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妨碍我们更加富有
作者简介
李彤,工科硕士,生于1968年,祖籍江苏常州。先后在中国石油和北京粮食集团,从事科技情报、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接受MBA教育后进入投行机构,为众多企业提供私募融资、借壳、首次公开发行(IPO)保荐等服务,在香港投行机构任联席董事。 2005年起,撰写大量涉及企业资本运营、商业模式的深度分析文章。现任《商界评论》主编。
内容简介
四、过度福利与第三产业畸形发达 财富是劳动力与资源结合的产物。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本能,那些终日 在原野上寻找、追逐猎物的狮子、老虎并不认为自己辛苦、应当领加班费 ,或是认为“给我的钱少我也不加班”。老虎在猎物后面疯跑时心里充满 了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的积累, 让劳动与生存的关系由显性的直接决定变为隐性的间接相关,再变为不相 关。如果说历史上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有可能一生不从事劳动却过着锦衣 玉食的生活,那么,今天欧美一些过分优厚的福利制度,使大数民众的生 存与劳动脱节了,失业或在家装病对收入影响不大。渐渐地,劳动与生存 变得毫无关系,甚至成为“享受生活”的绊脚石。劳动这种本能就被异化 了(alienation),对此马克思早已有所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逻辑角度可以这样表述,要生存就要劳动(相当于猛兽的捕猎),劳动 创造产品,为便利交换劳动产品被转换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可以 换取他人的劳动成品,于是货币与生存画上等号,进而又意味着奢侈和享 受。最终,货币成为万能的神,可以奴役人的精神,而劳动成为多余的负 累。 这里举一个现成的例子:复印机下面都有个小柜子,里面是成包的空 白复印纸,以便缺纸时更换。美国回来的朋友说他们公司复印机边贴有醒 目的标语:不要自已动手换纸,你会使其他人丢掉工作!使用复印机发现 没纸时,必须给“有关部门”打电话,等待专人来加纸。这就是典型的异 化:创造财富、节约资源都不如保住无中生有的饭碗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被欧美发达国家指摘,说是抢了他们的饭碗。问题 是欧美工人创造的财富减去他们的薪酬福利还有剩余吗?如果答案是否定 的,那么发达国家的国民实际上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剥削者。法国多次闹 罢工,原因是退休年龄要推迟或退休金要减少。希腊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 紧缩政策,民众福利将被挤压,抗议浪潮席卷半岛。种种迹象表明,领跑 了近两百年的欧美国家在一些方面已经“跑过了头,需要折返”。一路紧 追的中国也要注意不要跟着跑过头! 另外,美国发达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令我们的经济学家 羡慕不已。假设我们把一个国家的人口分成十份,其中五份不工作(老人、 儿童、家庭主妇、失业者等),两份是服务员、的哥、厨师等服务行业的工 作者,一份是从事文化娱乐产业的,一份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只有一份从 事工农业生产。假设后面五份创造的GDP只与从业人数成正比,那么这个国 家的第三产业就占了GDP的80%。不管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不论金融有多重 要、文化创意产业多高雅,从宏观来看,这个享受着丰裕物质生活的国家 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创造真实的财富。如果一个国家有200万人,分为两组 相互捏脚、捶背,别的什么都不干,不出一周,这个GDP百分之百是第三产 业的国家就饿殍遍地了!对于第三产业到底在GDP中占多少比重是个技术问 题,但大方向上绝不是越高越好,中国也不要跟着跑过头。 财富的创造过程应当是个正反馈过程,谁运用资源“多、快、好、省 ”,谁就将获得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只要反馈信号正确地传导,财富就增 加。中国在为全世界创造财富,得到的是小头,是价值不确定的纸币,而 且还备受指责。欧美国家工农业生产的效率的确高,但国民消费的效率更 高。于是,衬衣、皮鞋、袜子、打火机、儿童玩具等“附加值”低但必不 可少的产品都需由中国这类的国家为他们生产出来,代价仅仅是自家印的 “纸片”(美元和欧元)。 过度的福利异化了人类的劳动本能,削弱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劳 动与资源“貌合神离”。畸形发达的第三产业则错配了宝贵的资源。 五、从龙象之争说起(中国VS印度) 西方人对其传统殖民地偏爱有加,他们一心想把印度培养成发展中国 家的榜样,以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所谓的“自由”、“民主”、“宪政”、 “金融开放”)。 印度的强项在软件与服务外包,核心竞争力来自人口红利和语言优势( 官方语言为英语)。同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认为印度的成就可喜可贺,值得 我们学习,但印度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我们还是要抢上一抢的。 印度已经放话要迅速超越中国。可是印度只有5000公里路况稍好的公 路,设计时速100公里,但并行、穿行、逆行的有汽车、行人、自行车,甚 至还有牲畜!中国不要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已经可以当美国的师傅了。 我们有些精英提起“中国制造”就坐立不安,恨不能一夜之间换上“中国 创造”的帽子,而印度政府都在2005年9月发布《制造业国家战略》,放言 要与中国争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印度要抢中国制造业的饭碗谈何容易。就以富士康为例,在“12跳” 之后宣布加薪60%,郭台铭为什么不把工厂迁到印度、越南?首先,是土地 难以解决,在印度征地难于上青天;其次是缺乏“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 ;再次还需要能胜任大工业化生产组织工作的各级管理人才。不客气地说 ,印度要抢中国制造业份额没那么容易。 总之,短期内印度超越中国的可能性不存在,但是我们还是要在战术 上重视这头大象。真正危险的是我们被“要中国创造不要中国制造”等华 丽的辞藻所迷惑,违反经济规律地搞“腾笼换鸟”,强行“产业升级”, 落得自毁长城、自废功夫。P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