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
ISBN: 9787521725872
小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硕士,为青少年浙江《科学大众》杂志撰稿,化工出版社自然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的奥秘》系列丛书特邀编辑,曾在中科学趣担任课外科普讲师。
\\\\\\\\\\\\\\\\\\\\\\\\\\\\\\\\\\\\\\\\\\\\\\\\\\\\\\\\\\\\\\\\\\\\\\\\\\\\\\\\\\\\\\\\\\\\\\\\\\\\\\\\\\\\\\\\\\\\\\\\\\\\\\\"红色吐绶鸡 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他遍访名山大川,经 过三峡时曾感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知当年郦道元在巴东访寻水道、考察河道沟渠之时,是否在山 中见过后世《酉阳杂俎》中记载的一种奇特的动物—吐绶鸟(吐绶鸡)。 雄性吐绶鸡的羽冠乌黑发亮,脸庞和脖颈正面是亮丽的钴蓝色,胸膛上还生有一块不起眼的肉囊。背部红褐色的羽毛上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斑,好似华丽的锦缎上缀满了大小各异的珍珠。 为什么称其为“吐绶鸡”呢?因为人们发现了它们的小秘密。据说,吐绶鸡善于变身,晴天一个样儿,阴天一个样儿。晴天肉裙张开,那是吐绶鸡在求偶。吐绶鸡从山里跑出来,舒展着筋骨,环顾四周。若四下无人,吐绶鸡便放松警惕,如释重负,仿佛内心压抑着的情绪一下子宣泄了出来。然后,会发生神奇的一幕 :它的眼后现出钴蓝色的肉角,胸前收缩着的肉裙突然张开。张开后的肉裙很漂亮,两旁有纵向排列的红蓝相间的斑纹,看起来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可是不多时,肉裙便会缩回去,复原如初,刚刚那昂扬的气势也烟消云散,整个过程宛若昙花一现,古人认为它“吐”出的肉裙像绶带那样绚烂,叫它“吐绶鸡”。 好奇的猎人在山中狩猎时遇到吐绶鸡,往往不会当即射杀,因为他们想一睹吐绶鸡肉裙的风采。可是猎人们并不知道吐绶鸡只有在求偶时才会亮出肉裙,所以经常让吐绶鸡趁机逃脱。 吐绶鸡名字众多,古人给它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比方说避株、锦带功曹、绶鸟、珍珠鸡、锦囊鸟等。 依据史籍的描述,这种鸟就是红腹角雉。它们的胆子相当小,在林间穿梭时,它们会先躲在灌木丛中观望一番,确定没有危险才会跑出来。别说是欣赏吐绶鸡的肉裙了,光是想看到吐绶鸡都不容易呢。 白练 寿带鸟的知名度很高,很多人都希望能一睹它的真容。 寿带鸟头部的羽毛闪着蓝黑色的金属光泽,头顶有一簇冠羽,雄鸟披着雪白的外衣(雌鸟身体为红褐色)。当它鸣叫的时候,这簇冠羽会耸立起来。在繁殖期,雌雄寿带鸟常成对出现。人们认为这是夫妻恩爱的象征。 雄性寿带鸟十分惹眼,它拖着两条丝带般的细长尾羽缓缓飞翔于林间时,宛若神话中的白衣仙子。不过并非所有雄鸟都长尾飘飘,因为雏鸟要到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才能拥有优雅的长尾羽。雌鸟没有飘逸的尾羽,只有羡慕雄鸟的份儿。 古人看到它长长的尾羽便联想到绶带,所以给它取名为“绶带鸟”。绶带是一种长长的丝带,常用来拴在印纽上,与印章合称“印绶”(象征官职和地位)。人们以“绶带”指代官职,象征 官运亨通。 “绶带鸟”之名,不知何时开始出现,但人们更喜欢称它为“寿 带鸟”。因“绶”与“寿”同音,象征长寿。 鸟有了吉祥的名字,自然就会出现在各种物品的纹样中。比如,在魏晋隋唐时期,民间流行一种绶带鸟纹。而到了明清时期,寿带鸟摇身一变成为长寿的“代言人”。百姓仿佛忘记了寿带鸟就是绶带鸟。那时的匠人用寿带鸟纹代表长寿,搭配其他纹样组合出许多种吉祥图案,如齐眉祝寿、富贵长寿等。齐眉祝寿图案由梅花、竹子、寿带鸟组成,“梅”与“眉”、“竹”与“祝”谐音,寓意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寿带鸟往往成双成对出现,所以有些画家忽视了一个实际问题,只顾着画寿带鸟白色的长尾羽,却忘记了雌鸟身体是红褐色的,于是画上便像是把两只雄鸟生生凑成了一对。\\\\\\\\\\\\\\\\\\\\\\\\\\\\\\\\\\\\\\\\\\\\\\\\\\\\\\\\\\\\\\\\\\\\\\\\\\\\\\\\\\\\\\\\\\\\\\\\\\\\\\\\\\\\\\\\\\\\\\\\\\\\\\\" \"-当当网畅销好书、系列图书市场累计销量超15万册,读者好评如潮 -《故宫里的博物学》全新升级 亮点一、书封及装帧升级,书更加精美 亮点二、内容重新修订,增加动物实拍图 亮点三、文中增加生僻字注音,方便阅读 亮点四、小开本便于携带,价格更亲民 亮点五、纸张升级,不晃眼,更有质感 -备受喜爱的4大理由 一 中国古代动物百科图鉴,故宫藏画 二 有趣有料 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重新解读经典 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丰富的角度,讲述让你大开眼界的动物传奇。 三 “背景”过硬,专家反复审读 参考近百种典籍,文稿打磨几十遍。古籍大都参考四库全书影印版、考证后动物拉丁名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力求全书内容更为严谨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