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麓岁月(第一辑)

缙麓岁月(第一辑)
作者: 编者:窦运来|责编:秦俭
出版社: 西南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缙麓岁月(第一辑)
ISBN: 978756971340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吴宓1894年8月20日生 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乡的 安吴堡,原名玉衡,亦名 陀曼。1910年投考游美肄 业馆(同年12月改名为清 华学堂)时自己改名宓, 原字雨生,后改为雨僧。 1906年,他考入三原县 宏道高等学堂中学部。他 身体不好,但体操教师要 求很严,所以他曾作诗说 :“队中独叹吾身弱,他日 奚为军国民。”以后在清华 学堂时也曾因体育不及格 补考,但老来却精神矍铄 ,健步如飞。入校后他跟 他的表兄胡文豹(与泰国 永安堂的老板胡文豹是两 个人)一起创办了《陕西 杂志》,发表了《叙日俄 战史》小说。第二年他又 写了剧本《陕西梦传奇》 ,主角叫“泾阳吴生”。两部 少年之作都反映了吴宓对 国家“黑酣醉梦,哀秦庭之 无人”的隐忧。 1910年,吴宓通过北京 游美事务处考试,1911年 人清华学堂,同学中有汤 用彤、刘朴、吴芳吉等人 。 1915年,吴宓与汤用彤 等人成立“天人学会”,其章 程说:“欲以我辈为起点, 造成一种光明磊落、仁心 侠骨之品格。”“天人学会” 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却 说明了吴宓等人的志向。“ 光明磊落,仁心侠骨”八个 字也正是吴宓品格的写照 。 吴宓成绩优秀,考入清 华时为第二名。人校后更 为活跃,做过班长。毕业 留校后又做过《清华周刊 》编辑,在该刊上发表过 《二城新事》等作品。在 清华的六年间,他在黄节 (晦闻)、饶麓樵、姚茫 父和他的姑丈陈伯澜等名 家指导下继续写诗,诗艺 渐臻成熟。因为写诗,他 发展了与白屋诗人吴芳吉 长达三代的友谊。1911年 9月,清华学堂发生了风潮 。一个四川籍学生因为考 试成绩与 学校发生冲突,进而引 起同学们对学校的不满, 同学们推举了吴宓、吴芳 吉等人为学生代表与学校 交涉。后来代表们了解了 事情真相,决定不采取与 学校对立的态度。唯有吴 芳吉不肯和解,终被开除 。吴宓因此为吴芳吉感到 惋惜,多年后仍表示遗憾 。 吴芳吉离校后到了天津 ,住在四川会馆。同学们 捐了一笔钱托吴宓送去, 作为他回老家四川江津的 路费。吴芳吉先是不肯接 受,经过吴宓劝说才收下 了。随即动身返川,到湖 北宜昌却遇见一个四川老 乡滞留在那里,全家陷于 绝境。吴芳吉便把身上余 款全数送给了他,自己去 做纤夫,上溯三峡,行程 数百公里,吴芳吉说:“吾 不知诗也,吾知诗,家门 雨僧兄所教也。”这不全是 谦辞。吴芳吉认真写诗是 在吴宓帮助下开始的。两 人分手以后更是经常通信 ,互校诗稿,切磋诗艺。 他的诗才备受吴宓推崇, 诗艺精进,一篇《婉容辞 》,当时蜀中学子皆能背 诵。 1927年,吴佩孚部将进 攻西安,遭到抵抗,围城 230余日,城内生活苦不堪 言。这时吴芳吉正在城内 西北大学任教,兵荒马乱 ,生死未卜。时吴宓的嗣 父吴仲旗任靖国军总司令 于右任的秘书长,吴急告 父此事,解围之后吴仲旗 立即找到吴芳吉,予以帮 助。吴宓亦返西安省父, 把吴芳吉接到北养,并将 自己的《泾阳吴生诗集》 请吴芳吉点勘。两人商量 好把它与吴芳吉的《白屋 吴生诗集》合并为《两吴 生集》出版。已请柳诒徵 作了序,后因故未得刊行 。 吴芳吉家境清贫,吴宓 多方照顾,且经常汇款接 济。1932年吴芳吉病逝重 庆,年才36岁。吴宓非常 悲痛,作诗挽悼,又发表 《吴芳吉传》以为纪念。 吴芳吉死后妻病子幼,吴 宓长期汇款接济。1957年 至1961年,吴芳吉的孙女 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外语 系读书,吴宓也经常照顾 ,并按月给她零用钱。吴 芳吉之子吴汉骧也经常从 江津来西南师范学院看吴 宓。两吴生的忠诚友谊长 达三代之久,传为佳话。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