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最深情的告白(精装典藏版)(精)/梁实秋文集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 190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中国**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个研究莎士比亚的**,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内容简介
父母带着我们孩子住西厢房,我同胞一共十一个 ,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有四个,姊妹兄弟四个孩子睡一 个大炕,好热闹,尤其是到了冬天,白天玩不够,夜 晚钻进被窝齐头睡在炕上还是吱吱喳喳笑语不休。母 亲走过来巡视,把每个孩子脖梗子后面的棉被塞紧, 使不透风,我感觉异常的舒适温暖,便怡然入睡了。 我活到如今,夜晚睡时脖梗子后面透凉气,便想到母 亲当年那一份爱抚的可贵。母亲打发我们睡后还有她 的工作,她需要去伺候公婆的茶水点心,直到午夜; 她要黎明即起,张罗我们梳洗,她很少睡觉的时间。 可是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情形又周而复始 ,于是女性惨矣! 大家庭的膳食是有严格规律的,祖父母吃小锅饭 ,父母和孩子吃普通饭,男女仆人吃大锅饭,只有吃 煮饽饽吃热汤面是例外。我们北方人,饭桌上没有鱼 虾,烩虾仁、熘鱼片是馆子里的菜,只有春夏之交黄 鱼、大头鱼相继进入旺季,全家才能大快朵颐,每人 可以分到一整尾。秋风起,要吃一两回铛*羊肉,牛 肉是永远不进家门的。院子里生起一大红泥火炉的熊 熊炭火,有时也用柴,噼噼啪啪地响,铛上肉香四溢 ,颇为别致。秋高蟹肥,当然也少不了几回持螯把酒 。平时吃的饭是标准的家常饭,到了特别的吉庆之* ,看祖父母的高兴,说不定就有整只烤猪或是烧鸭之 类的犒劳。祖父母的小锅饭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 过是*羊肉、烧茄子、焖扁豆之类,不过是细切细做 而已。我记得祖父母进膳时,有时看到我们在院里拍 皮球便喊我们进去,教我们张开嘴巴,用筷子夹起半 肥半瘦的羊肉片往嘴里塞,我们实在不欣赏肥肉,闭 着嘴跑到外面就吐出来。祖父有时候吃得高兴,便教 “跑上房的”小厮把厨子唤来,隔着窗子对他说: “你**的*羊肉做得好,赏钱两吊!”厨子在院中 慌忙屈腿请安,连声谢谢,我觉得很好笑。我祖母天 天要吃燕窝,夜晚由老张妈戴上老花眼镜坐在门旮旯 儿弓着腰驼着背摘燕窝上的细茸毛,好可怜,一清早 放在一个薄铫儿里在小炉子上煨。官燕木盒子是我们 的,黑漆金饰,很好玩。 我母亲从来不下厨房,可是经我父亲特烦,并且 亲自买回鱼鲜笋蕈之类,母亲亲*刀砧,做出来的菜 硬是不同。我十四岁进了清华学校,每星期只准回家 一次,除去途中往返,在家只有一顿午饭从容的时间 。母亲怜爱我,总是亲自给我特备一道菜,她知道我 爱吃什么,时常是一大盘肉丝韭黄加冬笋木耳丝,临 起锅加一大勺花雕酒——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 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我生在西厢房,长在西厢房,回忆儿时生活大半 在西厢房的那个大炕上。炕上有个被窝垛,由被褥堆 垛起来的,十*八*被褥可以堆得很高,我们爬上爬 下以为戏,直到把被窝垛压到连人带被一齐滚落下来 然后已。炕上有个炕桌,那是我们启蒙时写读的所在 。我同哥姐四个人,盘腿落脚地坐在炕上,或是把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