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这样爱我
作者简介
林巨,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花径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无分别的爱”家庭教育理念的开创者,中华传统道文化教育的现代弘扬者,国内首个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 先后担任过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个节目的嘉宾,《前沿讲座》节目“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主讲嘉宾;担任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北广传媒优优宝贝频道以及新浪、网易、搜狐等众多网络媒体的特约专家;在亲子育儿类杂志《妈咪宝贝》《母子健康》开设专栏撰稿。代表著作有《遇见好老师》《养心书》《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等。
内容简介
一天,小乐妈来找我,跟我说起,小乐最近玩iPad,很痴迷于上面的电子游戏,问我该怎么办。小乐妈妈是参加过花径初级父母课程系统培训的,所以,我就没有给她答案,而是让她自己去复习听课笔记,自己去找到答案。我跟她说:“答案早就给你们了,其实你们也都知道,只是还是有点依赖心理,是不是?”小乐妈笑了,说林老师我知道了。我让她把整个过程给我写一篇简单的心得记录,她同意了。 下面是一个月后,小乐妈妈交给我的关于iPad的简单心得记录: 一个多月前,小乐舅舅送了他一个iPad,说是送给他学习用的,但是我看到,孩子基本都是用它来玩游戏,而且在短短几周之内把什么“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都打通了。 当时,我和老公很担心,很想去限制孩子,想给他定个规矩什么的。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做不大妥当,毕竟,林老师两天的父母初级课程也不是白上的。但我心里还是有点没底,就去找林老师,果不出其然,林老师让我自己好好复习功课,好好反省。 回来我就翻笔记,反省,想通了很多。具体的理论和技巧,林老师其实也早就告诉了我们,但是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林老师的这句话: 和心对话,和自己的心对话,和孩子的心对话。 也就是林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家庭教育的关键是: 心和心在一起。 合上笔记,我就问自己,先跟自己的心沟通: iPad好玩吗? 好玩。 如果换成是我,会去玩吗? 我也会,我经常趁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玩。 那么上瘾了吗? 没有。 什么时候特别想玩? 有人跟我抢着玩的时候特别想玩。 那么,对孩子的担心是什么? 是怕它上瘾伤身体。 但是孩子真的所有时间都在玩iPad吗? 没有,他还是每天要我给他讲故事,要我经常带他去户外玩。 沟通到这里,我知道,我不担心了,我相信,孩子和我一样,对iPad这个新事物只是一时新鲜而已。 我理解了孩子,我就放下了,纠结没有了,家庭气氛也就重新好了起来。 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吧,真的好神奇。 接下来,没有了纠结,我就能很自然很平静地看着孩子玩iPad,不给他设任何限制,最多是看他玩的时间长了,提醒他暂停一下,让眼睛休息休息。这样的时候也很少很少,我发现,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会自行调节,生命真是很神奇啊。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不光是玩游戏了,他发现,这个iPad还有很多用处,可以听故事、听音乐、画画、做智力题,等等,除了游戏,他开始接触别的了。 忽然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我发现今天一天孩子都没有玩iPad,看来这东西对他来说,已经渐渐地可有可无了。 最近的情况是,孩子经常把iPad随手放在一边,好几天都想不起来玩了,有时甚至是我想玩了,他才会探身和我一起玩玩。 到现在,他经常自己也找不到iPad放哪里了,也不想去找,因为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太多了。 另外,我发现,他和幼儿园那些沉迷电子游戏的孩子们,也可以随时有话题,聊游戏中的很多人物,他的交际面广了不少。 我发现,林老师说的没错,很多时候,他玩电子游戏是为了能挑战自己,满足成就感,并且,满足伙伴间人际交往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不用通过抢夺用iPad玩游戏的权利来战胜父母。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孩子就这样自 然健康地长大了。 我想,这是不是我理解的“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呢? 多少家庭在为孩子的游戏上瘾而烦恼,但是,他们却经常只往外找原因,只往外找方法,而不往内看,不往内走。其实,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多关注内在的心灵,和心在一起,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自然。我很庆幸我能接触到花径,能认识林老师。 谢谢您,林老师。 林老师寄语:如何管理孩子的电子游戏 这篇心得写得很好,能帮助很多伙伴,在此我也代表大家谢谢她。 花径强调:要满足孩子的安全感,现实的游戏也好,虚拟世界的电子游戏也好,都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建议大家的分别心不要太大。 孩子怎么通过电子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呢? 首先,挑战自己,满足成就感。 其次,满足伙伴间人际交往的需求。 再次,通过抢夺游戏权利来战胜父母。 这三个原因都非常重要,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孩子玩电子游戏会上瘾的三个最核心的原因。 明白了这三个原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无分别的爱”的家庭中,孩子对于游戏的沉迷会少得多,会很容易满足。 首先,因为父母的心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孩子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好玩的事情,到处都是成功,都是爱、自由和满足,安全感(成就感)满足得很充分。故此,不必执着于电子游戏。 同样,因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的心量很大,和伙伴们之间的人际交往渠道和方式也很多。同样,由于父母的支持永远在,他也无须过多地依赖伙伴的支持系统。故此,不必执着于电子游戏。 在“无分别的爱”的教育中,孩子总是赢家(当然,父母也是赢家),故此,他无须去玩“战胜父母”的游戏。故此,不必执着于电子游戏。 对成长在“无分别的爱”的教育环境中的孩子而言,电子游戏只是普天下无数好玩的事物中的一个,它跟出去吃饭、出去旅游 去小朋友家玩、去姥姥家、去游乐园……这些好玩的事情是完全一样的,是同一个性质、完全平等的啊。所以,当游戏符合孩子的胃口时,孩子自然会喜欢玩,但并不会上瘾。就好比孩子爱去姥姥家,但并不意味着就不爱回自己家,就是这个意思啊。对孩子来说,游戏只是人世间千万种美好的事物中的一种,何来上瘾之说呢? 反过来呢?当现实生活的限制太多、乐趣太少时,当现实生活太无聊、太压抑时,也就是说,当孩子生活在严重的“有分别的爱”的环境中时,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到那时,你想要孩子不上瘾,那也难得很呐! iPad的故事——如何管理孩子的电子游戏 首先,因为父母总是不尊重、不理解和不信任孩子,给孩子的否定和压力过多,也就是说,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孩子得到的安全感(成就感)严重不足,孩子就会去虚拟世界寻找满足。故此,必然执着于电子游戏。 同样,因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充分的不尊重、不理解和不信任,他的心量很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会特别受小伙伴欢迎。同样,由于父母的缺位,小伙伴对他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他急需通过电子游戏的话题来加入朋友圈,来获得伙伴的支持和认同。故此,必然执着于电子游戏。 在“有分别的爱”的教育环境中,孩子经常输(当然,父母也是100%的输家),他迫切需要“赢”来满足自己,需要去玩大量“战胜父母”的游戏。故此,必然执着于电子游戏。 做个简单总结。 当家庭教育是“无分别的爱”,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满足很充分时,电子游戏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事物,是千万件可以满足孩子安全感的事物中很普通的一件,根本不必紧张。 当家庭教育是“有分别的爱”,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满足很缺乏时,电子游戏的地位就会大幅度提高,往往会成为孩子的精神伴侣,孩子就必然会依赖电子游戏。这个时候,你对孩子依赖电子游戏感到紧张,同样没有用。因为,根源不在电子游戏啊。并且,你要小心,你越紧张,就越是在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就越会增加他对电子游戏的依赖啊。 所以,电子游戏从来都不是问题啊。 所以,真正的关键,真正的问题,是在哪里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这里从头到尾,没有对电子游戏本身的批评。花径认为,批评电子游戏,价值和意义不大,反而很容易导致大家往外找原因,而不找自身的原因。反过来,当我们向内看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做好,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放正时,我们会更多地看到游戏积极的一面,它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它和世间万物是完全平等、无分别的啊。奇妙的是,你越这样看世界,你看到的这个世界积极的一面就越多,你得到的积极的结果也就越多。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三个原因(战胜父母的需要),往往是网络成瘾最主要的原因。 当您家里的规则过多,当您对孩子的限制过多(当然,您一定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当您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让您的孩子“输”(通过所谓讲道理、定规则、唠叨、批评、指责、威胁、愤怒、发泄情绪乃至辅以暴力)的话,那么,孩子看似是在玩电子游戏,其实,孩子真正在玩的,是什么游戏呢? 有一次,我带女儿看病去,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玩iPad,玩得不亦乐乎,妈妈在旁边不停地嚷“别玩了,别玩了,别玩了……”孩子也不理会。等病看完要走了(他们在等亲戚家孩子 看完病,等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是说,这孩子玩iPad玩了一个多小时),妈妈二话不说,一把抢过孩子手中的iPad就走。我就盯住这个孩子看,想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 你们猜,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这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没有一点不高兴的反应,反而非常平静自然地跟着妈妈就走了。 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如果孩子对游戏很上瘾,正过关呢,被妈妈这样一把抢走,孩子会没有反应? 我想,也许只有一个解释,是更为合理的: 就是,这个孩子,玩的是“抢iPad”的游戏,他已经赢了一个多小时了,差不多了,也够了,所以,游戏结束就结束吧。 所以,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 各位啊,玩的是“战胜父母”的游戏啊。 人类的很多行为,完全就是在玩“战胜父母”的游戏。只是看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你在自我成长领域涉猎颇深。 所以,“游戏”其实是无须管理的,真正需要我们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啊,是我们狂野的、纷乱的、纠结的、恐惧的、不安的、焦虑的、庞大的心。 关于电子游戏的话题,就说到这里。提醒大家三点: 第一,把“电子游戏”改一下名字,改成“零食”“饮食”“电视”“脏话”“胆小”“暴力”“情绪”“逆反” ……改成任何一个你所担心的关于孩子的词,本篇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同样适用的。无分别的爱的理念,是超越现象限制的。因为,它只讲人性不易的法则,只讲生命根本的智慧。 第二,进一步说,无分别的爱的理念,是超越年龄限制的。不管您的孩子多大,不管故事中孩子的年龄与您的孩子年龄是否相当,无分别的爱的理念和法则,都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更进一步,无分别的爱的理念,是超越身份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 在阅读的时候,愿意有意识地把主语、把爱的对象从孩子改为“老公”“老婆”“媳妇”“婆婆”“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敌人”“仇人”……则一定会帮助您更通透地明悟人性,明悟人生,明悟成人之道。 这才是花径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的终极之果啊。 伙伴们,当我们走上心灵成长之路,当我们的心越来越通透高远,总有一天,我们自会明悟:这世上,哪里有什么所谓的教育,哪里有什么所谓的教育的问题啊。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好好地,守护住自己的心灵吧。 林巨,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花径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无分别的爱”家庭教育理念的开创者,中华传统道文化教育的现代弘扬者,国内首个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 先后担任过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个节目的嘉宾,《前沿讲座》节目“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主讲嘉宾;担任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北广传媒优优宝贝频道以及新浪、网易、搜狐等众多网络媒体的特约专家;在亲子育儿类杂志《妈咪宝贝》《母子健康》开设专栏撰稿。代表著作有《遇见好老师》《养心书》《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