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大地的宝藏(矿物岩石和土壤上下)/刘兴诗爷爷讲地球
ISBN: 9787570231416
刘兴诗,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教授,出版图书数百本,著有《刘兴诗爷爷给孩子讲地理》《少年读徐霞客游记》《给孩子讲讲三星堆》等。获奖200余次。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第一章 女娲补天的神话 女娲是谁? 她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一个伟大的女神。 开天辟地的盘古死后,天地间空荡荡的。后来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另外一个女神,她就是伟大的女娲。 女娲独自生活在这个空荡荡的世界里,觉得非常寂寞,决定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一些小人儿。 她用泥土捏成一个个小人儿。有的多和了一些水,变成了性情柔和的女人;有的水分少些,则是性情刚强的男人。说也奇怪,这些小泥人儿一落地,就全都活蹦乱跳,迈开腿儿到处乱跑了。天地间一下子就有了生气,一点也不寂寞了。 小泥人儿做了一个又一个,如此这般她觉得太麻烦了,干脆就用藤条蘸着泥浆朝四面一洒,挥洒出去的泥水点儿,也变成了有生命的小人儿。女娲的功劳不仅仅是造人,之前还曾经补过天。 据说,古时候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打败了,气得一脑袋朝支撑天空的柱子撞去。一根柱子被撞倒了,天坍塌了一块,日月星辰全都东升西落,大地也朝东南方向歪斜了,使地面的江河统统流进东南边的深渊。这场祸事闯得不小,天地完全乱了套。女娲连忙炼了五色石子补天,又用芦苇烧的灰堵塞住洪水;再杀了一只大乌龟,砍下它的四只脚,当成柱子竖立在四方,把坍塌的天空像帐篷一样撑起来,这才重新整理好天地的秩序。 啊,她造了人,又补天,功劳真不小呀! 这样说,有根据吗? 《淮南子》这本书的两段记述交代得更加清楚。一段在《览冥训》里,记述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另一段在《天文训》里,描写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样的记载当然也不精确,但是却透露了一些远古时期自然界的情况。 瞧吧,这个故事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还藏着一个又一个的谜。 故事中有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的情节。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对这件事的印象这样深刻?为什么不是别的神仙打仗,而是水神和火神狠狠干了一架,弄得人们的生活很不安宁?推想起来,当时必定到处洪水成灾,加上熊熊烈火,好像水神和火神显灵,相互打了起来。 洪水容易理解,烈火是怎么一回事?很可能由于气候干旱,引起山火。要不,就很难解释了。 水,本来是克火的,水神怎么会打不过火神?应该从当时的气候特点寻找真实的答案。 第一,必定是干旱的时间特别长,引起的山火或草原野火特别大。当时虽然也有洪水,可能由于发洪水的时间很短暂,影响的范围不如火灾大。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火神战胜水神了。 第二,这个故事里,反映了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虽然没有进行解释,但是原始人能注意到这个天体视运动的规律,还是很了不起的。 第三,当时的人们还发现了大地朝东南方向倾斜,河流由西向东流淌的现象。这岂不是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由西向东逐级降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江河流水往东汇入大海的现象吗? 第四,女娲应该是当时的部落首领,可以推测这些事情应该发生在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时代,是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和仰韶文明。但是那时候的气候温暖平和,很少有洪水和山火成灾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距今18000多年,时间更早的山顶洞文明阶段。当时正好和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相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恶劣环境以及原始先民艰辛生活的情景。 女娲补天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还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中国地形和江河水文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可贵的价值。瞧呀,咱们的老祖宗把这些自然现象解释得多么有趣啊! 在这儿,还得注意女娲补天用的石头,那是什么东西?没准儿请许许多多有学问的地质学家来,也没法说清楚。可不管怎么说,却透露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消息——早在那么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学会把石头作为工具,也许这就是石器时代的反映吧! 五色石子呢? 至少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分辨石头的颜色了。女娲掌握了用火烧炼石头的技术,是不是最早的冶炼技术呢? 去问女娲自己吧! 去问消逝的历史吧! 中华优秀出版物 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教授刘兴诗写给孩子的宝藏地理书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启发科学人文思维 和刘兴诗爷爷一起探寻大地宝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