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8)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8)
作者: 编者:袁振国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8)
ISBN: 9787544491426

作者简介

袁振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特殊津贴。2000年以来,先后任***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曾主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社会视野下教育公平和效率问题研究”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研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标准研究”等等项目,近期主持了**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学)“适应新高考要求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 长期致力于创新教育理论,开拓性地发展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著有《教育政策学》(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出版社购买版权**发行),主编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1999-2015年以来连续16年每年出版,被列入SSCI集刊。其他重要著作有:《教育改革论》、《对峙与融合——世界教育改革百年》、《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重大命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教育变革的重大启示》等。 致力于构建教育学新体系,所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成为几百所高校通用教材,获得国*级教材一等奖; 致力于转化和普及教育科研成果,所撰写的《教育新理念》被评为全国**欢迎的教育理论畅销书,再版20多次,《教育强国离我们有多远》,被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等; 致力于科研为决策服务,参与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起*人,主持编写了《教育规划纲要辅导百问》。*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执笔人或参与人。在2011年***第26次集体学习会上做了题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讲解。

内容简介

高考改革一直在路上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改革就一直在路上。在“自主报考,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下,我国高考改革经历了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纸笔考试录取到电脑考试录取,从所有考生考同样的学科到不同的考生可以选考不同的学科,从“一考定终身”到参考多种因素综合录取,从所有高校考同样的内容到不同类型学校分类考试等变化。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高考改革的总体战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的目标。2014年,***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新高考改革在全国逐步推开。回顾和总结高考改革的昨天,研究高考改革的**,完善高考制度的明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需要下大力气持续研究。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是选拔高校新生的**途径,与无数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历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来,通过自主报考、择优录取,选拔了近2亿**大学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为千百万平民学子成长成才创造了平等发展机会。 高考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选拔制度,高考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为了*有效、*公平地选拔人才,我国高考制度自恢复以来,一直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大大小小的改革有30次之多,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这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完善,还有价值理念方面的*新。2014年开始的新高考,使我国的高考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其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既是对历次高考改革的延续,又是对历次高考改革力图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整体性突破。 1.怎样科学地选拔人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选拔**人才是高考基本的和首要的功能,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是对高考功能的**要求。为了*好地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使人才选拔*为科学合理,我国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 (1)改革考试科目 高考科目的基本框架,决定了选择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历次高考改革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科目设置变革可以分为“大文大理”设科、“会考+高考”设科、“3+X”设科、不分文理科等四个阶段。 ① “大文大理”设科阶段 1977年,***批转***《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高考科目设置的要求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考试分文理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加试外语。” “大文大理”设科由此形成,并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1978年,***批转***《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说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市、**区组织考试、评卷。分文理两科考试。文科(含哲学、外语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含医、农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1979年***批转《***关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规定:“为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推动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今后应逐步做到外语成绩计入总分。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经研究,今年凡报考重点院校的,外语成绩先按10%计入总分,今后逐年提高计分比例。报考一般院校的,录取时只作参考分。”1982年***批转《***关于一九八二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规定:“外语成绩,本科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区确定。1982年生物满分为50分。”在这一阶段的高考改革中,科目设置逐渐增加与完善,体现了适应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要求。外语科目考试从无到有,计分权重由低到高,这既是科学选才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改革开放后**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② “会考+高考”设科阶段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推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不仅影响了**教育方针的落实,而且引发了学生偏科严重、学业负担加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始了高考改革和高中教学学科评价制度的改革。1983年,***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以此评价中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以此作为衡量高中生能否毕业的参照标准。1990年,**教委发布《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高中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克服文理偏科现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并决定从1990年起有计划地在全国逐步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1985年,经***批准,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高中会考基础上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1987年,上海在完成高中毕业会考试行的基础上,开始实行“3+1”方案(也称“上海方案”),“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为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中,或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任何一门,为选考科目。1990年,在总结上海高考科目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教委颁发了《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就高考科目设置提出了四组方案:**组为政治、语文、历史、外语;第二组为数学、语文、物理、外语;第三组为数学、化学、生物、外语;第四组为数学、语文、地理、外语。由于此方案在湖南、云南、海南三地开展试点探索,因此又被称为“三南方案”。 虽然有美好的期望,但从“上海方案”和“三南方案”的实施结果来看,纠正偏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1992年,**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科目设置意见》,提出将高考科目分为文、理两类,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政治与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该方案又被称为“3+2”方案。相比较而言,“3+2”方案*好地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 “3+X”设科阶段 为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型、综合型人才,1999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推行“3+X”的科目设置方案。在该方案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X”为综合科目,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学生根据相关要求自行选择的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综合科目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目的是防止中学生过早分科、偏科,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科目设置变化*大的一次改革。至此,统一的、有固定组合的科目设置模式不再是全国统一的硬性考试要求。相比较以往的方案,“3+X”方案在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 ④ 不分文理科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文理分科弊端*趋明显,它既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或科学素养的缺乏,又有悖于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特长的发挥,有悖于基础教育的目标要义。2013年,***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不分文理科正式迈出了历史性步伐,作为一项制度化的改革议题被写入中央文件。2014年,***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不分文理科”。同年,作为改革试点省份的浙江和上海公布《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再一次明确了“调整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从上海改革试点的情况看,不分文理科考试实施顺利,自由交叉选择比例很高,并没有出现数学成绩区分度下降的情况,改革初战告捷。 (2)改革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相互依存,内容与形式相匹配,则两者互相促进,反之,则两者互相掣肘。在我国高考制度中,与考试形式有关的设置主要有三种:全国统考与自主招生、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原始分计分与标准分计分。全国统考、一次考试、原始分计分一直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主体设计,为了弥补这种制度的不足,**也在不断尝试调整和改变考试的形式。 ① 自主选拔 为了消除全国统考不利于发现特殊人才的弊端,满足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要求,**决定授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以扩大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空间,同时也可以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2003年,***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赋予它们5%的自主招生权。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考生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类型也逐渐增多,有校长实名**、自主组织测试、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但是,由于配套措施特别是监管措施不到位,一些高校对自主招生的含义理解模糊,导致高考战火提前燃起,甚至出现了营私舞弊的现象。所以,自主招生制度仍处于小范围探索状态。 ② 多次考试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开始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到一年两次,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一年举行两次高考,既缓解了夏季一次高考给考生带来的压力,又增加了部分学生被录取的机会。2014年,***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学业水平考试和外语科目考试率先改革,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在改革试点的上海市,外语科目可以一年两考;在另一试点的浙江省,外语和所有选考科目都可以两次考试。从上海春夏一年两考的实践看,一部分高中生被提前录取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另一部分学生借春季考试获得了高考的体验,因此该政策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可。但组织两次考试,给命题、阅卷、录取增加了大量工作,考场安排也影响了中学正常的教学,所以,目前人口较多的省(区、市)对此持审慎态度。 ③ 标准化计分 采用卷面分这种原始分计分方式看似公平,却存在着实质上的不公平。当考试科目只有一科时,使用原始分可以对考生进行有效甄别,但当考试科目不止一科时,各科的成绩简单相加是很难反映考生的真实情况的。**,不同学科的智力含量不同,各科目分数的“分值”并不等同。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均是60分,但它们所代表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第二,不同学科分数在组合时,虽总分数可能相同,但其认知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语文100分、数学0分,另一个人语文0分,数学100分,二人的总分相同,但能得出他们的成绩、能力相同的结论吗?所以,使用原始分合成总分是不科学的。为此,从1985年开始,**教委先后在广东、海南等省(区、市)进行标准化考试试点,其中就包括考试分数解释和使用的标准化。建立标准分制度,是为了将原始分按一定的法则进行转换,使成绩的可比性得到改善。此后,**教育考试中心多次召开专家研讨和论证会,研究高考标准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1994年,**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建立标准分制度实施方案》,提出:“普通高考标准化改革,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标准分制度,进一步开发利用考试信息,充分发挥考试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作用。”1997年,全国多个省份开始实施标准分制度。但由于这种计分方法不为普通民众熟悉,难以理解,加上标准分制度也有一些理论问题尚未**解决,各省(区、市)不得不陆续放弃了标准分计分方法。 适读人群 :教育研究者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是以评论我国教育政策热点及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集刊。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持“教育研究密切联系实践,服务决策”的精神,对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在教育研究、教育决策以及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连续被确立为CSSCI来源集刊。《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8)》主要对高考改革、21世纪能力、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双**”建设、教育2035等政策热点作了专门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