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案例与行动指南)

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案例与行动指南)
作者: 郑磊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4.84
折扣购买: 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案例与行动指南)
ISBN: 9787305058103

作者简介

郑磊,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Getleral and Strategic Managernent),战略与资本运营资深专家,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深圳管理咨询行业协会专家智囊团首席顾问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发改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及讲师团成员,曾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产业基金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曾服务于IBM、MSI等跨国公司,创建深圳精策企管顾问公司,9年制造业经营管理经验、3年管理咨询和5年投资银行从业经历,多次参与跨国企业的并购与制造转移项目。咨询服务过的主要客户有瑞士工业集团(SIG)、强生制药(JJSP)、大金(DAIKIN)、中国国际旅行社深圳分社、北京金隅集团、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深业集团、深圳农科集团、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执行局(指定投行财务顾问)、深圳市国资委以及众多中小民营企业。 在财经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专著《海外鏊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案例及行动指南》。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EMBA战略管理课程教授,《中国风险投资》杂志(香港)匿名审稿人,《公司金融》特约顾问。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从“借船出海的渔夫"到“国际油轮船长” 一、联想国际化历程 联想集团的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机所公司,像那个年代起家的所有小企 业一样,是依靠几十万元资金代理国外电脑开始创业,后来有了自己的过 渡性产品——联想汉卡等业务。1987年营业额达到了7 000多万元,企业资 产也从1984年的20万元增加到1 300多万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联 想已占据了中国电脑市场的霸主地位,其产品曾连续十年在中国市场的占 有率稳居第一,主流产品曾一度在国内市场达到了35%的市场占有率。 联想真正迈开国际化的步伐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上半年,联想 在美国洛杉矶设立分公司,下半年在法国的德斯多夫设公司,1991年,联 想德国公司也成立了。2001年,联想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 、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开始全面扩张,四面出击,实施其多元化 战略。2001年,联想美国公司成立,此时联想在国外已拥有7家分公司、1 家物流中心和100多家海外营销渠道。 按照普遍认可的标准,一家国际化公司总收入的20%以上应该来自国 外,而联想海外分公司的收入在联想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左右,而 且主要是一些零部件,还不是品牌产品、最终产品。显然,这样的国际化 程度,离其远大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003年4月,联想正式启动使用品牌新标识:Lenovo,替代了之前的 Legend,继续为其国际化做准备。经过3年的跌跌撞撞,2004年,联想的多 元化战略以失败而告终。3年前美好的梦想也因此破灭,又开始全面收缩战 线,重新回归PC业务之举。 2004年3月26日,联想以不菲的代价正式跻身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 伴(简称TOP)——希望利用奥运会的资源来率先实现品牌影响的国际化。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 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含x 系列生产线);还有位于日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以及分别在美 国、墨西哥、巴西、苏格兰、匈牙利、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 等的生产基地。由此,标志着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2005年5月,联想正式完成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 二、左冲右突的尝试 联想的国际化之旅是被逼出来。在成为国内PC龙头企业之后,联想在 多元化还是国际化的踌躇中,起初选择的是打上国际化印记的多元化战略 ——“服务的、技术的、国际化的联想”,其实这是半心半意的多元化。 换言之,联想彼时已处于探索国际化突围的躁动之中。在纳斯达克的热潮 诱惑下,联想以AOL为坐标,进入了互联网领域,双方建立了合资网站;以 IBM的成功转型为模板,试图成为国内IT服务业的重量级企业。事后证明, 简单的战略模仿和跟随并没有让联想走得更远。联想一直都没有放弃走国 际化企业发展之路,只是想先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在国内实现转型后,再 寻找国际化战略启动的战机。 早在1990年,联想就在美国和法国设立了公司。1992年初又在硅谷设 立研发实验室,以便及时获取电脑行业最新的技术与信息。1993年底,联 想集团基本形成技术开发方面由美国硅谷、中国香港、深圳、北京组成的 体系;生产方面拥有中国香港、深圳两个基地;销售方面北京联想拥有国 内销售网,中国香港联想拥有国际销售网的布局。然而当时海外销量少得 可怜,海外销售额占整体业务收入不超过5%。 联想始终想摆脱“只是做PC"的宿命,而其强劲对手戴尔却并不介意自 己“只是做PC”的形象,依靠直销和成本管理优势继续蚕食国内市场。廉 价PC和无人匹敌的分销网络曾经让Legend(传奇)成为Reality(现实),但当 联想转向多元化时,联想的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对手却在以远高于联想 的毛利率和惊人的增长速度抢夺市场空间。联想是因为不屑于做PC还是对 PC的未来缺乏信心而转向?也许两个因素都有。当对市场和自身判断失误 的联想,在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原点时,对手已经跑得更远了。 重新专注于PC的联想决定将创新元素注入新品牌,以一个技术领先型 的企业形象去拓展国际市场。联想将重点突破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了北美、 欧洲和日本这三个全球最大的PC消费区域,其次才是亚洲和北非市场,同 时向世人公布了一个可以量化考核的目标——在三五年内,联想要将海外 销售额从现在的5%提高到25%~30%。联想换标后曾尝试使用自己的品牌 Lenovo自建销售渠道来打开欧美市场,发现成本极高,渠道组建几乎是无 法完成的任务。令人奇怪的是,这次没有让联想管理层意识到有可能需要 重新定位主攻市场,而是触发了一个更勇敢的行动——去收购负债累累的 IBM的PC事业部。这是一条短期达到目标的捷径还是饮鸩止渴的慢性毒药? 尚难判断。但这符合联想对国际化的愿景,并购IBM的PCD一扫多元化失败 的晦气,联想为民族、为国家争了气。聚光灯的光环之下没有阴影。并购 带来的销售规模让联想一下从国内企业变成一家国际企业,甚至被夸大为 “具备了全球500强的实力”。 也许逐个国家地去开拓,速度太慢,也不一定就走得通,并购作为跨 越式发展的手段本身无可非议。问题不在于并购本身,而是能否驾驭并购 所带来的一系列结果。联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在海外市 场年销售额只有被收购企业销售额零头的、以中国式管理为特色的联想, 正在试图控制一个有自身独特文化深刻烙印的国际性企业。也许这就是一 家对手在广告上尖刻挖苦的“联想——连想都不要想”所传达的典型看法 吧! 联想的并购并非其设想的战略行动的一部分。联想曾表示,“换标是 为联想未来扩大海外市场、实现品牌国际化做的准备之一,不意味着明天 就要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国际化’是联想的远景之一,我们一直在进行 周密的战略部署和积累,但目前业务还是主要专注在国内”。说此话时是 2003年4月,而一年半后联想就宣布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这说明联想 还没有充分地准备就仓促决定加速国际化进程。另一个迹象是,联想国际 化目标中提到要将公司的管理水准提升到国际一流公司,具有国际化发展 的视野和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及文化。这说明联想当时并没有并购的主观准 备。并购让联想成为了名义上的全球性公司,按照1+1=2的算法,联想具备 了大型跨国公司的规模,引入了外籍高管,把总部设在了国外,CEO的薪酬 也实现了国际接轨。然而,形似不等于神似,联想连续两年的净利润都出 现大幅度下滑,要实现赢利健康增长还需要3~5年。联想十多年来建立的 适合中国市场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文化能否具备国际竞争力,殊难预料。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