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橙色梦(陈思和文集)(精)/学人文库
作者简介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内容简介
奇怪的是,在我读了他的《红蝗》以及这部《玫 瑰》后,脑子里原先弥漫着的腾腾雾气里忽而射进一 道异妙的光线,似乎能够迷迷糊糊地感觉到雾中一些 物件的轮廓,虽一时还分辨不出鼻子眼睛,但有了轮 廓的影子,总比一团沉甸甸的浓雾乐观些。 早在读莫言的《红高粱》时,我就想到了1950年 代写《苦菜花》、《迎春花》的作家冯德英。在战争 小说的审美把握上,我以为冯德英是那个时代*** 的一位作家。他**个力图摆脱战争题材的政治模式 ,渲染出人的生命在战火中的腾跃、挣扎和**。冯 德英从来不讳言战争的残酷性,也不讳言人性中的黑 暗与光明怎样在战争环境里发生激烈的冲突。莫言小 说中许多富有刺激性的场面,都使我联想起这位作家 在1950年代贫瘠的土壤上精心培育起来的“两朵花” 。莫言在战争小说的审美上,只是继续了冯德英的道 路,而这种探索是正视战争的真实性的必然结果。 暴力与性,在**的理论界仍然是讳莫如深的禁 区,但冯德英早在实践中探索了它们的文学审美意义 。当他把两者置于战争的背景下,一切都变得顺理成 章: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暴力的存在意义,而性,当 人的生命时时处于毁灭的阴影之下,就特别渴望着它 能进发热力与**,就如同夏季的黄昏,一群群瞬息 即逝的小飞虫在营营地交配、繁殖一样,这一刻是在 生与死的撞击中延续着生命的种子,“花开了花落了 ”的过程是*美丽*激动人心的。性的纯粹形式唯有 在短促的生命中才会因恐惧而获得存在,从而洗去了 蒙在其外表的一切世俗的虚伪外衣和功利主义垢痕。 因此,也唯有在这个背景下,莫言小说中写得稍稍有 些过分的暴力与性的场面才具有净化的质地,才显得 那么自然而不污卑。战争是生命的毁灭也是生命的赞 歌。相比之下,那些把战争写得像客厅里下棋那样干 干净净的作品,我以为,恰恰是忽略了战争的美学意 义。 也许您不一定同意我的分析,您会就此向我提出 质问:如果莫言小说在故事的构思方面,以及对战争 题材的审美探索方面都不是**的,那为什么《红高 粱》等作品的发表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为什么能够 给人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如果我偷懒,我就会用一种 谁都推翻不了的结论来回答:因为冯德英生不逢时, 而莫言恰好出现在当前有利于创作个性发展的时期。 这是不会错的,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但是我不,我 情愿相信,莫言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种客观上的机缘, 莫言应该有他于文学史的独特贡献,而我们也只能以 这种打上了个人印记的独特贡献为标准,才能衡量他 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关于这一点,《玫瑰》表现得*为清楚些。这部 作品叙述的故事和故事的叙述都比较简单——有时唯 靠这种简单化的形态,才能够把我们引入一些深奥复 杂的现象之中。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大的新意,它只是 重复了以前无数人写过的关于农民**的传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