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代表作系列(共6册)

季羡林代表作系列(共6册)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150.00
折扣价: 92.88
折扣购买: 季羡林代表作系列(共6册)
ISBN: 978753995242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北京记忆》 报考大学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 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些豪言壮语 ,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代也! ”又是什么“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 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像我这种从刚能吃饱饭的家 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当时流行 的口头语来说——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 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 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 在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会 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 “城头”多么“变幻大王旗”,“老外”是谁也不敢 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 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 终生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 “铁饭碗”。我不敢有违严命,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 政局。若考取后,可以当一名邮务生。如果勤勤恳恳 ,不出娄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个邮务 佐,算是邮局里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就这样 混上一辈子,平平安安,无风无浪。幸乎?不幸乎? 我没有考上。大概面试的“老外”看我不像那样一块 料,于是我名落孙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北大和清华 都录取了我。我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样,也想出国去 学习,目的只在“镀金”,并不是想当什么学者。“ 镀金”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在出国 方面,我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 者。后来证明,我这一宝算是押中了。这是后事,暂 且不提。 清华是当时两大名牌大学之一,前身叫留美预备 学堂,是专门培养青年到美国去学习的。留美若干年 镀过了金以后,回国后多为大学教授,有的还做了大 官。在这些人里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学者,没有人 做过统计,我不敢瞎说。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 ,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 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 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 元任。另外有一名年轻的讲师李济,后来也成了大师 ,担任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这个国学研究院, 与其说它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 的书院。一切现代化学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 ,在这里似乎都没有。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生,生 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虽然只办 了几年,梁、王两位大师一去世,立即解体,然而所 创造的业绩却是非同小可。我不确切知道究竟毕业了 多少人,估计只有几十个人,但几乎全都成了教授, 其中有若干位还成了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听史学界的 朋友说,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形成了一个学术派 别,名叫“吾师派”,大概是由某些人写文章常说的 “吾师梁任公”、“吾师王静安”、“吾师陈寅恪” 等衍变而来的。从这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到清华国学研 究院在学术界影响之大。 吾生也晚,没有能亲逢国学研究院的全盛时期。 我于1930年入清华时,留美预备学堂和国学研究院都 已不再存在,清华改成了国立清华大学。清华有一个 特点:新生投考时用不着填上报考的系名,录取后, 再由学生自己决定入哪一个系;读上一阵,觉得不恰 当,还可以转系。转系在其他一些大学中极为困难— —比如说现在的北京大学,但在当时的清华,却真易 如反掌。可是根据我的经验: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双 重性。没有入系的选择自由,很不舒服;现在有了入 系的选择自由,反而更不舒服。为了这个问题,我还 真伤了点脑筋。系科盈目,左右掂量,好像都有点吸 引力,究竞选择哪一个系呢?我一时好像变成了莎翁 剧中的Hamlet碰到了Tobeornottobe— Thatisthequestion。我是从文科高中毕业的,按理 说,文科的系对自己更适宜。然而我却忽然一度异想 天开,想入数学系,真是“可笑不自量”。经过长时 间的考虑,我决定入西洋文学系(后改名外国语文系 )。这一件事也证明我“少无大志”,我并没有明确 的志向,想当哪一门学科的专家。 当时的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在全国各大学中 是响当当的名牌。原因据说是由于外国教授多,讲课 当然都用英文,连中国教授讲课有时也用英文。用英 文讲课,这可真不得了呀!只是这一条就能够发聋振 聩,于是就名满天下了。我当时未始不在被振发之列 ,又同我那虚无缥缈的出国梦联系起来,我就当机立 断,选了西洋文学系。 从1930年到现在,六十七个年头已经过去了。所 有的当年的老师都已经去世了。最后去世的一位是后 来转到北大来的美国的温德先生,去世时已经活过了 一百岁。我现在想根据我在清华学习四年的印象,对 西洋文学系做一点评价,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想先从古希腊找一张护身符贴到自己身上:“吾爱 吾师,吾尤爱真理。”有了这一张护身符,我就可以 心安理得,能够畅所欲言了。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