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

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
作者: 编者:毛国强|总主编:张伯礼//王建国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60
折扣购买: 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
ISBN: 978752141248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春为四季之首,一年之始,自然万物熬过了寒冬的桎 梏,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又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意思是春回大地之际,冰雪消融,阳气升发 ,草木萌动,柳丝吐绿,桃花放红,万事万物都呈现出欣 欣向荣的景象。 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 逐步攀升,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急升骤降,是一年中 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常言道“春天孩儿面,一天变 三变”。春季三个月中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六个节气,有寒气消退、气候变暖、万物复苏萌发 的特点。从节气意义上讲,春季始于立春,终于立夏。但 从气候学来看,春天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22℃ 的时段。当平均气温上升到10℃时,在物相上即为冬季结 束,春季开始。立春过后,白昼渐长,气温、日照、降水 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但冷空气依然活跃,气候乍暖还寒, 多风干燥;雨水一到,气温回升,雨量渐增,草木萌动; 进入惊蛰,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经升到0℃以上,小麦返 青拔节,油菜抽薹见花,进入春耕大忙时节;俗语有“春 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春分作 为春季的中分点,日平均气温也已稳定通过10℃,正式进 入气候学意义上所定义的春季;“赏花时节清明日”,是 说清明时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的景象随风而过 ,明朗清秀的景致再次呈现;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预示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将快速回升,降雨量明显 增多,灌溉滋润新种的作物,正所谓“雨水生百谷”。 春暖花开,万物峥嵘,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 景象,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开始肆意作怪,如流感 、感冒、咳嗽、溃疡、水痘等疾病潜伏于人体伺机而动, 所以春季又称为“多病之季”。春季冷暖交替频繁,气温 起伏较大,人体无法适应剧烈的天气变化,尤其是老年人 和儿童自身抵抗力较弱,很容易感邪生病。因此,春季一 定要注意留意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空气干燥并多大 风是春季的另一特点,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每逢3、4月份 总会经受沙尘天气的洗礼,大气中的各种悬浮颗粒急剧增 多,其中含有很多致敏物质,极易诱发过敏性皮炎、过敏 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南方地区常常 阴雨连绵,空气湿度较大,且冷暖交替出现,容易加重风 湿性疾病的病情。同时,连日阴雨天气还会对人的心理情 绪产生很大的影响。 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养生保健要顺应春天阳 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 生”字。在生活起居方面,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在春季生 机勃勃之景,晚睡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 ,调达情志。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立春过后人体皮肤和肌 肉的纹理开始变得疏松,抗寒能力有所减弱,但气候变化 依然较大,天气乍暖乍寒,特别是北方地区,人们不宜立 刻换下棉服,年老体弱者更要谨慎换装,切不可骤减衣物 ,应适当“春捂”。《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