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T恤听古典音乐(靠谱)(精)/凤凰爱乐丛书
作者简介
田艺苗: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目前担任《上海壹周》《时代报》《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周刊》的音乐专栏作家。并创立了“穿T恤听古典音乐” 音乐讲座系列活动,游讲于上海、浙江等地,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大众普及与推广。出版著作有《流影留声》《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孤独吟唱》《温柔的战曲》《乐理、视唱练耳高考冲刺》《穿T恤听古典音乐》等。她在喜马拉雅单品播放量达1803万,致力于古典音乐普及,其出版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系列获得吴晓波、李健、汪涵、谭盾、易中天、韩红等人推荐。2019年,担任《歌手》栏目特约乐评人,担任《声入人心》栏目古典音乐制作人。
内容简介
前几年做了一个讲座,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大家看了,觉得欣喜:人家穿西装打领结,你这个不要正襟危坐的,不错,可以试试。这也让我反观,为什么听古典音乐要穿西装打领结?为什么正襟危坐?当然这不是为了装,而是它讲究,有仪式感,才能表达我们对经典艺术心怀谦卑的尊敬。 相比流行音乐,听到古典音乐,听到巴赫、贝多芬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整整衣襟,挺直脊梁。它不是娱乐,也不只是用来放松的,它会给你灌输一种精神和气节,让人产生尊严感。比如在年终的时候,你得奖了,可能觉得反正这点奖金,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当你走上台领奖的时候,广播里面响起《布兰诗歌》,响起《烈火战车》,你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觉得这一年没有虚度,到底是有收获的,明年还得继续努力。 我生性内向,除了出门讲课,几乎溜掉了所有聚会和饭局,学校的重大活动也都习惯性地躲在角落里,弄得学渣似的,很少去体验这些风光场面。直到一些拍摄古典音乐偶像剧的朋友们来问我,如何表现古典音乐人物?让这位钢琴王子弹什么曲子好?他可以弹点不一样的肖邦吗? 我开始思考,音乐家到底应该如何表现,他只要瘦削、美貌、高冷就行吗?音乐家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品格? 所有钢琴家都弹肖邦的钢琴曲,他们尝试表达他的忧伤、忧郁、唯美、诗意。有些温柔,有些抒情,有些慎微,大家都太爱肖邦了,觉得怎么抒情都不爽。 我最喜欢的肖邦演奏家,有鲁宾斯坦、科托和邓泰山。 鲁宾斯坦是非常绅士风度的弹法,可以说他树立了一种典范性的肖邦诠释,非常典雅,那种典雅又是率真洒脱的,他不会在细节周围使劲忙活,他清雅,温润,不哗众取宠,那里面有肖邦的精神,他们本质上都是超然物外的。 邓泰山是个有意思的人,看上去淳朴得不像个钢琴家,就像他的故乡越南一样,贴近土壤、雨水和稻田。一个东方人弹肖邦,听上去毫无压力,也听得出来,他是卧龙岗上散淡之人。他小时候,越南一直在打仗,父母带着他,让一头牛拖着小钢琴,全家搬去防空洞里生活,他和小伙伴们每天轮流在这架破钢琴上练习。有一次美国钢琴家卡兹访问越南演出,发现十九岁的邓泰山很有天赋,推荐他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二十二岁的时候,邓泰山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是举世瞩目的肖邦国际钢琴大奖,而且一举夺冠,惊动世界。 他可以让自己的才华在举世瞩目的音乐大赛里面超常展现,大概正是因为毫无压力。他演奏西方音乐和做一个钢琴家也一样是毫无压力,越南这片多灾土地,连年战事都没有影响他,举世瞩目的肖邦大奖也没有改变他,如何弹出纯正的西方音乐、东西方如何融合这些问题都没有困扰他。大概因为天生明白吧,他不用考虑这些,就像李安说的,只有没有风格的人,才会考虑风格。 可是泰山叔看似随和,却有着不可磨灭的东方特性,他始终弹得温和、淡泊,又充满活力,肖邦的冷峻线条到他手里就圆润了,西方的立体结构也平面化了,他的音色甜蜜松弛,听来夜曲芬芳,圆满如画。他的肖邦不多愁善感,不矫揉造作,他追求的是浪漫主义灵魂深处的抒情性。 科托也一样,他弹的几乎不像肖邦,灵活善变,非常自由,几乎故意避免抒情性。但这样又何尝不是肖邦呢。我以为,像肖邦那样清高到骨头里的人,断不会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他的抒情应当是节制的、端雅的。 他们弹的都不是日常的肖邦,却都展示了他灵魂深处的样子,那是剑胆琴心的浪漫主义本质。 而这种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我以为它就是西方贵族精神的延续。古典音乐家的傲气、品格体现了贵族精神,甚至古典音乐的审美准则也保留了贵族遗风。 我们现在说的绅士风度、行为礼仪,都是源自西方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最初来自中世纪的骑士精神。 什么是骑士精神?建议大家去看看瓦格纳的歌剧。 在瓦格纳的歌剧里面出现了不少古老的骑士,如屠龙骑士、游吟骑士、圣杯骑士,肩负不同的职能。他们慷慨英勇、忠诚坚毅,而且仪表堂堂,有一种优雅的贵族风度。著名的齐格弗里德就是传说中的屠龙骑士,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前半部分描述了他英勇的屠龙传说。 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让我们了解了骑士的忠诚、坦荡与情怀。特里斯坦躲在船头不敢面对伊索尔德,因为伊索尔德是马克国王的未婚妻,而马克国王是他的恩人,抚养他成年,把他训练成为骑士,他怎么能抢他的女人呢。后来他们不可遏止地相爱了,爱情亦是无比纯洁坦荡的,是对生命的发现和承担,情人之间没有甜腻调情,没有花式秀恩爱,爱情与音乐一样,开拓了人生的幅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最后为爱从容赴死。 其实特里斯坦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亚瑟王伟大的圆桌骑士之一。在电影《亚瑟王》里面,他沉默英勇,擅射箭,最后是死在战场上。他一定想不到,自己居然是因为爱情故事而永垂不朽。记得在电影中,他在中箭那一刻,仰望长空,看苍鹰飞过,觉得自己终于自由了。 说到骑士的忠诚,我想起大仲马的小说《铁面人》。里面有三位皇家侍卫队的传奇人物,就是真正的骑士。对国家和爱情忠诚,为信仰而战,为灵魂献身。但他们的忠诚不是盲目的,当国王的旨意违背了正义,他们选择不再对帝国忠诚,为了帝国的荣誉他们要遵守信念,要替天行道。 正是骑士们的英勇、忠诚、坚毅、谦卑、优雅,捍卫了帝国的骄傲与矜持。 后来到了冷兵器时代,骑士风度演变成了贵族精神。 在贵族精神里面,我们看到,真正的贵族们始终保持着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高于生命和利益的,他们觉得争名夺利、贪生怕死是卑微的、丑陋的,为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而死才是至上荣耀。拜伦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人物,他是狂热、浪漫、不羁的英国贵族诗人,不但塑造了唐璜这样的拜伦式英雄,而且身体力行,跑去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运动领袖之一,后来战死在希腊。这就是贵族精神。他们完全可以待在自己国家,读读书看看戏,沙龙里聊聊天,一辈子无忧无虑。但他们觉得那样是苟且的,要起来奔赴远方,为了自由和幸福而战。在英国的战争里面,我们发现很多贵族将领甚至国王自己都是在最前方冲锋陷阵的,像狮心王理查,保护他人,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他们觉得这样做才不令自己羞惭。 浪漫主义和贵族精神要用行动表示,拜伦是行动者,要做一个英雄;而肖邦是病弱书生,无缚鸡之力,他在日记里呐喊:“为什么我的钢琴不能成为战鼓”,后来他写下《革命》和《英雄》,浪漫主义者都有一个拜伦式的灵魂。 贵族精神讲究文化教养,有社会责任感,保持灵魂的自由,自尊自律,充满勇气和荣誉感。它们像血缘一样,深深流淌在一些西方知识分子生命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事业追求,还有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有人日常生活中卑微庸碌,追名逐利,为人轻慢,但在人生紧要关头总会不自觉地做出自尊的选择。 如果没有泰坦尼克的沉没,谁会料到那几位不苟言笑的毫不起眼的乐师,会演奏到最后一刻,把求生机会全都让给他人? 我在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住在北大楼,同学们说,到了夜里,楼上常常闹鬼,夜夜传来嚎哭声,当然这来自大家的想象。因为在“文革”时期有不少音乐家就是在北大楼跳楼自杀身亡的。不自由毋宁死,不愿活成行尸走肉。那种不肯回旋的耿直性情在音乐家身上尤为典型。 我们常常听说西方的老贵族喜欢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从小学乐器,在聚会中与朋友一起演奏。而且他们不学钢琴、小提琴这些普及的乐器,专门挑选古老的失传的技艺,比如学习古大提琴,研究文艺复兴的古音乐,因为这些是无用的,没有功利和社交功能,是一种纯粹的修养和学问。对于贵族,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学一样,是一种文化教养。 在电影《纯真年代》里面,男主纽兰,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那位,他是优秀的律师,热爱阅读和戏剧,但他不会以自己的才能去竞选议员。无功利性,也是一种贵族精神。 在贵族精神里面,品质才是至关重要的,过程高于结果,姿态超越利益。赢并不重要,如何赢来才能令自己充满尊严;输也不可耻,输的有气节就是高贵。在西方文艺作品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两个男人为了争夺女人而决斗,他们的决斗非常公平,一对一,单挑,从不背对敌人,走出10步,回头开枪,一个战死,一个流亡,勇于承担后果。 普希金就是死于这样的决斗,我们都觉得他好可惜啊,大文豪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但在他的价值观里面,荣誉是高于生命的,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才能经得起神的审判。 古典音乐的审美准则,无一例外地汲取了西方的贵族精神。除了前面讲到的演奏风格的独立、优雅,还有演奏家的姿态。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品格、姿态与价值观往往会影响他的作品。有些艺术家生性充满活力和激情,关怀普罗众生,其艺术即使不够灵活不够娴熟,作品里面那种耿直的气节也能感染人心;有些艺术家的作品真心不赖,可是为人庸俗刻薄、不诚恳,作品也就跟着被低估了。 我们喜欢的钢琴女神阿格里奇,天赋过人,却不怎么爱练琴,常常不够关注技细节,可是她震撼我们的正是来自拉美的粗犷的艺术家风度,不拘小节反而成了她的风格;另一位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行为乖僻,常常莫名取消独奏会,后来记者问起,他说因为那里三天之前下过雨,钢琴的声音不行。他以漂亮的音色闻名,对细节的追求到了龟毛地步,但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不流俗不妥协的艺术精神。 巴赫忠诚于自己的禀赋,为之辛勤劳作,一生完成了一千多首乐曲。他的音乐,谦卑沉静,严谨典雅,就像是一曲贵族精神的颂歌;即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品行上有不少缺陷的大师,他们写的音乐品位无不遵守贵族精神的风范。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最终表达了莫扎特的宽容与仁慈;在他的那些快板作品里面,都有一种纹丝不乱的秩序感,其实这就是一种根植于灵魂的宗教感,后来在《安魂曲》里面,让我们感动落泪的深情赋予了宗教音乐以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乐圣贝多芬,在青少年时代遇见了一位出色的音乐老师,他给年轻人听巴赫、莫扎特,指点他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即使后来贝多芬要靠写舞曲赚钱给贵族弹琴谋生,却从未放弃他在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艺术理想。贝多芬一辈子都在奋力战斗,除了与耳聋的命运战斗,也与他的奏鸣曲战斗,他在晚期的作品里面坚持独创与开拓,这种刚毅的品格与他的不朽才华一样,让他成为一位伟人。 我们讲的这些贵族精神:英勇、忠诚、坚毅、谦卑、优雅,为信念而战,把危险留给自己,其实都是在与人性中的软弱作战,人性有贪婪、自私、恐惧、懒惰,而贵族精神要求人们战胜这些,战胜自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独奏的江湖 难舍江湖 【李慕白音乐主题】 徽州的天光烟水,大侠李慕白牵马归乡,寻找昔日知己俞秀莲,想从此隐姓埋名,平淡度日。在《卧虎藏龙》的第一个镜头出现之前,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已先声夺人。一支光滑的二胡曲调被移植到了大提琴上,平添了几分沉闷的感世伤怀。这支中国的五声曲调,开阔而旋绕,隐伏着情感的隐匿与微妙,仿佛象征着某种不确定。它如影随形,如青冥剑跟随着李慕白。 可是放弃不容易。从青冥剑被盗开始,又牵扯出一团师门恩怨。盗走青冥剑的是一个危险的少女,—“要剑,还是要我?”她一边挑衅,一边诱惑。竹海对决的一场戏犹如影片的点睛一笔。弦乐队此起彼伏的音响描绘了风声与竹海的柔韧,此时主题由巴乌吹奏,这暧昧与低迴的音色中,几乎能听见漆黑发丝与竹叶簌簌飞舞的寂静。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老的?是懂得舍得与放弃的时候,还是在某个瞬间爱上了别人的青春?飘荡江湖,独孤求败,盛名还是虚名,原来不过如此。而眼前这个女孩,心里藏着一个江湖的梦,她的天分、勇猛、激情,她的渴望破坏的不甘的青春,都像一团烈火照亮了他的萧瑟中年。 李慕白主题的第三次变奏,被转换成模糊的笛音,在两人的飞檐走壁中飘荡。泰戈尔写过,“竹笛的话语,是永恒的话语”。它清朗而缠绵,似疑问,又像禅意行解,配合这支同样隐晦的曲调,诉说微妙的内心较量与江湖情结。青冥剑失而复得,李慕白深夜在庭院中舞剑,曲调与柔韧的剑术,都暴露了他的眷恋。这支独奏的主题,每一次变奏都和而不同,如流水般天然却难以捉摸,体现了东方式感性的旋律组织。 最后一段“李慕白主题”,再现了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此时李慕白中了碧眼狐狸的毒针,“生命已经到了尽头”。直至一息尚存,这支飘逸的主题才幻化出了深情,大提琴沉入低音域,于是哀伤弥漫。一息尚存,李慕白终于对爱人表白心迹,至此方能告别江湖。 【大漠情歌】 玉娇龙的倔强,在回忆大漠的那场戏中就已彰显。她奋力扑上马背追赶沙漠强盗“半天云”,只为了要回一把梳子。她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两个人骑马在沙漠里追杀,此时两支曲调已经缓缓展开,一支弦乐队低缓演奏的沙漠情歌象征着“半天云”,另一支曼陀铃演奏的伶俐音点就像这个女孩。女孩粗暴地出击,她稚嫩、笨拙,非常暴躁,此时伴奏的却是沙漠中的舞蹈音乐,将格斗演绎得十足浪漫。在邦戈鼓的伴奏中,曼陀铃演奏一支新疆民歌“丝路驼铃”。异域风情的曼陀铃,在此不仅带来异域情调,那种针尖般敏感的音点,汇集成了闪烁的河流,乐句因此格外舒展。 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渴望闯荡江湖,而强盗却是个温柔的男人。这个自小漂泊的孤儿,喜欢看星星,渴望有爱人作伴。当他对她说起从前独自寻找流星的小男孩,大提琴与二胡在背景中互相倾诉;当他说起“心诚则灵”的传说,大提琴缱绻奏起影片的主题歌“月光爱人”。爱情的发生不见端倪不由分说,镜头难以说清,此刻只有音乐细腻刻画了爱情的滋长。从两支陌生曲调的对位,到恍如艳遇的民俗音乐的穿梭,直到爱的主题歌出现,镜头前是这个孤单男子从背后拥抱他的爱人,脸上呈现不敢惊动美梦的仓皇与哀伤。 【内心的鼓点】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动作场面都被配上鼓声。鼓声急急如令,如内心的斗志。第一段是玉娇龙盗取青冥剑,与俞秀莲在深夜的屋顶上第一次交手,鼓声反复,追随两人出手的节奏,在细节处悄悄演变着节奏型,从静夜里传来,压抑而闷热,如柔韧的武艺,如隐秘的一股心劲。在传统的中国戏曲中,刀马旦的武斗场面往往配以金属打击乐的锣鼓经,奇格龙洞呛的锣鼓声听起来好不热闹,在此,作曲家吸收了这种传统戏曲的配乐传统,为配合影片飘逸内敛的美学追求,故只用堂鼓、大小鼓等一系列膜质打击乐。 做一个懂古典音乐的很酷的人! 一切华丽都需要朴素来打底, 才能展现繁华的气势。 喜马拉雅音乐课程26万订阅,2070万次播放 创立“穿T恤听古典音乐”活动 《歌手》乐评人 汪涵、吴晓波、姚晨、笛安、易中天 谭盾、郎朗、廖昌永、张艺兴、欧阳娜娜 联袂有声推荐 艺术本身,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致力于推广普及古典音乐的田艺苗,以美如音乐的文字,频频闪现的金句,吸引着编辑,这本书,不仅是带你走近音乐,更是一件随身随行的美物,读她,如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