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精装)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精装)
作者: 张宏杰|责编:何彦彦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5.52
折扣购买: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精装)
ISBN: 9787229173272

作者简介

张宏杰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著有《饥饿的盛世》《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简读日本史》《千年悖论》《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内容简介

无处收留:吴三桂 一 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吴三桂三十一岁,正是人生中最挺拔亮丽的年华。就在这一年,他第一次直面对了从未经历过的精神重压。 这年四月,明朝和满洲之间的最后一次关键性战役——松锦之战尘埃落定。明朝辽东经略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土崩瓦解,锦州陷落,洪承畴被俘。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关宁锦防线终于被撕破。宁远,成了大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 三十一岁的吴三桂继洪承畴之后统率辽东兵马,成了宁远城的最高军事长官,成了明帝国风头最劲的将领,也第一次成了明清两朝大角斗中的焦点人物。崇祯皇帝和皇太极的目光分别从北京和盛京投过来,聚焦在他身上。来自东西两边的政治、军事乃至社会关系的压力和吸力揉撕着他。西面,是前途黯淡的祖国和家园。那里正处在分崩离析前夜的紧张慌乱之中,幸亏山海关那高大厚实的城墙把饥民的呻吟和叛军的呐喊声严严地挡住,让他得以享受片刻清静。东面,三百八十年前,坦荡而蛮荒的辽东平原上,尖声号叫着的满洲人潮水般涌来,一波比一波汹涌,冲刷得宁远城摇摇欲坠。 越来越多的人投向满洲,犹如洪水浸泡下不断崩塌的堤石。其中包括吴三桂的三位舅舅,赫赫有名的祖氏三大将。这座宁远城原本是他们把守的。祖氏三兄弟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祖逖,那个志在恢复中原的东晋英雄。他们在辽东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并且相继栽培和提拔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以及吴三桂本人。不过,现在,他们不再提及自己那位著名的祖先,他们写来亲笔信,替满洲人劝降。这些信件娓娓说明,在饥荒和寇贼的侵蚀下,大明朝千疮百孔,气数已尽,识时务者为俊杰。随信而来的,还有皇太极的敕书,那上面写明,满洲人许诺给吴三桂的官职远比崇祯皇帝给的高。 可是,官职再高,毕竟是满洲人的。“投降”这个词,即使是在吴三桂脑海里转一下,也火辣辣的,烫得他的神经不舒服。他吴三桂,怎么能和叛变投降联系在一起呢? 自视颇高的吴三桂无法接纳这个肮脏的字眼。天朝和异族,从来都是两个相互消解的世界。从敌人那里得到的越多,意味着你丧失的也越多。即使满洲人给的地位再显赫,也无法抵偿投降所付出的人格代价和名誉损失。如果那样,他必将日夜承受社会舆论造成的心灵重压。 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漶漫而无序的世界截然不同,穿回到三百八十年前的时空,在关东这片土地上(那时候,这片土地上到处覆盖着野蛮生长的森林和无边无际的野草。人类只是在这野蛮豪放的土地的胸膛上,侵蚀出几小块难看的疤痕,作为城市和屯田。整个情景就像皮肤病初起时的症状),放眼四望,所见到的世界却是清晰、坚固、完整的。那是三百八十年前的先人们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来有源去有迹,结构严谨,雄伟壮丽,一目了然。这个世界由儒家的伦理纲常所支撑,几千年来不断有智者为其修补加固,使其成为一处绝好的精神家园。每个人一出生就已被规定了生存的理由和目的,每个灵魂都可以在这个宏大坚固的庇护下安全而慵懒地憩息。这些灵魂都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不刀剑相逼,不会另寻他路。 在这个世界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你的生命是祖先的恩赐,它附属于父母和家族。所以,一个人生存的目的,乃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光大家族的基业,延续家族的血脉,使之不致断绝。这种责任重于个人的生命利益。这种思维大而广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血缘关系的扩展。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社会成员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基于两条基本准则,那就是对皇帝的“忠”和对家长的“孝”。 在某种意义上,“忠”和“孝”已经脱离道德规范和范畴,上升到价值本体的层面。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价值,即在于用自己的行动去注解忠孝仁义这些天理,否则你的存在不仅毫无价值,甚至不如禽兽。所以,叛徒、投降者、贰臣,他们背叛的不仅是自己的主子,而且是整个世界。他们注定要被世界抛弃。 翻检图书馆里整架整架发黄的史书,我惊异于历朝历代忠臣烈士的数量,他们总是于王朝板荡之际集中出现,史书总是不得不为他们那些近乎雷同的事迹留出大量篇幅。他们中的多数是在并无切身危险的情况下安然自裁的,有的还同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于贴身仆人。常常是阖门自焚。他们用这种残酷的自杀方式为自己的精神生命赢得空间,并因此获得精神上的自足感。这是他们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使命的最完美选择。 吴三桂别无选择地属于这个世界。他的人格取向不可避免地认同于正统价值观的守护者:忠臣孝子。 吴三桂似乎比别人更有理由效忠于大明朝。 ☆三面书口精美喷绘特装版,喷绘采用了是清代梁言(同“享”)的《观榜图》,古代选拔人才的科举盛况跃然纸上 ☆附赠作者张宏杰亲书藏书票一张 ☆手工加盖作者私章钤印 《千年悖论》是张宏杰的第一部作品,书中收录了张宏杰早期创作的多篇代表性作品。 《千年悖论》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也比较多,包括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柳如是、顾眉、乾隆、李白、林逋等。张宏杰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有些不同,他不是用非黑即白、简单的善恶标准去评判的。他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复杂的内心纠葛、他们进退两难的抉择、他们的欲望追求,设身处地,同他们一起思考探索、与他们一起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带领读者在这种身临其境中重新认识这些历史名人。“既能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事件,又能够带着悲悯,与历史人物共情”,作为历史启蒙类读物,《千年悖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的帷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及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 作为处女作,《千年悖论》几乎囊括了他后续作品的所有思绪缘起,以及他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无处收留:吴三桂》从人性解读了“这个在历史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吴三桂不单单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国者,也是一个在命运之流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千年悖论:科举之路》对科举制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科举制这个“创造性的制度不断扼杀创造性,一个出自公正性的设想造成了更大的不公正,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却也在扭曲人才,提高了的效率却为整个社会的低效率运行保驾护航”,颇令人深思。《从武勇到优雅:满族汉化史》,系统性介绍了整个满族兴衰形成,其中将语言与族群盛衰联系起来观点十分独特,而作为案例被提到的最难以被同化的犹太民族,却在汉文化大熔炉中被融化了,也发人深思。书中对柳如是、顾眉包括慈禧的描述,再现了女性身上的夺目光彩,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立体感。 此外,书中保留了一篇追述作家之路的自序,两篇关于写作理念的采访笔录。结合自序,读者能从《千年悖论》中看到作者的思想脉络、价值取向和性格逻辑,及其作为历史学者沉浸于史海中探究人性的喜悦与兴奋。对于大众读者以及历史写作爱好者,这种把历史讲得好玩、精彩、有滋有味,让历史比小说更好看的写作方式,不失为一种启发,一种写作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