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生态美学及园林造景方法探究

竹木生态美学及园林造景方法探究
作者: 赵丹青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5.00
折扣购买: 竹木生态美学及园林造景方法探究
ISBN: 9787504772428

作者简介

赵丹青,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现在邵阳学院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发表过论文多篇。擅长景观规划设计、室内外艺术布景设计,所设计作品曾获省级设计金奖。

内容简介

"第一节 竹木文化的概念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星斗璀璨, 在众多星斗中, 竹木无疑是比较闪 亮的一颗。 它走进我们的生活, 丰富了我们的衣、 食、 住、 行, 与我们生 活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产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中华文化发源地是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 这两片流域正是竹木生长较为繁茂的区域, 所以在中华文 明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竹木文化必定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 分, 这也是竹木文化形成的必然原因。 经相关的考古研究证明, 我国从商代开始就已经将竹木作为应用材 料, 比如作为文字记录载体的 “竹简”。 到了殷商时代, 竹简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 其名字也因为用竹木作为材料进行书写而被称为 “竹书”, 以竹 木作为文字载体所写的信被称为 “竹报”。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 竹制笔 出现了, 这是我国历史文化具有创新性的一种表现。 另一项影响力较大的竹木应用就是造纸。 众所周知, 造纸术是我国古 代四大发明之一。 所载, 晋代人们就开始以竹木为原材料进行造纸, 明代 的 《天工开物》 中对竹木造纸具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竹木与文化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竹简等作为文字的载体, 对中国文 字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 我国古代的众多领域 都使用了竹木, 如在农业生产领域, 竹木被作为杠杆, 制成提水的工具; 在交通运输领域, 竹木可以制成车轮、 竹筏, 甚至可以将竹木制成桥梁。 这些对竹木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我国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传承者, 而竹木工具在劳 动人民劳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竹木工具为我国历史 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以及间接的传承作用。 竹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与竹木的缘分, 可见于食之必 备的竹筷。 小时候做错了事, 在餐桌上父亲随手用筷子打过来, 让人们感 受到了家教的严厉,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光阴流转, 时空转换, 从物质世 界到精神世界, 都有竹木的影子。 这让人不免好奇, 我们索性叩开竹木文 化的大门, 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竹木文化之旅, 去聆听来自先贤的教诲, 去 品味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明。 竹木生长在中国, 算是长对了地方。 竹聚成海, 岁寒不凋, 展现了自 然之美; 与生活契合, 物为我用, 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与文化交融, 水墨 载道, 延续了千年文明; 与艺术相通, 豪迈凌空, 启迪着人生智慧; 与人 相伴, 气节高坚, 成了贤臣良将的自喻。 竹木自然生长, 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 其在地下有十分发 达的竹鞭系统, 单根儿可长达百米, 是 “攻城略地” 的高手。 竹鞭分节, 节上的芽形成竹笋, 进而长成新的竹木。 竹木有 5 年的漫长笋期, 一夜春 雨把竹笋唤醒, 其以每天三四十厘米的惊人速度生长, 仅用 6 周时间就可 长到 15m 之多。 我们赞叹它的生长速度时, 是否想到它在地下是怎样地默 默坚守, 无时无刻不在积蓄能量; 又是如何抢抓机遇, 心向阳光, 厚积薄 发? 在我们身边, 不是也有些人, 即使没有成果也拼命努力; 即使不被人 知道, 也不懈坚持。 或许他们也是在 “扎根”, 耐得住寂寞, 忍得住贫穷, 经得起诱惑, 等到时机成熟, 他们就会登上最高的山峰。 正是竹木的这种 精神激励着人们勇敢向前。 单竹清秀挺拔, 成林则疏朗可亲, 既是虚心进取、 刚正坚贞的人格体 现, 也有山林隐逸的出世色彩。 晋代 “竹林七贤”、 唐代 “竹溪六逸” 等 文人雅士, 都曾托身于广袤的竹海, 在竹韵之中赞竹、 吟竹、 为竹作谱。 他们在竹林悟道修身, 孕育出竹木文明, 给人以顿悟。 当下, 人们在工作 之余, 仍能醉心于莽莽竹海, 卸落一身的浮华与躁动, 随风吟唱, 听天籁 之声, 让灵魂起舞。 这样既愉悦了身心, 又陶冶了情操, 其乐融融, 其意 悠悠。 竹木生性喜水, 与水相伴相生。 柳宗元在 《小石潭记》 里记载: “隔 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虽然竹子看起来长青不老, 但仍有生命周期,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可开花 结果, 然后死亡。 竹木死了可当柴烧, 所结竹果, 亦可拿来食用, 历史上 灾荒之际竹木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五代时期, 王仁裕的 《玉堂闲 话》 中就有 “可谓百万圆颅, 活之于贞筠之下” 的记载。 这不禁让人们想 到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词句, 然竹木却是 “死而不已”, 这就更让 人肃然起敬了。 还记得井冈山的毛竹吗? 那可是革命的毛竹, 着实不一般。 著名作家 袁鹰这样写道: “血雨腥风, 毛竹青了又黄, 黄了又青, 不向残暴低头, 不向敌人弯腰; 竹叶烧了, 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 还有竹鞭, 竹鞭砍了, 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到春天, 漫山遍 野, 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 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文章中描写 的不仅是毛竹, 更是不屈不挠的井冈山人民! 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中国共 产党人! 他们像毛竹一样, 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才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 的革命道路! “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 (宋·徐庭筠 《咏竹》) 竹, 自然生长, 饱含着中国人的情感, 使中华传统文化浸透着竹的印痕。 “依 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这样的竹, 注定是人们的最爱。" "第一节 竹木文化的概念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星斗璀璨, 在众多星斗中, 竹木无疑是比较闪 亮的一颗。 它走进我们的生活, 丰富了我们的衣、 食、 住、 行, 与我们生 活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产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中华文化发源地是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 这两片流域正是竹木生长较为繁茂的区域, 所以在中华文 明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竹木文化必定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 分, 这也是竹木文化形成的必然原因。 经相关的考古研究证明, 我国从商代开始就已经将竹木作为应用材 料, 比如作为文字记录载体的 “竹简”。 到了殷商时代, 竹简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 其名字也因为用竹木作为材料进行书写而被称为 “竹书”, 以竹 木作为文字载体所写的信被称为 “竹报”。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 竹制笔 出现了, 这是我国历史文化具有创新性的一种表现。 另一项影响力较大的竹木应用就是造纸。 众所周知, 造纸术是我国古 代四大发明之一。 所载, 晋代人们就开始以竹木为原材料进行造纸, 明代 的 《天工开物》 中对竹木造纸具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竹木与文化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竹简等作为文字的载体, 对中国文 字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 我国古代的众多领域 都使用了竹木, 如在农业生产领域, 竹木被作为杠杆, 制成提水的工具; 在交通运输领域, 竹木可以制成车轮、 竹筏, 甚至可以将竹木制成桥梁。 这些对竹木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我国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传承者, 而竹木工具在劳 动人民劳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竹木工具为我国历史 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以及间接的传承作用。 竹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与竹木的缘分, 可见于食之必 备的竹筷。 小时候做错了事, 在餐桌上父亲随手用筷子打过来, 让人们感 受到了家教的严厉,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光阴流转, 时空转换, 从物质世 界到精神世界, 都有竹木的影子。 这让人不免好奇, 我们索性叩开竹木文 化的大门, 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竹木文化之旅, 去聆听来自先贤的教诲, 去 品味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明。 竹木生长在中国, 算是长对了地方。 竹聚成海, 岁寒不凋, 展现了自 然之美; 与生活契合, 物为我用, 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与文化交融, 水墨 载道, 延续了千文明; 与艺术相通, 豪迈凌空, 启迪着人生智慧; 与人 相伴, 气节高坚, 成了贤臣良将的自喻。 竹木自然生长, 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 其在地下有十分发 达的竹鞭系统, 单根儿可长达百米, 是 “攻城略地” 的高手。 竹鞭分节, 节上的芽形成竹笋, 进而长成新的竹木。 竹木有 5 年的漫长笋期, 一夜春 雨把竹笋唤醒, 其以每天三四十厘米的惊人速度生长, 仅用 6 周时间就可 长到 15m 之多。 我们赞叹它的生长速度时, 是否想到它在地下是怎样地默 默坚守, 无时无刻不在积蓄能量; 又是如何抢抓机遇, 心向阳光, 厚积薄 发? 在我们身边, 不是也有些人, 即使没有成果也拼命努力; 即使不被人 知道, 也不懈坚持。 或许他们也是在 “扎根”, 耐得住寂寞, 忍得住贫穷, 经得起诱惑, 等到时机成熟, 他们就会登上最高的山峰。 正是竹木的这种 精神激励着人们勇敢向前。 单竹清秀挺拔, 成林则疏朗可亲, 既是虚心进取、 刚正坚贞的人格体 现, 也有山林隐逸的出世色彩。 晋代 “竹林七贤”、 唐代 “竹溪六逸” 等 文人雅士, 都曾托身于广袤的竹海, 在竹韵之中赞竹、 吟竹、 为竹作谱。 他们在竹林悟道修身, 孕育出竹木文明, 给人以顿悟。 当下, 人们在工作 之余, 仍能醉心于莽莽竹海, 卸落一身的浮华与躁动, 随风吟唱, 听天籁 之声, 让灵魂起舞。 这样既愉悦了身心, 又陶冶了情操, 其乐融融, 其意 悠悠。 竹木生性喜水, 与水相伴相生。 柳宗元在 《小石潭记》 里记载: “隔 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虽然竹子看起来长青不老, 但仍有生命周期,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可开花 结果, 然后死亡。 竹木死了可当柴烧, 所结竹果, 亦可拿来食用, 历史上 灾荒之际竹木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五代时期, 王仁裕的 《玉堂闲 话》 中就有 “可谓百万圆颅, 活之于贞筠之下” 的记载。 这不禁让人们想 到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词句, 然竹木却是 “死而不已”, 这就更让 人肃然起敬了。 还记得井冈山的毛竹吗? 那可是革命的毛竹, 着实不一般。 著名作家 袁鹰这样写道: “血雨腥风, 毛竹青了又黄, 黄了又青, 不向残暴低头, 不向敌人弯腰; 竹叶烧了, 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 还有竹鞭, 竹鞭砍了, 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到春天, 漫山遍 野, 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 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文章中描写 的不仅是毛竹, 更是不屈不挠的井冈山人民! 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中国共 产党人! 他们像毛竹一样, 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才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 的革命道路! “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 (宋·徐庭筠 《咏竹》) 竹, 自然生长, 饱含着中国人的情感, 使中华传统文化浸透着竹的印痕。 “依 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这样的竹, 注定是人们的最爱。" 本书详细介绍了竹木的形态美学,包括其自然美和内容美,如质感、形态以及颜色等,还从文化、技术等多角度分析了竹木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前瞻性的发展预测。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对园林设计有兴趣的读者,《竹木生态美学及园林造景方法探究》都将为你带来宝贵的启示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