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线意彩/兰阇文丛

雅线意彩/兰阇文丛
作者: 王晓丹|总主编:董宁文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6.40
折扣购买: 雅线意彩/兰阇文丛
ISBN: 9787555233787

作者简介

王晓丹,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七年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夏雨诗社”理事,出版校园诗歌集《丽娃河》。一九八七至一九九〇年任江苏省作家协会《雨花》杂志社小说编辑。一九九〇年赴美。在《世界*报》《海外校园》《达拉斯新闻》等海外报刊发表文章。二〇一三年出版散文集《带一颗心去》。

内容简介

董氏绘画 没有带走的那幅画,第二天他就给我送来了。 那个上午,大约九点钟的光景,我从六楼的卧室 下到五楼办公室来。 忽然,楼下传来一个浑厚的男音,高声叫喊着: “王晓丹一”这声音从临街的窗外传来,在早晨熙熙 攘攘的喧闹声中显得尤为突出。 我还未及走到窗口,又传来第二声高叫。 我从窗户伸出头去往下看,居然是董欣宾站在楼 下,他不知道从哪一个楼洞口上来可以找到我,于是 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喊大叫起来。 我看见隔壁一个窗户里也有人伸出头来,倏忽一 下又缩回去了,好像怕我看见,又仿佛是在那里替我 难为情。 在江苏文艺圈内,不,其实在任何地方,人们都 喜欢捕风捉影的传闻,男男女女的事情*容易成为人 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了避免口舌,有时候是需要谨 慎避讳的。另外,有些人心术不正,常常使本来很正 常的事情变得鬼头鬼脑。在我每天上班的这幢大楼里 ,常常会发生这样鬼头鬼脑的事,那倏忽缩回去的脑 袋,大概就属这一类。 而董欣宾,像他这样大模大样,**没有顾忌的 另类举止,几乎是***的,这份与众不同简直到 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不过我心里还是很佩服他的光明 磊落,想来他是觉得君子坦荡荡,我也不必扭捏作态 ,赶紧答应他,指示他上五楼来。 他来了,递给我那幅我没有带走的画。我接过来 ,打开,还是“天风铁柯”四个字。不知为什么,这 回只匆匆看了一眼,就感觉一股难以抑制的**从画 面上朝我扑面而来,使我顿感语塞,讲不出一句话来 。 那个时段,刚好是编辑们陆续来上班的时间,办 公室里已有人进来,朝他礼貌地点点头,大概谁都不 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董欣宾。我也没有为他做特别介 绍,好像他就是一个平常作者,来找编辑投稿、交谈 ,这是常有的事,通常不需要做任何解释。 他略略坐了一会儿就走了。不久听到楼梯上传来 主编叶至诚惊讶的声音在和董欣宾打招呼,而欣宾却 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好就继续下楼去了。主编上来之 后就问:“奇怪,董欣宾怎么会跑到作协来?”没人 回答他,我也假装没听见。 拿着他送来的画,上六楼回到自己的房间,将画 摊开来看,忽然脑子里浮现出那天在他家里听见的林 友仁的古琴旋律,这时候若是在琴韵中欣赏这幅画, 该会是另一番情境吧?可见好东西并不是随时随地都 能显出它的好来,也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 画上那棵松,是怎样一棵与众不同的松! 远远看去,那苍然遒劲的老松,仿佛屹立在狂风 暴雨之中,枝藤盘绕,针叶飘摇,那“天风”像是要 把它连根拔起,而它却如“铁柯”傲然挺立。我突然 觉得好像一个人,在一种极大的无形之力扭曲之下, 竭尽全力,顽强抗争,终于昂然挺立起一份超然与尊 严。 走近来看,松树被肢解了,画面上尽是一条一条 的墨线,盘绕错综,劲挺超拔,真的是“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厘厘说的是不错的。可这话随口说出来 ,显得轻飘飘的。 我不知道这些线条他是怎么画出来的,哪是开端 ?哪是收尾?哪是他*畅心快意的一笔?在这些线条 的背后,到底蕴藏着一颗怎样的灵魂?是愤世嫉俗吗 ?是亢奋不安吗?是面临恶劣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不 屈不挠吗?是针对这不堪的世态所激发出的凛然正气 吗?或者这苍松就是他自己?在**澎湃当中,他愿 意将自己的灵魂呈现给一个虽然微不足道,却是他所 看重,且相信能够懂他的人? 画上有赠送给“晓丹女史”的题词。 看来凡事都要看缘分,我以前对国面可以说不甚 了了,但董欣宾赠送给我的**幅画,拨动了我心中 一根美感的琴弦,我开始将他的画与他这个人连在一 起,开始领略到用绘画艺术表达灵魂的奇妙之处,并 惊叹于这份表达在他这里竟是如此畅快,如此淋漓尽 致! 后来我又看过他画的其他几幅以“松”为主题的 作品,都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乐山大佛寺松》, 郁郁苍苍,亭亭如盖,江南风格的细腻线条勾勒出的 却是西南古松的苍劲遒健,一副凛凛然不可侵犯的姿 态。《泰山五大夫松》,笔墨离奇怪异,造型夸张奇 突,那五棵松树,仿佛历尽沧桑,却又神采奕奕,令 人产生极大共鸣。《松者之谓松也者》,则一反面松 要求顶天立地的千篇一律的风气,画得蓬蓬松松,空 灵虚淡,唯那根根松刺却是坚如钢针。 有评论家评论他画的松:“无论从造型、神韵、 笔墨、情感、意境,任何角度观之,皆臻*品。”而 他自己却在一首诗里说: 斯世一瞬何所惧 为媚知己写芝眉 画松不作傲霜姿 任它水墨迎风徊 那份纵横恣肆的豪放、自然天成的潇洒,至今令 我感佩于心。 那以后,我很坦然地与他交往起来,所谓“交往 ”,也就是常被请到他家里去吃饭聊天,每次都是他 打电话来,我如期而至,像常常混迹在“天地居”的 他的一个关门弟子。有时候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每请 必到?难道真有那么大兴趣?听听心里的声音回答: 是的,听他高谈阔论,的确有十分的兴趣!他就像一 本活书,无论触及哪个领域,都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 喜,让你觉得奇特新鲜。 他聊天的话题极广,政治历史、天干地支、风水 命相、人文艺术无所不谈。我*喜欢听的还是他谈画 ,因为他总是拿他的画作范本,给我实例讲解,使我 这个原本对国画一窍不通的人,开始入了门窍。他曾 跟我说:“画非小道,大者可通宇宙健运之理,小者 可达人情变幻之妙。”而这“大者”“小者”两重境 界,在他的画里都有呈现,也是在体会他画里这两重 境界的过程中,我开始逐渐明白了为什么国画界将董 欣宾誉为“南线代表”(栗宪庭先生所著《董欣宾启 示录》开首句即为:“董欣宾先生是‘新文人画’的 奠基人。”庞瑞垠先生所著《书生自古空余恨》中提 道:“董氏水墨艺术的形成,使其成为**山水画‘ 南线画风’的领衔人物。”其时,画界也有“南董北 贾”“南线北皴”的提法。)也*深地体会了他一代 大师的胸怀。 董欣宾的许多画,都以线条见长,这正是他绘画 技法的主要特点。这说来也简单,就是用毛笔蘸上墨 ,画出一条一条各具形态的线条来。听他说起,画线 是中国画的固有传统,从东晋顾恺之、唐朝吴道子到 宋代李公麟,一脉相承下来,而到元代强调以书法用 笔入画,*大大加强了中国画用笔画线的重要性和丰 富性。 董欣宾六岁起师从张云耕先生学习书法,十四岁 又跟随隐居无锡乡间的**书画家秦古柳先生学画, 其书法画线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再加上他悟性极高, 很快在理论上就有了自己的独到研究。他著有专文提 出中国画的线内结构学说,他也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主 要靠线条来表现的,他送给我的那幅“天风铁柯”就 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在他家里,看见他用一种很奇特的毛笔 画画,这毛笔又瘦又长,笔头上的羊毫至少有三寸以 上,笔杆上刻有“董欣宾监制”的字样。他用它勾皴 蹭擦点染,无往不利,极其潇洒。 问他:“什么叫‘董欣宾监制’?” 他说:“‘监制’都不懂?就是我监督,你制作 。” P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