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大脑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美]V.S.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脑和认知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也是拉霍亚(La Jolla)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他被《新闻周刊》(Newsweek)提名为21世纪最值得关注的100名重要人物之一,2011年《时代》(Time)杂志在其“时代100精英(Time 100)”中把他列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荷兰的阿里恩斯-卡珀斯(Ariens-Kappers)奖章、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金质奖章,牛津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 Oxford)董事,并受到许多媒体的专访。他和他的家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德尔马(Del Mar)。 审校 赵思家 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科普作者,知乎神经科学领域大V,46万关注,擅长为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新鲜、有趣又不失严谨的神经科学知识。著有科普畅销书《大脑通信员》,被《人民日报》推荐为中国好书。
内容简介
赵思家 科普作者,著有《大脑通信员》和《我的大脑好厉害》 “所以,最后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会讲故事的大脑》。” “咦?” 我叫赵思家,是这本书的审校。大家在阅读时可能很少注意到这个工作。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确认内容的专业性和译文的准确性,并对直译无法解释的内容进行一些补充和调整。这本书的译者非常专业,需要我的地方不多,但唯一有个“错误”,明晃晃地印在了书的封面上,我却不知该如何调整。 容我解释一番。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Tell-Tale Brain。如果直译的话,tell-tale其实并不是“会讲故事的”,而是指“泄露秘密的”。在英语里,telltale是指告密者,特别是指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小孩。换言之,这本书的原名其实是“泄露秘密的大脑”。 还没开始看这本书的你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大脑会泄露秘密? — 大脑——特别是人类大脑——是一个绝佳的保密者。它明明掌握了我们的一切——所有的感知、情感、思考,却在人类社会中彻底隐形。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大脑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作为大脑使用者的我们,为什么对大脑并不是很“在意”呢? 学习神经科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人类对大脑的“不在意”并非缺陷,恰恰相反,这正是一条令人细思极恐的线索——我们都被深深地困在自己一直所相信的“现实”里面了。大脑展现给我们的这个“现实”太真实、太无瑕了,让人很难意识到,实际上我们一直都被困于 其中。 正因如此,神经科学相关的科普书有一个常见的书名套路,就是要故意点出大脑是有秘密的,比如《大脑解密手册》《大脑的奥秘》等。既然如此,这本书为什么叫《会讲故事的大脑》呢? 等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是个绝妙的书名。这本书有点儿像神经科学版的《一千零一夜》,讲述了20余个与众不同的大脑故事。这些大脑的使用者或多或少都在经历一场不凡的感知体验:有人失去了左手,但当医生摸他的左脸时,他却觉得医生在摸他的左手大拇指;有人在得脑卒中之后无法辨认自己的脸,即使站在镜子面前还是不认识自己的脸;还有人看到数字会感受到色彩……这些大脑都是在感知(perception)上出了问题。这些故事听起来就够奇怪了,但还有更奇怪的!譬如,当大脑负责感知身体的连接遭受损伤时,人可能会想截掉自己的手臂(恋残癖),觉得自己的手臂是母亲的(假肢妄想症),甚至认为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易性癖)。当大脑对社交世界的理解出现问题时,它就可能会认为每个人都一样,有弥漫性的熟悉感(弗雷戈利综合征)。当大脑的自我意识出现问题时,那就更奇怪了,有人会觉得自己不存在(科塔尔综合征),或是体验到1分钟末日降临的感觉(惊恐发作),等等。 这本书描述的那些大脑都是告密者,它们在不经意间泄露了所有大脑保守的秘密。 —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称这些大脑的所有者为病人,但我不喜欢称他们为病人。我当下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我的导师不仅是一名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沾他的光,我有幸接触了一些神奇的病例。我越来越觉得,他们得的不是病,而是我们几十亿人的大脑都太平凡了,他们只不过不小心跳出了平凡的大脑预设的框架而已。 我一直是V. S.拉马钱德兰的忠实读者,他的另一本书《脑中魅影》(Phantoms in the Brain)我也很喜欢。因为他写的案例十分有趣、引人入胜,像侦探故事,所以他被称为神经科学界的福尔摩斯。我倒是要唱唱反调:我认为称他为福尔摩斯有些片面。福尔摩斯侦探把案件当作游戏看待,甚至置生死于度外。而从拉马钱德兰的文字就能感觉到,他非常关心他的病人,真心地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尽全力让他们和他们的亲友的生活得到改善。话又说回来,正是拉马钱德兰这样既会做科研,又会讲故事的好医生,让我们神经科学界变得好“卷”!他在这本书中描述的病人很少见,他这样的全才更少见。特别是在21世纪的当下,神经科学已经踏上新的道路,极少有机会能像拉马钱德兰在这本书里所做的那样再做一对一的研究了。 我认为这本书并不适合只是想猎奇的人,毕竟20世纪初去马戏团围观奇人异事的消遣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这本书提醒我们,每一个案例中的患者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这本书还提醒每一个人,我们的大脑是多么不凡,而拥有一个平凡的大脑是多么幸运。 【前言】 在广泛的哲学探究范围内,人类在等级上高于其他动物,因为我们有重要的心智功能优势。对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探究这心智功能本质更有趣的了。 —爱德华·布莱思 在过去的25年间,我十分有幸能够在认知神经科学这个新兴领域工作。本书汇集了我一生中大部分研究的精华,我会循序渐进地为你揭开大脑、心智与身体之间的神秘联系。在前面的几章中,我将讲述我对人类生来便感到好奇的内在精神生活不同方面的研究。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什么是所谓的身心相通?什么决定了你的性别身份?什么是意识?孤独症是哪儿出现了问题?我们如何解释人类特有的神秘能力,如艺术、语言、隐喻、创造力、自我意识甚至宗教情感?作为一名科学家,我受到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去探索猿类大脑是如何成功进化成拥有神一般心智能力的人类大脑的。 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是研究大脑不同部位受到损伤或有基因异常的患者,这些损伤或异常对他们的心智及行为产生了奇怪的影响。这些年我同数百名患者打过交道(有些人因此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些患者患有各种不同寻常的神经系统疾病。例如,有人能够“看到”音乐的声调,有人能够“尝到”他们接触到的任何材质物品的味道,有人能够感觉自己灵魂出窍,并从天花板俯视自己的身体。在本书中,我将分享这些案例的研究结果。起初,这些疾病总是令人百思不 得其解,但通过恰当的实验,我们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这正是科学方法的魅力所在。我曾困惑如何将自己的推想表述清楚,所以在详述每一个案例时,我将带你经历我脑中的一步步推想过程,有时我还会用大胆的直觉假想帮助你补齐知识短板。通常,当一个临床谜团被解开之时,其解释总会揭示一些正常、健康的大脑如何运作的新知识,并对我们最珍视的心智能力提出意想不到的见解。我希望身为读者的你,能够同我一样享受这有趣的旅程。 多年来一直关注我的作品的读者将会在本书中发现《脑中魅影》和《人类意识之旅》(A Brief Tour of Human Consciousness)两本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同时你们也会欣然看到我对之前的发现和观察有了新的见解。在过去的15年里,大脑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几乎所有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在“硬”科学的阴影下挣扎几十年后,神经科学的时代真正到来了,其飞速发展指引并丰富了我的 研究。 神经科学界的福尔摩斯”,带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心智探奇。 用读侦探小说的姿势,一口气读完波澜壮阔的人类认知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