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左传》(全4册)

《这样读左传》(全4册)
作者: 龙镇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263.00
折扣价: 160.50
折扣购买: 《这样读左传》(全4册)
ISBN: 9787555917557

作者简介

龙镇,男,1975年生,湖南醴陵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现居广州。爱历史,爱八卦,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记录中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还原历史真相。出版有《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卷,读客公司出版,再版更名为《春秋战国真有趣》)。

内容简介

《春秋》记载此事,只用了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可谓言简意赅之至。 这六个字有什么讲究?且听老左分析: 首先,大叔以下犯上,违反了孝悌之道,背弃了君臣之义,所以不称其为“弟”,而是直呼其名,以示谴责。 其次,郑庄公和大叔兄弟相争,有如二君交战,所以用了“克”这个动词。 再次,所谓兄长,本来就有教育弟弟的义务和职责。可是,当大叔犯错误的时候,郑庄公没有好好教育大叔,反而故意放任自流,诱使其叛乱。说白了,郑庄公的目的,就是想名正言顺地杀死大叔。所以这里不说他是兄长,而是称为“郑伯”,这也是一种谴责。 最后,“出奔”二字,在春秋时期是有罪之辞。这里只写郑伯克段于鄢,却不写大叔出奔共地,是因为如果写了,责任就完全在大叔身上了。事实上,郑庄公应该负更大的责任。只不过郑庄公太狡猾了,伪装得太好了,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以至于史官也不好明说,只能如此下笔,希望列位看官能看明白吧。 这便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含义,都有其价值判断。它是隐晦的,委婉的,深藏不露的;同时也是尖锐的,严肃的,毫不留情的。区区六个字,竟然带出这么多的道理,厉害吧? 说句题外话,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讲到鲁迅的文章,一个破折号能够讲出七层意思,抄在笔记本上就是满满的两页,何尝不是一种“春秋讲法”? 关于郑庄公这个人,有必要多说两句。 1960年,毛泽东曾经说过:“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而且表扬郑庄公:“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连毛泽东都击节赞赏的郑庄公,在和弟弟斗争的过程中,使用了堪称教科书式的政治手段。 他外表憨厚,内心精明。他不动声色地布置了一个陷阱,而且极有耐心地,看着大叔一步一步走进去。作为兄长和国君,他有很多次机会对大叔进行规劝,如果规劝无效,还可以用强硬的手段进行制裁。但他不这样做。他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形象,对大叔的胡作非为不闻不问。直到大叔迈出造反的那一步,他才果断给予致命一击。 这叫引蛇出洞。 大叔咎由自取,这是不用争论的。但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先秦儒家看来,首先强调的是君有君道,父有父道,兄有兄道。郑庄公作为国君,作为兄长,应该在臣弟犯错误的时候及时指出,给予相应的惩诫,而不是养成其恶,然后置其于死地。因此,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中,首先应该批评的是郑庄公,其次才是大叔。 领导的责任,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