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
作者简介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1958年毕业。自195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现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考古月刊编辑委员会顾问。并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和古代兵器考古。先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等书的撰写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参考资料》(现《文物》)发表论文《高句丽壁画石墓》以来,迄今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增订本,1985)、《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并与李力合著《华夏之美——中围艺术图鉴》(香港中华书局,1993)和《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三联书店,2008)。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学校和经学 一、曹魏时学校的复兴 中国文化传统最重教育,把学校作为人的品格修 养和充实学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选拔人才的主要 途径之一。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 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便主要以儒家的经典学说 五经,即《易》、《诗》、《书》、《礼》和《春秋 》为法定课程,设立教职并培养学生。西汉武帝时长 安已有太学生1万多人,东汉光武帝时洛阳的太学生 更增至3万多人。同时在私家讲学方面,也出现了伏 生、申公、马融等经学大儒,各有成百上千名生徒。 当然,一种良好的学校教育首先需要安定的社会 环境、完善的教育机制和优越的师资条件。因此,在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未形成以前的相当 长时间内,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空 前规模的战乱将全社会抛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中。这种 险恶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事业造成极大破坏,使学校教 育处于崩溃和停滞的边缘。 在各路酣战的军阀中,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曹操 开始关注人才的选拔和恢复教育等问题。当他刚刚在 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挫败袁绍,初步统 一了北方及中原广大地区后,便立即开始着手恢复整 顿废弃多年的学校教育事业。建安八年(203年)秋 七月的诏令说: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 ,吾甚伤之。 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 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 有以益于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这道诏令表明曹操要从恢复学校教育入手,重新 建立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新一代封建王朝,并以 此进一步确立这个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后来,曹操虽因病死而未称帝,但他的统治纲领 和思想仍被他的子孙——曹魏政权的继承者贯彻始终 。黄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魏后不 久,便决定重建太学,下令“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 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即在 原洛阳东汉太学的旧址上重建学校。黄初五年(224 年),曹魏政府又颁布五经课试之法,规定太学仍以 儒家五经为基本教材,培养选拔各级人才,并界定了 五经的考核及根据考核结果而定的用人标准。如: 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者罢遣。弟子满 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随后辈试 。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 第,为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 试通者亦 得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 郎 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 二岁能通五经者, 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 辈复试,试通亦叙用。(《通典》卷 五三《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