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6.80
折扣购买: 在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ISBN: 9787539674827
作家苑子文、苑子豪,备受年轻人追捧的90后文学作家。2013年,合著《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2015年,出版青春励志小说,《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2016年,苑子文、苑子豪合作推出温暖治愈小说《穿越人海拥抱你》;2017年,苑子文、苑子豪推出记录温暖日常随笔集《世界上另一个我》。2022年,苑子文和苑子豪时隔五年,再次携手合著新书,青春文学届的领军人物。
苑子文:《戛纳金棕榈》 1 “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能成角儿啊。” 电视里播放着电影《霸王别姬》的经典片段,于梦希窝在懒人沙发上,脸颊泛红,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小癞子的台词太具有共情力,以至于刚说出口,于梦希的眼眶就湿了。她抬起屁股,伸手费力地去够茶几上的酒杯,晃晃荡荡地,一不留神没抓好,杯子倾倒,酒洒了一身。 看样子她已经完全醉了。 人在喝多的时候,会像陷进了一个旋涡,直直地被往下拽。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再爬起来,她索性把酒杯往旁边一扔,抹了抹还未干的嘴角,倒头大睡。 这已经是于梦希第三个月没有戏拍了,如果这个月底前她再接不到戏,下个季度的房租就要张口问家里要。 问妈妈要倒还好,妈妈以前是文工团叫得上名字的演员,后来跟梦希爸爸结婚,生了孩子,就做了全职太太。演员算是她未竟的梦想,所以她一直很支持女儿。 只是梦希爸爸就不太好说话了,曾经是人民教师的他,当年为了拦着文化课成绩还不错的女儿参加艺考,没少跟老婆吵架。 但吵归吵,这个家还是听梦希妈妈的,他顶多是每次喝多了,拿这事出来唠叨一番:“我早就说让闺女读个正经大学,你非要她去做演员,你看她现在吃的苦还少吗?那以后看不见的苦还多着呢!” 当然,梦希妈妈也不是好惹的,虽然对手是个能说会道的语文老师,但她也不会让自己落下埋怨:“我说了多少次,是希希自己想做演员的,你这个当爹的到底了不了解你女儿啊?她跟你说过她喜欢做什么吗?提起过她喜欢哪部电影吗?你知道她的梦想是什么吗?你以前在学校举着课本念叨,现在回了家喝酒絮叨,除了嘴上说,你还会什么?!” 于梦希也很奇怪,明明他们双方都是为了她好,可为什么每次吵架都会朝着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去。像这样用“我悔不当初”和“你一无所知”来攻击彼此的场面,于梦希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她没戏拍的时候也不在家住,而是在北京租了个单间,虽然条件上差了些,但至少耳根子清静。 于梦希一直是这种喜欢逃避的人,从来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这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被动的。 何况她并不是标准意义上做演员的料——她的五官偏冷,让人觉得很有距离感。以前上学的时候,每当学校有剧组来选新人演员,甜美的、御姐型的、特型的,她都不属于,总是被忽略的那一个。要不是交往了很多年的经纪人小白努力帮她接些淘宝模特拍摄的活儿,她早就风餐露宿了。 说到当模特,她倒是挺吃香的,基本上只要发过去资料卡,就有客户想选用她。但她其实心有不甘,要知道,从小就有演员梦的她,一直希望自己有天能走上戛纳金棕榈奖的红毯,而这些机械化的平面拍摄,显然是乏味无趣的工作。 2 这一年北京的冬天非常冷,于梦希跟着经纪人辗转在各大Casting(选角)公司试镜,有古装的,有现代的,就连从前不纳入考虑的校园甜宠题材,她也去试了。 每次试镜,于梦希都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哪怕是很小的角色,她都会提前研究透这个角色的人物特点。 但因为影视行业不景气,大角色基本上都被出品方提前预定了,小角色也都多多少少被关系户拿走了,所以她去试的戏还没有一个要她。 有一天,她得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角色的试镜机会,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舞蹈家,戏份很重。为了这个角色,她专门跑去舞蹈学校采风,在家里也一直模仿和钻研角色的人物特点。 试镜当天,她在准备室里足足等了四个小时,所有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演员都试完,最后一个才轮到她。 可一进去房间,制片人在低头刷着手机,导演和编剧在讨论着晚上吃什么,完全没有人注意到她,或者说,完全没有人在意她。 副导演在一旁站着,用眼色示意她再等一等。 大概又过了几分钟,导演结束了和编剧的说笑。他转过头,瞥到于梦希,才反应过来还有旁人在,于是问:“这位是?” “刘导,张老师那个角色,下午平台那边不是已经定了那谁吗,我就没让试这个角色的其他演员再进来。但她等了挺久的,经纪人也一直说想让她见见您,我就带进来了。” 导演这才知道,有个寂寂无名的小演员等了一下午,此刻被告知角色已定,正满眼惆怅地看着他。 “哦哦,不好意思啊,我以为面试结束了,没注意到你进来。怎么称呼?”还是刘导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见到这么有名的导演对自己如此尊重,于梦希更慌了,结结巴巴地介绍自己:“刘导,我,我叫于梦希,1998年生……” “条件不错。”刘导边看着于梦希的资料边自言自语着,“这样,我先去趟洗手间,见了一下午演员还没去过,见谅啊!你稍微准备一下,回来我们试试第一场戏。” 于梦希方才进屋的紧张全被刘导此刻的温柔化解,而导演起身时轻轻拍了拍她的肩,更是给了她不少信心。 果然,导演回房间落座后,她呈现了很好的表演,自然、准确、高级,让在场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试镜结束后,导演特意留下她,让她多聊了聊她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于梦希心中暗喜,想着也许还有戏。 副导演送于梦希走的时候,跟接她进来时态度全然不同,说话也客气了不少,这更让于梦希觉得自己离成功近了一步。 “小白,你说,我会不会凭实力赢过关系户,拿下这个角色?”一只脚才迈出公司大门,她就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 “嘘,小点声!”经纪人赶紧在嘴边竖起食指,神秘兮兮地小声道,“是有戏!你没听副导演说嘛,你是和导演聊得最久的一个女演员!” 这一晚,于梦希决定犒劳自己和小白吃顿好的。 她们找了家地道的老北京铜锅涮肉,两个人点了好几盘肉,一桌子菜。 鲜嫩的牛肉卷下锅几秒,捞起来时时间刚好,配上麻酱,再蘸一点爆香的辣椒油,那叫一个美味!此情此景怎么能少得了喝上一杯,于梦希和小白一人叫了两瓶啤酒。才一瓶下肚,于梦希的话就开始多起来。 “小白,靠实力去接近自己的梦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感觉,真爽!”于梦希说这话时,抹了把鼻子,强忍着鼻腔里的酸涩。 小白很少见到于梦希这么感性的一面,她也难掩自己的情绪:“希希,你真挺不容易的,坚持下去,我赌你以后一定能大红!” “大红!”两个人约定完,高高兴兴地干了一杯。 那一晚,还没完全从角色里走出来的于梦希喝醉了,好像已经拿到了这个角色一样,她兴奋、激动地用舞蹈家的状态和小白比画着,眼里闪着很亮的光。 3 于梦希演技很好,态度也端正,就是运气差了点。 和以往每一次试镜的结果一样,那个舞蹈家的角色,她又落选了。 小白给她发信息时,特意强调了不用放在心上,反正在影视圈混久了,这样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可对于梦希来说,这一次的打击格外大。连导演都不能左右出品方的意见,在这个行业里,没有背景的她是不是彻底没机会了? 不想让自己沉浸在伤感里,她一口气接了好几个淘宝模特拍摄的活儿,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以此来麻痹自己。 而她也和小白达成了共识,为了保护演员的信念感,近期不再去试镜了。 此后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于梦希在没戏拍—被迫接拍—没戏拍的焦虑中无限循环着每一天,直到鲁义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份平静。 于梦希是在一次KTV的聚会上认识鲁义的,他和她以往见过的所有制片人都不一样,他没有那么能玩、能喝,也不张口就是给角色、谈项目,甚至在光怪陆离的射灯下,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个戴着眼镜长相平平的人。 但就是这份沉着和内敛,让整日焦虑的于梦希格外好奇。她在朋友小米的怂恿下,坐到了鲁义身边,朝他伸出手,旁边的小米也赶紧介绍说:“鲁义哥,这是我闺蜜于梦希,电影学院毕业的,带给你认识一下。” 于梦希的忽然到来让鲁义有些意外:“哦哦,你好,鲁义。”男人半起身伸出双手回握。 他的声音很低,很有磁性,带给人一股莫名的沉稳和安全感。 鲁义并没有过多介绍关于自己的事情,多半是小米替他讲的。关于他的一切都可以说是完美,名校研究生毕业,从金融圈成功跳到影视行业,是某大平台制作人,还有两个很可爱的孩子…… 听到“有两个孩子”的时候,于梦希不禁抬了下眼皮,看向鲁义的神色忽而黯淡了些。不过旁人并没有注意,毕竟KTV里人声鼎沸、五彩斑斓,谁会在意一个毫不起眼的于梦希呢。 整个晚上鲁义和于梦希聊得很开心,他很少见到像于梦希这样不攀附他的女演员。在聊到关于美式演技和中式演技的区别时,于梦希还倔里倔气地和他争论起来。单纯的女孩较起真儿来,竟丝毫不让人觉得讨厌,反倒有些可爱。 “方便留个联系方式吗?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了。以后有机会再约。”二人聊得正开心,鲁义看了眼表,十一点一刻,他带着一副非常不好意思却让人本能想原谅的表情说道。 “当然,我扫您。”于梦希赶紧掏出手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懂表演、有文化,还这么顾家,他应该就是大家口中的完美男人吧。除了大学谈了三年的那个男友之外,于梦希还是第一次遇到让自己这么有好感的人,还被对方要了微信。 可转念一想,再完美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鲁义是有家室的人,自己连追求的资格都没有。 鲁义走后,小米看懂了于梦希的失落,她一脸坏笑地冲于梦希使眼色:“怎么样,喜欢吗?人类高质量男性,姐妹拿下他!” 于梦希赶忙捂住小米的嘴:“胡说什么呢,人家有老婆有孩子,这种话别乱说,传出去多不好!” 说完,她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见压根儿没有人注意她们,这才放下心来。 “有老婆怎么了啊,又没让你当正房。况且如果你搞定了他,说不准还有大戏拍呢!”小米拍了下于梦希的大腿,一脸不解地说。 “不要,以后这话别乱说了。”于梦希十分痛快地灌了一口酒,“走吧,这屋子憋得慌,我请客吃夜宵。” 苑子豪:《难过博物馆》 1 穿过灌木丛的时候,要格外小心翼翼,因为如果稍不留神拨动那些半米高的丛木,它们就会发出呜咽声。 更要注意脚下一块块形状不整齐的石头,它们就像柠檬,是绝不能踩的,不然无论穿着多厚的鞋子,脚掌心都会发酸。 飞鸟从头顶掠过,拖着长长的尾巴,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是白色的还是灰色的,它就翻了个身,融入天边的晚霞里。晚霞像油画一样,赤色、橙色、淡紫色、浅粉色,有层次地延展开来。 在这个地方,四季恒温,不分昼夜,因此晚霞是要烧20四小时的,一整日只有晕晕的鹅黄色的霞光打下来。 如果目光飞跃灌木丛,会看到一幢三层高的小房子,用木头和茅草搭制,像极了乡下外婆的家。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难过博物馆”。 难过博物馆很简单,院落里只有一把秋千、一口井、一位老人,仅此而已。 老人是难过博物馆的馆长,大家都叫他青合爷爷。 每天早上,青合爷爷都会从井里打捞出很多盒子,盒子里面藏着世间最真挚的难过,它们被统统搬进难过博物馆里,在青合爷爷的带领下,逐个得到宽解。 除了青合爷爷,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打工的管理员,比如我。 我们这些管理员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过的人。 据说人在最难过的时候,就能看到墙上悬挂着一道门,门上写着“难过博物馆”几个大字。 穿过这堵墙,跨越那扇门,就是低矮的灌木丛,长尾巴的飞鸟,烧透整片天的晚霞,以及用木头和茅草搭制的难过博物馆。 最难过的人进入难过博物馆后,必须整理好五个难过盒子,才可以回到现实中去,如果没有整理好,就要一直留在博物馆里。 说是整理,其实就是打开盒子,查看这些盒子里的故事,了解并帮助这些盒子里的人物摆脱难过。 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些管理员也很难过。 是啊,明明就是因为难过才穿过那道门,结果来到这个地方,还要帮助他人摆脱难过,这太不公平了。 绕过秋千和井,我来到博物馆门前,一扇发旧的木门竖立在眼前。 “你把难过向上抛,它们就成了天上的星星;你把难过丢到地上,它们就会开出花朵;你把难过捧在掌心,它们就会成为你的 朋友。” 我照着门上刻下的字念出这句话,忽然觉得,好像此刻也没那么难过了,映衬着晚霞的光,斑驳的灌木丛,竟然让我感觉有些浪漫。 “难过的孩子,欢迎你来到难过博物馆。” 青合爷爷的笑声从身后传来。 随即,他往我的手上戴了一个手环,上面有金光闪闪的万能钥匙,这正是用来开启难过盒子的。 青合爷爷和我说,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努力工作了,在这座博物馆里,我可以寻找任何我感兴趣的难过盒子,只要能整理好其中的五个,就可以重回现实生活。 他一定猜到我最迫不及待想找到的就是母亲的难过盒子,所以特意叮嘱我,如果带着情绪去整理难过盒子,很可能适得其反,要是因为我的整理而让盒子里的人物变得更加难过了,我就需要为此付出双倍的代价——也就是说,还要再整理完五个盒子,才可以回到现实 生活中。 我点了点头,很显然,我并没有这个自信。 2 读小学时,我经常被叫家长,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我,说我不懂事,不听话,总是有自己的主意,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母亲只好给班主任赔不是,希望她不要生我的气,对我保持信心。 虽然,母亲知道我的真实想法。 我无非就是厌烦那些愚蠢的算术题,因为我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谁都不会记得这些繁琐的公式和计算思路。 我喜欢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我都喜欢。 当别的小学生都抱着大包小包的书去补课和上兴趣班时,我要么在窗台上看着天空入神,要么抱着一本《傲慢与偏见》在看。 父亲会拿着我的成绩单说,我这爱好是无用功,因为主业都没学好,是没资格培养课余兴趣爱好的——我总是能凭借个位数的数学成绩,把排名很稳定地排在全班倒数。 有段时间,父亲生气,不再给我买书的零花钱,我就索性跑到书店去看。那时候我读《悲惨世界》,读《巴黎圣母院》,父母都认为我看不懂,事实上我也确实看不懂。 我对阅读近乎痴迷,也因此很少与人交流,在亲戚或邻居眼里,我就是一个怪小孩——沉重的书包里放的都是课外书,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不怎么言语。 即便这样热爱阅读,我的语文成绩也没好到哪里去,将将及格而已。 也此,教数学的班主任常来教导我,她说,找不到对的方式学习,就是南辕北辙。 我没理会过她的话,只是随着一点点长大,我才发现,我真的不像自己幻想的那样美好——我,只是一个爱读书、没什么用、让家长感到头疼的差等生。 如果说念小学时读书会让我感到平静,念初中时,读书就只会让我感到自卑,因为我花费的时间没有换来任何回报,我的同学并不因此看得起我,老师对我也没有一句夸奖,就连我的父母都是整日好言相劝,让我“改邪归正”。 我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活着对我而言是痛苦的,我甚至开始质疑我的爱好,因为它并没有让我受益,且似乎让我变得迷茫——那时候我开始认识“迷茫” 这个词。 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情,是努力了却见不到反馈,热爱了却听不到回声,奔赴了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念高中时,我就彻底放弃了阅读,把所有课外书都装进破旧的纸箱子,塞进落满灰尘的床底,每天像个机器人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枯燥的课程,争分夺秒地做作业,刷练习题,努力成为一个父母期待的乖小孩。 我的这个改变,也和家里经济条件每况愈下有关,祖父患了重疾,父母拿了家里很大一部分积蓄去给祖父医治。看着一瞬间老了的父母,我实在没有底气再坚持自己愚蠢的爱好。我甚至都在怪自己,如若当初听话,或许现在生活会是另一种局面。 可我真真实实地知道,我正在渐渐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比这些更凄惨的是,我的“改邪归正”并没有让父母满意,准确点说,是没有让父亲满意。他依旧指责我不好好学习,怪我不争气,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我上高三,有个周末,压力大的我又翻出《傲慢与偏见》来看。很不凑巧被父亲看到了,他严厉地斥责我,近乎疯狂地冲我大嚷,并把我手里的书丢到了垃圾桶。 他以为我还在不务正业,偷偷地看这些课外书。我刚想和他解释,一个巴掌就扇在了我的右脸上。 火辣辣的,刺痒刺痒的,而后我才感觉到疼。 那天傍晚我跑出去了,追着星光,哭个不停。 我无法挣脱这个怪圈——我的家庭清贫,而我无比普通,不管我做什么,怎么做,生活似乎都在和我对抗。看到我燃起一点希望时,它就吹灭我的火光,告诉我不许挣扎,不要抱有希望,生活永远是满地鸡毛。 两天后,父亲一声不响地离开了家。 母亲为此三天没有讲话。 内容亮点8个单元,阐述自己对梦想、对事业、对自身定义的全新故事 你知道吗,改变人生的黄金时间,就是20岁到30岁这十年。 有本书里说,人不会自动长成大人,大人是捏出来的。 我们要用十年的时间,雕琢出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