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京师学术随笔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京师学术随笔
作者: 冯天瑜
出版社: 北京师大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8.50
折扣购买: 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京师学术随笔
ISBN: 978730315788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的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以降农耕人在河西 走廊、天山南北两路开垦农田,造成森林、草场的毁坏,导致大面积盐碱 化和沙漠化。日本作家井上靖(1907—1991)曾创作一系列古代西域系列题 材小说(名篇有《楼兰》、《敦煌》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 井上靖得以两次到河西走廊观瞻,三次去塔克拉玛干周围地区游览,他后 来在西域小说集的序中说: 有许多人询问我,到这些地区去旅游,有何感慨。我目睹了作 品舞台已经全部湮没在流沙之下,沧海桑田,确实令人感慨万千。① 中国西北地区一系列绿洲终于被漫漫黄沙所淹没,并非始于工业文明 时代。早在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高级农耕文明时期,生态的恶化已经愈 益加快步伐。这提示我们:不要把产生“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理念 的农业文明加以美化,那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式的黄金时代。那时的人 类由于生产力落后和认识的局限,不可能克服对自然的盲目性,在愚昧和 贫困两大病端的逼迫下,自然生态的被破坏,已经频频发生,不过规模和 力度不如现代工业文明而已。因此,某些“回归主义者”主张的退回前工 业时代,绝非人类文明的正途。 就现代世界而言,也并非工业越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越严重,相反, 第三世界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和初级工业化滥用资源等因素的作用,生态环 境正在急剧恶化,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城,非洲的拉各斯,亚洲的加尔各 答、孟买、北京、兰州等城市都存在着极尖锐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 的关注。而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的生态恶化之后,时下的生态环 境则进入良性转换阶段,如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 因工业污染而成为没有鱼类的河道。20世纪中叶以来,经过治理,泰晤士 河变得洁净,两岸垂钓者每每能获得肥硕的鲑鱼。美国的老工业城市匹兹 堡曾以空气污浊闻名,现在已是世界上生存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这都说 明当现代人在理念上实行调整之后,便有可能将科学技术的伟力应用于构 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使古代“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的美好理想, 逐步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 就人与人、人与社会层面而言,东亚智慧重视人伦,肯认道德自觉, 形成一种对人生目标的公正概念、宽容和深思的精神和平,具有很高的德 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也是东亚智慧吸引一些西方哲人之所在。中国固有 的仁学传统承认人的独立意志,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②精神 ,以及在社会规范中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等,都闪烁 着人本精神的光耀。然而,东亚智慧并没有寻觅到普遍维护民众人格独立 、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社会长期运作的却是“轻视人类,使其不成其为 人”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 束缚下,广大民众的自由被剥夺,一些起码的生存权利被禁绝。同时“尊 尊”、“亲亲”的宗法积习又妨碍法制的推行,“官本位”、“任人唯亲 ”更成为沿袭至今的痼疾。这些问题的克服,当然有赖东亚智慧内部健康 因素(如“五伦”互动观)的发展,但尤其需要借助现代文明的强劲力量, 其间西方智慧的补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就伦理层面而言,东亚智慧中发 扬道德义务及社会责任心,与西方强调公德、个人权利、公平竞争原则, 应当互补共存;东亚伦理“成圣成贤”的修养论,需要西方文化注重权利 与义务的公民意识的补充。 20世纪形成全球现代化大趋势,其间又显露出纷繁错综的多元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 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种文化的多元走向,绝非诸极间自 我封闭、彼此不相往来,而是互为依存、息息相关,呈现多元互补、百川 赴海的态势,这正是中国先哲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 一”与“多”矛盾统一的状态。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足进展,“未来将是‘中国时代’”(美国知 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语)、“‘中国时代’将提前到来”(韩国李泰勋语) 之类言论不断冲击我们的耳膜。如果从经济总量而论,中国在21世中叶步 人世界顶尖,是有可能的,在这一意义上把未来称为“中国时代”未尝不 可,但笔者不敢苟同“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估量,也不赞成“世界的未 来要靠中华文化去拯救”的提法。因为,“中国时代”、“中国世纪”的 命题容易坠人文化一元论的泥淖,与19世纪以来的“欧美中心主义”属于 同一思维模式。而世界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多元要素的“和而不同”才是 真实、合理的发展前景。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运用经受现代文明洗礼、筛选和磨砺的东方智 慧,提供一种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东方视角,并对既往的文明史作出富 于创意的诠释。这种东方视角非但不排斥西方视角,而且给予西方智慧以 充分的同情理解,并与之相互补充,相互增益,从而使我们的历史观因为 获得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双重滋补,成为一种平衡发展的、完整意义上 的世界历史观。这种努力或许可以较为深刻地剖析人类文明,为已经赢得 巨大进展而又患着“现代病”的今日世界提供精神疗治的灵感之源。这样 做,不仅有益于东方人,而且有益于西方人,归根到底是对全世界的一种 贡献,因为世界文明本来就是一种多元互动的过程,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将在这一过程中并行不悖、相得益彰。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