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历史(卷3目光的转变20世纪修订版)(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世纪承认了生病的权利,这一权利由国家福利加以 保障。20世纪则迎来了人的一项新权利——健康权,它被 认为是人充分发展的一部分,事实上它主要被理解为接受 医学治疗的权利。 20世纪身体的历史就是前所未有的医学化过程。西方 医学将超出从前想象范围的一些日常生活行为也囊括其中 ,并纳入研究领域。它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生病时主要的求 助对象,而且也变成能够与传统意识方向相抗衡的一种生 活导向。它制定行为规范,审查人们的乐趣,把日常生活 紧紧地束缚在医嘱之网中。它合理的依据在于人们在身体 机能方面的知识的进步,以及它在疾病方面取得的史无前 例的胜利。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就是这种医学胜利的一个 证明。 医学影响的边界在于人类对放弃自主权的抵抗。医学 干预已经出现减缓现象,其中有些干预行为涉及人的完整 性,有些涉及人类的繁衍方式和死亡方式。这种减缓现象 已经引起业内的忧虑,并且同意在此问题上给予世俗社会 、政治和宗教组织以一席之地。20世纪身体的历史就是一 部关于剥夺和重新占有的历史。也许有一天,每个人都会 成为自己的医生,自己掌握主动权,自己做出决定。这一 梦想来自于将身体透明化的观念,即身体应该大白于天下 、应该被深入探索并最终可以被主体直接理解。 20世纪的身体:非病非康 我们的20世纪对自己战胜疾病取得的胜利颇感自豪。 事实上,与其说它消灭了疾病,还不如说它稀释了疾病, 而且完全改变了人们关于生病的体验。 “人们再也不知道生病为何物。”哲学家让一克洛德 ·博纳在最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中如是说。以前,疾病总是 在当下发生,身体随之成为上演一部壮观戏剧的舞台。延 续数日的仪式展开,整个家庭都沉浸在焦虑以及治愈疾病 的希望之中。其中的重头戏就是“病危”,它是希波克拉 底派医学著作偏爱的主题,它是决定病人命运的关键时刻 。如果一切顺利,在很快退烧之后,病人会汗、尿皆如雨 下,危机由此得到解决。“精疲力竭的病人终于愉快地睡 着了。”书上常常这样写道。 过去,人们对疾病和让人望而生畏的死亡的体验常常 伴随着一种再生感和对大自然甚至医生的感激之情。但是 ,随着20世纪末的临近,这种体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而且它也不再意味着病愈时的幸福时光了。 时至今日,为了尽快恢复工作而被系统实施的抗菌素 疗法缩短了人体痊愈的时间。抗菌素会让人体疲软,这是 人们常常相信的说法。这种说法再不愿意承认疾病会使肌 体的力量面临挑战。医生们认为在当今社会焦虑感一直存 在,他们对此忧心忡忡,建议进行更加强有力的治疗以缩 短病痛时间,并以更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回前线、学校、工 厂或者办公室。 关于疾病的体验在童年时期变得更加罕见。今天的小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麻疹、百日咳,或者痄腮,他们已经得 到了系统的、强制性的疫苗注射的保护。母亲们陪伴在他 们床侧的时间也大大减少。对疾病的体验由此在人的生命 历程中被推迟,被面对不可知病痛的焦虑稀释了,并且一 直推迟到生命的终点。 疾病本身也会稀释在空间中。城市中的医院已经逐渐 不再是潜在感染源的代名词了。住院病人的数量也在减少 。昔日的高墙使医院与世隔绝,今天的医院已经对城市开 放,常常建在商业街的周围,医生与病人就在街上并肩而 行。在距人们提出取消医院的革命性要求两百年之后,只 在白天住院,以及在家中接受治疗的尝试更加坚定了关于 病人与健康人之间友好共处,甚至地位平等的思想。 健康与疾病并非对立的两极,它们在每个个体内部以 不同程度结合起来。或者说疾病只是健康所经历的一次沧 桑,抑或是健康的一个构成因素。乔治·康吉杨是一名当 代认识论专家,1943年他在《正常与病态》一文中所表达 的,并且在去世不久前又加以强调的主要思想,即疾病其 实是一次无法避免的考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和强化 肌体的防卫能力。疾病不会给人留下伤痕,相反,它只是 以某种方式让生者更加有特点而已。 与此同时,对健康的关注在策略上已经超过了对疾病 的关注。如果说18世纪的关键词是幸福,19世纪的关键词 是自由,那么20世纪的关键词就是健康。1949年,世界卫 生组织已将健康权列为全世界人民的一项权利,由此赋予 人类一项新的权利。今天它已经被写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 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涉及身体、精神和社会 的完整状态,上述几点成为不可回避的参考指标。它认为 ,人如果没有疾病或已知的残疾就是健康的。它同时也提 出了一个新的理想,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对健康的定义 延展至整个生物学、社会学领域实际上使得拥有这种幸福 的状态,这种难以把握的权利成为一件希望渺茫的事:因 为健康不仅仅是生理学家兼外科医生勒里什提出的最低定 义,即各个器官处于顺从、安静状态的健康,还包括广泛 的健康,即尼采所说的大健康。健康成为真理和身体的乌 托邦,成为保障社会秩序以及未来更加平衡、更加公正的 国际秩序之关键所在。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