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胃的黄金饮食/健康一家人丛书
作者简介
戴霞,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营养学教研室主任,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健康管理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常委理事,山东省营养学会理事,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常务委员,济南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内容简介
第三节 辨识脾胃的“求救”信号 一旦脾胃出了问题,可以经常见到这样一些症状 ,如口味异常、胃脘疼 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腹泻、便秘等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识别, 能判断出胃病的根结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 症状到底能反映什么问题。 一、口味异常 口味异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的味觉异常,如口中 常有酸、苦、甜、咸、 臭等味觉。虽然发生在口腔,其实是体内五脏六腑功 能异常的外在表现。中 医学认为,口味的异常往往与肝、脾、胆、心等脏腑 功能失调有关。西医学 也认为,异常的味觉往往是由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 消化腺分泌过多或过少 引起的。 1.口臭 口臭是指自己或被别人闻出口中出气臭秽。有了 口臭,先要看看牙齿是 否健康。牙龈炎、龋齿病患者常常也会有口臭。如果 牙齿没问题,就要考虑 是不是我们的胃生病了。中医学认为,口臭多与胃热 、食积有关。如果是由 胃热引起,常伴见口渴较重,喝凉的才觉解渴,口舌 生疮糜烂,或牙龈红肿 疼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而食积造成的口臭,还 会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不思饮食,苔厚腻,脉 滑等。 2.口舌 中医学认为,口中经常感觉苦,多是胃、胆有热 引起。胃火大的人,除 了口苦,常见胃里热辣辣的痛,吃得多饿得快,喜欢 吃凉的食物,口干口臭, 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而胆火 盛的人,往往同时出现 右侧胁肋部胀满疼痛,不爱吃油腻食物,甚至一看到 就恶心,急躁易怒,大 便偏干,舌红,舌苔是薄薄的黄色,脉弦数。有了口 苦,究竟是胃热,还是 胆火呢?除了从症状上区分,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进 行鉴别。如果口苦是在 早晨起床后明显,其病多发生在胃;若是到了睡醒午 觉后出现,则多与胆热 有关。 3.口甜 指口中自觉发甜,即使喝白水也觉得甘甜,多属 脾胃湿热,常见于平时 嗜食肥甘油腻的人。常表现为口中发甜,口干欲饮, 多食善饥,或易生口疮, 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等。另 外,脾胃气阴两虚患者 也可表现为口甜,常伴有口干但饮水不多,不思饮食 ,体倦乏力,脘腹胀满, 大便时干时软,小便黄短,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无 力等症状。 4.口酸 口酸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即使没吃山楂、话梅 等酸味食物,但仍觉得 口内有酸味,甚至吃甜的食物也会感到口酸,原因有 二:一是肝胃不和,表 现为口中发酸,或吐酸吐苦,或嗳气太息,吃饭不香 ,食后饱胀,胁肋胀痛, 大便溏薄,舌苔白,脉弦数等。二是饮食停滞,就是 中医学常说的积食,除 了口中觉酸,还可见有食欲减退,不愿进食,脘腹胀 满,排便不爽,舌苔厚腻, 脉滑有力等。 5.口腻 口腻是指口中黏腻,滞涩不爽,严重时患者进食 但不能感觉其味道,多 是脾胃受到寒湿邪气的困扰。症状为口中黏腻,不想 吃饭,即使吃也毫不知味, 胃脘满闷,体倦乏力,大便溏薄,舌体淡胖,舌边见 有齿痕,苔白腻,脉濡 缓等。 6.口淡 有些人吃饭口重,是因为不管吃什么,总是觉得 索然无味,吃什么都没 有味道,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脾胃出了问题。除了口 淡,如果还觉得身体倦 怠,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上薄薄的一层舌苔,脉 虚弱无力,这就是脾胃 虚弱造成的,应当多吃点补养脾胃的食物,如山药、 白扁豆、薏米、大枣等。 不应一味靠吃口重的食物来提味,这样只会加重脾胃 虚弱的程度。 7.口辣 口辣是指口内常觉辛辣或舌体麻辣,就像吃了辣 椒一样。如果又出现胃 中热辣辣的,吃得多又饿得快,牙龈红肿疼痛,口干 舌燥,大便干结难下, 舌红,上面厚厚的黄苔,脉滑数等症状,多是胃热造 成的。而有些则见有鼻 咽干燥,有黏稠黄痰,这多是肺热引起的。 8.口咸 还有些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总觉得口中有咸 味,好像嘴里总含着几 粒盐一样。中医学认为,咸与肾有关,所以肾虚者可 能出现口咸。肾虚又有 阴虚阳虚之别,其共同症状是腰酸腿痛,夜尿频多, 全身无力。如果是肾阳 虚则怕冷的症状突出,而肾阴虚则多见咽干口燥、五 心烦热、多梦盗汗等症状。 可以用枸杞子泡水喝,当口中咸味较重时,不妨嘴里 含几粒枸杞子,等枸杞 子软化后咀嚼咽下,对缓解口成有一定的效果。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