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摄影在中国(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21/17/20221121175429345.jpg)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聚焦--摄影在中国(精)
ISBN: 9787512210387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本德杰出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众多重要展览,包括《瞬间:20世纪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关于展览的展览》(2000、2016)、《中国当代摄影40年》(2017)。 代表著作有《武梁祠》《礼仪中的美术》《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废墟的故事》《走自己的路》《作品与展场》《荣荣的东村》等。
照片中的人是谁? 在19世纪中后期前往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中,米勒以擅长拍摄官员、商贾及妇女的肖像而闻名。对许多收藏家和摄影史学者而言,他的作品是珍贵的艺术和历史影像,不仅见证了摄影师本人的高超技术造诣,同时也揭示了相片中人物的个人性格,在有关中国的早期摄影作品中可说是相当罕见。以他为一位老妇拍摄的照片为例(图1.1),她身穿清代品官夫人命服,包括精工刺绣的锦袍、背心与长裙,但其木无表情的面孔与盛装和花冠却形成了强烈对比——与其说是喜气洋洋或端庄肃静,不如说老妇脸上的皱纹显示的是她郁郁寡欢的一生。这幅肖像的视觉效果既微妙又直接。被摄者直对镜头,上方投下的光线集中在她的身体和脸上,将人像从朦胧的阴暗背景中凸现出来,在视觉效果上大大加强了人物的立体和真实。这种视觉上的直接感和对老妇的个性化表现,使观者直觉上将这张照片视为一幅“肖像”,也说明米勒所拍摄的这类照片为什么会被认为是“19 世纪最出色的中国正式人像”。 十个主题,开启中国摄影史研究的新阶段 随着一系列通史著作的出现,中国摄影史写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教授基于现代学术方法,用十个个案进行细致的研究,挖掘中国摄影的多元传统,大大推进了中国摄影史研究的深读和广度。 外国摄影师怎么拍“中国”? 清朝末年,美国摄影师米勒拍摄了大量人物肖像,被认为是真实人物的写实照片,而巫鸿教授察觉到了其中的疑点,例如:一个贵妇为什么会穿着全套命服去影楼拍照?这套服饰在其他人身上不断出现,又是怎么回事?在这些疑点的背后,关系到的是外国摄影师如何利用这些影像,努力将中国纳入世界范围的视觉叙事传统。 剪辫子:中国人如何看自己? 从普通人的发辫合影留念,到鲁迅等人的“断发像”,直到溥仪决心剪掉自己的辫子,摄影在展现近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本身的视觉文化。 中国摄影的未来 1840年代开始,摄影就让中国处在全世界的视野之中,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国艺术家已经可以用更积极的姿态看待摄影和世界,从古代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多样的视觉素材,在世界艺术史的图景中做出独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