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物之美

朝鲜古物之美
作者: 柳宗悦 著
出版社: 上海光启书局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朝鲜古物之美
ISBN: 9787545219500

作者简介

作者 | 柳宗悦(Sōetsu Yanagi,1889—1961),日本著名美学家、思想家。“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1910 年,参与杂志《白桦》的创刊,其后通过接触威廉·布莱克及佛教思想,走上探索美的道路。1913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文科部哲学科。20 世纪初与朝鲜陶瓷器邂逅,令其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也对民艺产生了浓厚兴趣。1926 年,与富本宪吉、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 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 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1957 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一生都在日本及海外遍寻手工制品,收集藏品多达17000 余件。著有《工艺之道》《日本手工艺》《民艺四十年》等作品。 译者 | 张逸雯 ,编辑,译者。译有《二十一世纪民艺》《奏响色彩》《我的小裂帖》等。

内容简介

《当下的朝鲜》 一 遥想朝鲜,总有两件让人百思莫解的事。 钟爱朝鲜古物者甚多,何以对那民族的敬念却如此微渺?此乃第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殊不知,制作者的心灵及其生活,正是那品物的活水源头。倘不能透过物目见背后的人,则不算看得充分。对物的惊叹,须出自对制作者的惊叹。 朝鲜人天性重旧习,极少违抗传统。其制作的方法与心境,今昔之间并不殊途。为何人们只赏玩古物,对新作却等闲视之?这乃是第二件让我纳罕的事。要认识古朝鲜,当下的朝鲜给了我们无尽的提示。 下文中,读者将会明了我就此搦管操觚的缘由。 二 朝鲜古物的美有目共睹,谁都不会对此心存疑滞。 乐浪和高句丽的遗品姑且不论,三国和新罗的石雕自不待言,从高丽青瓷至李朝的种种品物,撩拨人心之作何其之多。 这二三十年间,日本学者在考察朝鲜古物上耗尽了心力,相关的出版物亦汗牛充栋,颇让人感戴。另有不少藏家为之折腰,收了许多名宝。博物馆自不待言,那些私人的藏品也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朝鲜古物的美不见于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可谓独步,今后也必将弥增其光辉。东洋若失去了朝鲜,将是何等的损失。其古物魅力之大,投以多少赞誉和热忱都不为过。 三 然而为何,爱慕朝鲜之作的人,对其生母即朝鲜民族却无动于衷?民众的生活乃为其品物的根,为何对之心存敬念与爱意者稀寡?尤有甚者,对之冷眼相加,何以至此? 其混浊的都市生活,或许叫人失望,叫人悬想那草偃于政治之风而漠视艺术的民众。当下的朝鲜,寄心于美术史的学者亦是凤毛麟角。无怪乎人们要疑心,对此地有何可期。但请试着费一日往城市的深处走走,去那些工坊探探吧。去看看那罐子是如何制作,篮子是怎么编的吧。一旦亲睹制作过程,断会生出“大谬不然”之叹。 这里的一切与往昔并无不同:素朴的工坊,简单的工具,自然的生活,自在的气息,不拘成式的制作方法 —这些要素汇聚一堂,雅致的品物便蓬然自生。此番此景,与我们的现状之不同,一目了然。然这不同,正是保障朝鲜品物之美的力量。 四 日本的茶人为那高丽茶碗的圈足之美所动,将“梅花皮”视作雅味赏玩。殊不知,那美源自不加思考、无造作的制作方式。倘再溯本求源,则可蔓引自与自然共生的起居中。我们只在形上效仿,何以成就美?一切的秘密尽在他们的生活里。盖因文化落后、经济贫弱而遭人鄙弃的生活,实则起了巨大的作用。朝鲜的品物并非徒有美,美的背后蕴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的生活状态所带给我们的教益,不胜指屈。 若不从中领会,何以理解其古物? 然大部分历史学家和鉴赏家,仅从品物的结果,而非其成因理解它。倘能洞见因的本质,也能从当下的朝鲜中感受其魅力,在这份欢叹之上建立学问,才不至于沦为死学。 五 钟情古物无可厚非,对当下的品物不置一辞,却叫人纳罕。仿佛古物的美如今已扫地无余。人们不信任当下的人与物,一味地从古作,甚至地下探寻美;只寄情于往昔的历史,勤心于考古的学问。其结果便是忘记了当下,漠视了地上之物的美,委实令人抱憾。 然这样的态度是否可取?综其历史,若论朝鲜在信仰、风俗、生活及其用具上,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之微,则举世无出其右者。譬如从三国时代起,其佛教的信仰既限于华禅二宗,迄今未易。儒教亦从未踏出过朱子学的门径。传自汉代的鼎,至今凿刻于石。中国早已失传的风字砚,在此地仍方兴未艾。百姓耕田而食,用的依旧是那新罗的镰刀。镌刻于罗宇竹上的纹样,与高丽时代的别无二致。窥望寻常人家的生活起居,仿若镰仓时代的画卷铺展于目前。再看那木鞋和小刀,不禁叫人怀疑是神武天皇所持的御物。 朝鲜的历史迟步于他国,却不该为此受责。不少人鄙之为被先进文化抛弃的国度,可如此解读是否确当?看得分明的人会知道,那只是朝鲜人的生活淳朴如往昔的缘故,其所用之器则至今恪守着正确的品格。社会的发展即便有所停滞,却无混沌。反观所谓的先进文化,又诞生了多少诚实的作品? 六 如若是,为何只通过往昔了解朝鲜,只关心地下之物的价值?为了辨明古物,更应去亲近当下的朝鲜人,观察此刻制作于大地上的品物。因没有比之更丰富的提示,更确凿鲜活的证明了。 从此意义上,朝鲜的考古学必然构筑于考现学之上。如此,学问不必终于假说和想象,通过当下的生活和品物,即能通解往昔之密意,可有比之更幸运的事?对当下的朝鲜无亲切与爱意者,对古作亦不存充分的敬念。朝鲜之物何以美?只驻足于古作的眼,只能掌握其答案的一半。然一旦进入朝鲜生活的内侧,大部分谜团便迎刃而解。甚至能由此了悟美的法则。朝鲜的魅力并不只封存于过去的作品中—如此想来,大部分鉴赏家并不拥有清明的眼光。即便眼光锐利者,仍未至心的清明。 国事即便存在暗面,仍不减损这一民族的不可思议。即便当下的品物于多个层面较古作有所不及,那泉水并未干涸。一旦我们靠近,可汲取的真理仍源源不绝。 倘搜集制作于各个乡土之地的品物,则它们对当下朝鲜的言说,更胜于语言的雄辩。在造型的世界,如此渊远而丰富的物之表达,在他国是鲜见的。或许有人将新作鄙之为对腐朽之形的踵武,然“新”并非可怖的力量,“正”才是美的根基。我以为,延续至今的朝鲜工艺,依然走在“正”的道路上。 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 ◆民艺运动的源头起点,民艺之父的初心之作,中文简体版首次集结出版 ◆解剖被忽视的半岛艺术,评鉴色彩、线条、形态特征,关照工艺背后的历史、思想 ◆对比“中日韩”工艺美术差异与相似,在美的国度令东亚结缘 ◆日本民艺馆、摄影师具本昌授权精美器物写真,在文字之外直观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