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国
作者简介
范学辉(1970-2019),山东栖霞枣林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兼及秦汉史、金元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尤其在宋代军事制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曾出版有《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宋朝开国六十年》等多种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
高平之战:一飞冲天 赵匡胤抵达了郭威军中之后,据说善于望气看风水的术士,就已经看出郭威大军中有“三天子”气。“三天子”,当然是指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了。但这十有八九是事后诸葛亮。因为赵匡胤当时只是应募当了一名小军校,在大军当中很不起眼。郭威南下夺位,赵匡胤至多充当了摇旗呐喊、高呼万岁的马前卒,还轮不上他有什么表演的机会。 赵匡胤真正的机遇,在于他被选中到柴荣的身边,由卫士而卫士长,一直都跟随在柴荣的左右,从而与柴荣建立起了极其密切的主从关系。广顺元年(951),柴荣出任镇宁军节度使坐镇澶州,赵匡胤就在其节度使的幕府之中任职,还由此结识了后来的宋朝开国名将曹彬。广顺三年(953),柴荣由镇宁军节度使回京就任开封尹、晋王,赵匡胤也随之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近水楼台先得月。古今官场,最容易升官的,都是长官的“秘书”。军队当中,则是主将的亲兵卫士,总比其他将士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按照唐代以来军中的惯例,节度使以上的高级军官,都要招募三五十名贴身亲兵卫士,主将平时提供给亲兵卫士们远高于普通士兵的待遇,战时亲兵则跟从主将出征,“每出入敌阵,得以随身”,亲兵们负责保卫主将的个人安全。在政治上,主将与亲兵之间也结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胶固联系,亲兵卫士几乎都是主将的“腹心”、死党。亲兵效忠主将,被当时人视作军中美事,反过来,主将也都是优先提拔自己的亲兵卫士。 如果主将的身份是皇太子,那就更不得了,一旦皇太子即位,这些亲兵卫士们立刻就会被视作攀龙附凤的“从龙”之士,也叫“随龙”之士,最容易得到破格提升,去充当新皇帝控制军队的心腹之人。如宋太宗一上台,不仅是他的警卫人员,甚至连原来负责给他赶车的、养马的、看大门的勤杂士兵们,几乎全部都陆续被提升到节度使的高位,真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五代宋朝,几乎都是如此。 赵匡胤跟随柴荣之后,就踏上了这么一条仕途的快车道。柴荣是郭威夫人柴氏的侄子,郭威的干儿子,但郭威的几个亲生儿子都死于开封城,所以柴荣就有了准皇储的地位。显德元年(954)郭威死后,柴荣登基,赵匡胤遂由开封府的马直军使,担任了皇宫和皇帝本人警卫的“宿卫将”,专门负责保卫周世宗个人的安全,并从此青云直上。许多资历比他深,战功不亚于他,甚至于在他之上的将领,都不如赵匡胤晋升得快,这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周世宗临终前,突击提拔赵匡胤出任事关政权生死存亡的殿前都点检要职,原因也就在于此。 当然,关系有了,能不能在军中脱颖而出,还要看个人的能力和机遇。赵匡胤的能力没得说,机遇也很快就来临了。 显德元年(954)三月,后周与北汉和契丹的联军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会战。北汉是郭威兵变取代后汉王朝所造成的副产品,就在郭威称帝的同时,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北京留守刘崇以恢复刘汉为号召,于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乾祐为年号,史称北汉。 北汉控制区仅有十二个州不到,然而太原城池坚固,当地又兵源充足,多出精兵猛将,李存勗、石敬瑭、刘知远皆以此为根据地成就帝业。更何况刘崇又联络契丹,以向契丹称臣和称侄等屈辱条件,换取了契丹的军事保护。北汉与后周势不两立,对后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二月,郭威去世,周世宗即位。三月,北汉、契丹的联军立即东下,意图趁着后周国君新丧,一战灭亡后周。周世宗针锋相对,力排众议,亲率后周禁军主力迎战,双方遂于高平爆发激战。 战斗刚一打响,意外的情况就突然出现了,后周右翼主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心怀异志,竟然临阵脱逃,领着本部骑兵掉头就跑,其麾下的上千名步兵干脆就地倒戈,投降了北汉。 刹那间,后周阵脚大乱,全军陷入危局。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周世宗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一个跃马出阵,率五十余名亲兵卫士冲向敌阵。 此时的赵匡胤,正紧紧跟随在周世宗的身边,他一边拼死护卫周世宗,一边向其他将士大声喊喝:“弟兄们!万岁爷都冲上去了,大家还等什么,都跟随我一起冲啊!”皇帝的神勇,赵匡胤的表率,让后周禁卫军们爆发出了空前强悍的战斗力,他们呐喊着向北汉军阵席卷而去。 赵匡胤头脑冷静,他向禁卫军统帅张永德建议,两人各自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分左右两翼,居高临下,同时痛击敌军。张永德依计而行,布置妥当,赵匡胤高呼:“国家兴亡,在此一举!”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他的部下也人人奋勇,以一当百,神射手马仁瑀跃马引弓,箭无虚发,接连射死数十名敌兵;马全义也纵横驰骋,杀得北汉纷纷败退。赵匡胤从此与“二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二马”后来都成为赵匡胤所倚重的开国大将。 赵匡胤的凶猛攻势,本来就让北汉难以招架了,更加倒霉的是南风大起,处在下风头的北汉军终于兵败如山倒,全线崩溃,北汉国主刘崇骑着契丹人赏给他的一匹黄骠马,抱头鼠窜,枢密使王延嗣、主帅张元徽都死于乱军之中。北汉军队的主力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这一切,都发生在三月十九日一天之内,交战双方的命运就像过山车一样,摇摇摆摆,胜利女神终究还是青睐了周世宗,当然还有赵匡胤。 高平之战是决定五代命运的关键性一战,关系到是走向统一太平,还是继续战乱的大问题。如若契丹和北汉联军获胜,后周必然被颠覆,契丹扶植“儿皇帝”石敬瑭祸乱中原的历史就会再次重演,中原地区统一和太平的实现必定会遥遥无期。反之,后周夺取战役的胜利后,不仅北汉奄奄一息,从此龟缩自保,坐以待毙,强大的契丹辽国也一时为之夺气,对后周采取了守势,中原来自北方的威胁,由此大大减轻了。周世宗混一天下、“致太平”的宏图大志,才有了最起码的客观条件,中原复归一统的进程就此开始。 对赵匡胤个人的事业来说,高平之战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在战斗中冲锋在前,立下奇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资治通鉴》评价道:“太祖皇帝自此肇基皇业。”这是恰如其分的。 战斗刚刚结束,周世宗发了雷霆般的震怒,不仅将投降北汉的上千名步兵全部斩杀,又在一天之内处死了大将樊爱能、何徽以下七十多名中高级军官,由七十多名立功的将士填补空缺。赵匡胤更被破格提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一举成为后周禁军最耀眼的少壮派将星。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八岁。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机遇!一般来说,能连升三级,在官场上可能就是十分难得的了,但赵匡胤此番还不止呢。赵匡胤战前的职务,《资治通鉴》仅含糊地记载为“宿卫将”,如果估计不错的话,赵匡胤很可能是以其开封府马直军使的职务参战的,因为周世宗二月即位,三月初就出征高平,很可能还没来得及安排他的军职。开封府的马直军使充其量只是八九品不入流的小军官,而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就完全不同了。 刺史是五品官,已经算得上是高官。殿前都虞候,顾名思义,是殿前诸班直的统帅,统领着皇帝最贴身的禁卫亲军,当时更是殿前军的第二号长官,是后周禁军最重要的高级军职之一。殿前都虞候与开封府马直军使,二者之间的距离,说是天地之差也不太夸张。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李重进、张永德等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难怪任命公布之后,一军皆惊!后世很多研究者也认为难以置信。赵匡胤一夜之间所达到的位置,确是绝大多数军人梦寐以求,毕生都无法达到的,但历史的事实就是如此。 宋之开国故事,精彩绝伦。亦是学者研讨重点,成果汗牛充栋。范学辉教授专业著述功力精湛,成果丰硕,早获学界公认。《大宋开国》以其多年雄厚学术积累,对史料有着卓越掌控能力,辅之如椽大笔,用近乎全景且立体的方式呈现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人物繁多的宋代开国政治、军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