风的是无数次曾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无名的阿拉伯和印度船员。他们通过集体学习对印度洋的季风有了一些认识,并向后代传授。那么在希帕路斯发现印度洋季风的背景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时代脉络? 希帕路斯出现的时代是公元前 55 年,尤利乌斯·恺撒征服埃及,成为罗马执政官进行统治的时期。恺撒征服高卢,并将罗马帝国的领土扩张到北海,占领了现在的英国土地。公元前 48 年,恺撒控制了埃及之后,助克娄巴特拉七世占据王位,成就了一段世纪之恋。由于罗马法只承认罗马市民之间的婚姻,因此恺撒和克娄巴特拉无法成为法定夫妻。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名为恺撒里昂的儿子,他们之间的爱情将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和埃及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埃及人希帕路斯发现季风对罗马扩张到印度洋具有重大意义。与此相反,从印度的立场来看,自己的香料和珍贵的物品经埃及流入罗马,并沿着罗马的道路,传到今天的法国和英国地区。随着罗马统治区域的扩大,对印度香料和珍贵的物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罗马—埃及—印度之间的贸易也随之扩大。就像张骞让汉朝知道匈奴和中亚各国灵活利用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希帕路斯让埃及和罗马知道阿拉伯和印度船员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利用的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换言之,张骞和希帕路斯的行动让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使当时的经济快马加鞭地发展。汉朝和罗马这样巨大帝国的扩张,加之关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网络知识更加精细和广为传播,亚非欧大陆的网络进一步强化。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两条不同的道路,而是由复杂的网状结构连接起来的一个网络。不要误会,丝绸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换的,香料也是。 从大历史的观点来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大体相同的时期内变为直接贸易的通路。在陆上丝绸之路,由通过匈奴进行间接贸换的方式变成了中国中原地区和西域直接贸易的方式。在海上丝绸之路,商船抛弃了沿岸航行的方式,选择了灵活利用季风横渡印度洋。通过这样的变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突破了巨大的自然屏障,巩固了亚非欧大陆的网络,对亚非欧世界形成一个连接单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连接亚非欧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和玉的交易 佛教的传播 安东尼瘟疫 横跨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希帕路斯的季风航行 香料贸易 印度教的传播 查士丁尼瘟疫 发展中的亚非欧大陆 伊斯兰世界的形成 骆驼商队的黄金贸易 知识的统合与纸的传播 鼠疫 美洲与大西洋之间的网络 哥伦布的探险 土豆和三角贸易 银的全球交换 天花和黄热病 澳大利亚与太平洋的岛屿 库克船长的太平洋探险 捕鲸和羊毛交易 太平洋海上地图的完成 梅毒和结核病 工业社会的全球网络 交通工具的发展 通信网络的发展 从大历史的观点看“ 全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