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孩子:中外名人家书 (套装共4册)

致孩子:中外名人家书 (套装共4册)
作者: 莫幼群主编
出版社:
原售价: 10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致孩子:中外名人家书 (套装共4册)
ISBN: 7539703000189

作者简介

原著作者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切斯特菲尔德,英国政治家和文学家,担任过议会上下两院的议员、驻荷兰大使、爱尔兰总督、国务大臣,因写给孩子的书信而闻名于世。这些书信风格简洁优美,充满了睿智的建议和犀利的评论。 丛书主编简介 莫幼群,作家,安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世界出版社副董事长。先后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出版《书生意气》等20余种著作;主编有《最美中国丛书》《品读?安徽文化丛书》。 各册编著者简介 刘政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散文随笔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合肥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纪实作品《就这样,我们赢了!》,散文随笔集《倾听合肥》《享受合肥方言》《就这么简单》《一包书的分量》《撮造山巷上空的月亮》等。其中,《就这样,我们赢了》繁体字本2014年在台湾出版。编著作品集《阅读合肥》《五虎出列》《以书的名义聚会》(4种)、“合肥文字”系列丛书(4种)。 董玉洪,安徽建筑大学副教授,全国大学语文学会理事、安徽省写作协会理事。安徽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古委会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8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明清文言小说评点的理论批评价值》等多篇学术论文。 许茹,少年博览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编著有《跟马小跳学汉语》《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文化读本》《安徽花鼓灯》《方言安徽》。 余世磊,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海内外报刊,曾出版散文集《家住山中》等,编写人物传记《赵朴初》,主编儿童文学读物《美丽心灵美文读本》等。

内容简介

给傅聪◎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亲爱的孩子: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①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啰里啰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954年1月30日) 真知灼见 1953年8月初,傅聪出国参加钢琴比赛和访问后,于12月初从国外经北京回到上海,在家待了一个半月,又离家赴京学习,准备去波兰留学。关于这段时间父子俩的关系,傅雷夫人朱梅馥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道:“你这次回来的一个半月,真是值得纪念的,因为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兴奋、最幸福的一个时期。看到你们父子之间的融洽,互相倾诉,毫无顾忌,以前我常常要为之担心的恐惧扫除一空,我只有抱着欢乐静听你们的谈论,我觉得多幸福、多安慰,由痛苦换来的欢乐才是永恒的。” 单从朱梅馥的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之前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傅雷的严厉。傅雷早年丧父,母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这对傅雷影响很大;傅雷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傅雷对长子傅聪的期望之高、管教之严,可想而知。傅聪学习钢琴后,傅雷更是全力以赴,不但凑钱买了一架钢琴,还为他聘请好的教师。 傅聪尽管很喜欢弹钢琴,但毕竟还是孩子,喜欢玩;大了以后,有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判断,关于未来也有着自己的打算,这些对傅雷来说,都是不能容忍和原谅的。为此,父子俩时常会出现矛盾冲突。 直到某一天,自己一直担心不够成熟和努力的儿子离开了家门,出国参加了比赛并且随后还会出国留学,傅雷忽然感觉儿子长大了,也成才了。欣喜和欣慰之余,他在心里反思自己这些年来对儿子的管教过于严苛,忽视了儿子的感受。 另一方面,从年幼到长大,傅聪内心里集聚了太多对父亲的怨恨,以致忽视和忘却了父亲对他的爱和殷殷期望。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会有同感,他们记住的都是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整天板着的面孔,从而在内心抵触和反感自己的父亲。等到长大了,和父亲分开了,或者自己做了父亲之后,对于父亲的看法才会渐渐发生改变——他们会从父亲的严厉管教中读出爱与期望,从父亲板着的脸上读出辛苦和无奈。 傅聪应该也是这样。离家一些日子之后和父母短暂相聚,又即将出国留学,在他的心里,对父亲的感觉一定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况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今天的成就和机遇,不正是父亲严厉管教的结果吗?而父亲为了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财力,这都体现了父亲浓浓的爱啊! 于是,父子和解了,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朱梅馥自然是倍感欣慰,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这之后,傅雷和傅聪父子俩,一直保持着这种很好的亲密关系。傅雷对于儿子身上的问题,能够用一种比较温和委婉的方式提出,即便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上,他明显感觉到儿子的选择不够正确、考虑不够周到,也能够耐心地和儿子交流,而不是如过去一般不由分说地严厉制止。 快乐阅读 好老头儿汪曾祺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虽然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一生中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作为长辈,他是温和、恬淡的,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子女心目中,汪曾祺是很随和的人,很少发脾气。他在外面的影响力挺大,但在家里是“最后一把手”。在家人面前,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哪怕是成名之后,全家人对他统一的称呼也就是“老头儿”,谁叫他,他都答应得非常痛快。在家里,谁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说三道四。孙女四五年级的时候,说爷爷写的东西一点也不好,因为“没词”,也就是没有华丽的辞藻。他画完画后,孙女和外孙女都会挑刺,说爷爷画的是什么呀,荷花下面怎么连水都没有啊,而且画面空得太多了。她们还会提起笔来,画上水纹,添上荷叶。即便这样,汪曾祺也是乐呵呵的,一点儿也不生气。 汪曾祺的女儿汪朗觉得,父亲对子女都是“放养”,直接的教育基本没有,但是他们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他为人处事的方法和人生态度,这是家长对子女最好的教育。而她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精华就是八个字:“认真做事,平等待人。”给傅聪◎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亲爱的孩子: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①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啰里啰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954年1月30日) 真知灼见 1953年8月初,傅聪出国参加钢琴比赛和访问后,于12月初从国外经北京回到上海,在家待了一个半月,又离家赴京学习,准备去波兰留学。关于这段时间父子俩的关系,傅雷夫人朱梅馥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道:“你这次回来的一个半月,真是值得纪念的,因为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兴奋、最幸福的一个时期。看到你们父子之间的融洽,互相倾诉,毫无顾忌,以前我常常要为之担心的恐惧扫除一空,我只有抱着欢乐静听你们的谈论,我觉得多幸福、多安慰,由痛苦换来的欢乐才是永恒的。” 单从朱梅馥的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之前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傅雷的严厉。傅雷早年丧父,母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这对傅雷影响很大;傅雷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傅雷对长子傅聪的期望之高、管教之严,可想而知。傅聪学习钢琴后,傅雷更是全力以赴,不但凑钱买了一架钢琴,还为他聘请好的教师。 傅聪尽管很喜欢弹钢琴,但毕竟还是孩子,喜欢玩;大了以后,有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判断,关于未来也有着自己的打算,这些对傅雷来说,都是不能容忍和原谅的。为此,父子俩时常会出现矛盾冲突。 直到某一天,自己一直担心不够成熟和努力的儿子离开了家门,出国参加了比赛并且随后还会出国留学,傅雷忽然感觉儿子长大了,也成才了。欣喜和欣慰之余,他在心里反思自己这些年来对儿子的管教过于严苛,忽视了儿子的感受。 另一方面,从年幼到长大,傅聪内心里集聚了太多对父亲的怨恨,以致忽视和忘却了父亲对他的爱和殷殷期望。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会有同感,他们记住的都是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整天板着的面孔,从而在内心抵触和反感自己的父亲。等到长大了,和父亲分开了,或者自己做了父亲之后,对于父亲的看法才会渐渐发生改变——他们会从父亲的严厉管教中读出爱与期望,从父亲板着的脸上读出辛苦和无奈。 傅聪应该也是这样。离家一些日子之后和父母短暂相聚,又即将出国留学,在他的心里,对父亲的感觉一定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况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今天的成就和机遇,不正是父亲严厉管教的结果吗?而父亲为了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财力,这都体现了父亲浓浓的爱啊! 于是,父子和解了,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朱梅馥自然是倍感欣慰,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这之后,傅雷和傅聪父子俩,一直保持着这种很好的亲密关系。傅雷对于儿子身上的问题,能够用一种比较温和委婉的方式提出,即便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上,他明显感觉到儿子的选择不够正确、考虑不够周到,也能够耐心地和儿子交流,而不是如过去一般不由分说地严厉制止。 快乐阅读 好老头儿汪曾祺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虽然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一生中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作为长辈,他是温和、恬淡的,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子女心目中,汪曾祺是很随和的人,很少发脾气。他在外面的影响力挺大,但在家里是“最后一把手”。在家人面前,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哪怕是成名之后,全家人对他统一的称呼也就是“老头儿”,谁叫他,他都答应得非常痛快。在家里,谁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说三道四。孙女四五年级的时候,说爷爷写的东西一点也不好,因为“没词”,也就是没有华丽的辞藻。他画完画后,孙女和外孙女都会挑刺,说爷爷画的是什么呀,荷花下面怎么连水都没有啊,而且画面空得太多了。她们还会提起笔来,画上水纹,添上荷叶。即便这样,汪曾祺也是乐呵呵的,一点儿也不生气。 汪曾祺的女儿汪朗觉得,父亲对子女都是“放养”,直接的教育基本没有,但是他们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他为人处事的方法和人生态度,这是家长对子女最好的教育。而她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精华就是八个字:“认真做事,平等待人。” 本套书选取曾国藩、梁启超、傅雷和切斯特菲尔德等4位在家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人,精选家书片段,解读名人智慧,引领孩子感悟人生,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