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妙法绝招解析丛书:中医骨伤科临床妙法绝招解析](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8/05/20221018055404907.jpg)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4.70
折扣购买: 中医临床妙法绝招解析丛书:中医骨伤科临床妙法绝招解析
ISBN: 9787571011666
孙绍裘主编,中共党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骨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名老中医孙达武教授学术继承人,湖南张氏骨伤学术流派第七代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南省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中医骨伤健康服务分会理事长等。从医三十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骨折脱位及骨伤科的疑难疾病,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相关课题4项,省厅级课题20余项,作为发明人持有专利7项,主编参编专业书籍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第五章 关节脱位 第一节颞下颌关节脱位 一、病证概述 颞下颌关节脱位(TMJ)是指大张口时,髁突与关节窝、关节结节或关节盘之间完全分离,不能自行回复到正常的位置。根据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上方脱位、内侧脱位与外侧脱位。根据脱位的性质分为急性前脱位、复发性和陈旧性脱位。前脱位关节盘—髁突复合体越过关节结节并固定于关节结节前上方,后脱位髁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茎突外侧,上方脱位髁突进入颅中窝,内侧脱位髁突达关节窝的内侧,外侧脱位髁突移至关节窝的外侧。后脱位、上方脱位以及内侧脱位主要为外力损伤所致,同时可伴有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突或下颌骨骨折以及颅脑损伤,临床上少见。好发于女性,常见病因为打呵欠、唱歌、大笑、大张口进食、长时间大张口、外力损伤等;常见症状为不能闭口,前牙开,下颌中线偏向健侧,后牙早接触。检查可见下颌运动异常,呈开口状态而不能闭合,下颌前伸,额部下移,面形相应变长,触诊时耳屏前可扪到凹陷区,单侧前脱位时,下颌微向前伸,颏部中线偏向健侧。必要时做X线检查。急性前脱位很容易诊断,多出现在大张口运动或下颌在张口时受到外伤,关节囊明显松弛以及肌肉运动不协调也可出现。X线片示髁突位于关节结节前上方。复发性脱位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老年人、重病患者更易发生。关节造影可见关节囊松弛,关节盘附着撕脱。关节X线片除表现为关节前脱位外,髁突、关节结节变平。陈旧性脱位病程长,无牙颌患者、婴幼儿、重病患者易发生。关节X线片可见髁突位于关节结节前上方。 二、妙法解析 (一)下颌关节双脱位(孙达武医案) 1病历摘要:严某,男,45岁。患者诉昨晚打呵欠时,突然听到下颌部“咯嗒”一声,嘴不能闭合,局部疼痛,说话模糊不清。诊见:两侧下颌关节处压痛,有空虚感,在其前方可摸到不正常的骨性突起,下颌骨前突,上下齿不能对齐。[诊断]下颌关节双脱位。[治疗]患者正坐,一助手固定头部并稍后仰,即按双脱复位法复位,局部外贴小号伤膏,四头带固定下颌骨。术后1周痊愈。 手法复位: (1)复位前准备:患者正坐在低凳上;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其双手十指交叉,取“泰山压顶”之势以双手掌压着巅顶,固定头部,并略向后倾,使其在复位时不致于前后左右动摇;医者用数层纱布或胶布裹住拇指,以保护拇指不被患者咬伤(操作熟练者可不必裹缠拇指);医者站在患者前面,用掌心在双侧面颊部揉擦按摩数次,以缓和筋络肌肉的紧张,同时嘱患者将口张大,并大口呼气吸气,使其肌肉放松。 (2)复位步骤:双手拇指以倒人字形姿势伸入患者口腔,按在最后的一个臼齿上,余四指在面颊部同时挟住下颌骨体,将挟住下颌骨体的四指用力向前并稍向下方拔伸,然后用拇指将下颌骨体向后向下推压,此时指下可感觉到关节的活动,即把拇指滑向齿外,余四指托着下领骨体,随即可听到“喀嗒”的响声,复位即告成功。(《孙达武骨伤科学术经验集》,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2妙法解析:复位后即检查局部外形是否已恢复正常,上、下齿是否对齐。取8 cm宽,60 cm长布带一条,对折用剪刀将布带剪开20 cm,将下颌骨托起固定。可在两下颌关节处贴小号膏药(单脱贴于患侧)。注意,局部肌肉、筋络紧张痉挛,以致关节过于坚碰者,可用药物热敷,医者并用两手掌按摩局部,以舒筋解挛,然后再行复位。复位后不宜大声说话,3日内不宜进食硬物。 (二)颞下颌关节双侧脱位(孙达武医案) 1病历摘要:朱某,女,59岁。患者诉上午打呵欠后双侧面部疼痛,下巴不能活动,无法吃饭与讲话。随即来我院诊治。诊见:两下颌骨下垂,口张开不能闭合,流涎不止,酸痛难受。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诊断]颞下颌关节双侧脱位。[治疗]助手一人捧住头部,医者双手拇指插入口腔内,置于两侧下颌臼齿上,其余手指控制下颌骨外侧,复位时两拇指用力向后下方按捺,当骨头有下陷声音时,拇指取出,其余手指托下颌骨复位。复位后用宽绷带兜住下颌,上扎头顶固定,在一周内避免嚼食硬物,张口不能过大。外用洗方,内服补肾壮筋汤。(《孙达武骨伤科学术经验集》,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2妙法解析:下颌关节脱位很易形成习惯性脱位,多与老年人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有关,故复位仅治其标,辨证用药可治其本。 (三)双侧下颌关节脱位(孙广生医案) 1病历摘要:何某,男,22岁。患者于1日前不慎被人击伤下颌部,即感下颌运动失常,呈开口状,不能闭口。在当地未做任何处理,来本院治疗。现感下颌运动失常,无其他不适。查见患者表情痛苦,下颌运动失常,呈开口状,不能闭口,唾液外流,语言不清,下颌前伸,两颊变平,脸型变长,双耳屏前方触诊有凹陷。舌淡红、苔薄白,脉缓。X线片示:双侧下颌关节脱位。血、大小便等正常。[诊断]双侧下颌关节脱位。[治疗]整复固定,中药按骨伤三期辨证施治。复位前,术者让患者做好思想准备,精神不宜紧张,肌肉放松,才能使复位顺利进行。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之前,先用消毒纱布包裹术者两拇指,然后将拇指放置在患者下颌两臼齿的咀嚼面上,其他各指放置在下颌角下缘。此时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用力,谨防下颌骨滑回时咬伤术者手指。然后术者用两拇指用力下压,外部各指逐渐地向上抬下颌骨的前部,在听到一声弹响时,下颌骨髁状突部滑回到下颌凹内。复位后,托住颏部,维持于闭合位,然后将四头带兜住下颏部,四头分别在头顶打结,固定时间2~3周。固定期间嘱患者不要用力张口,不要吃硬食。脱位初期中药宜舒筋活血,方选活血舒筋汤加减。药用羌活10 g,防风10 g,荆芥10 g,独活12 g,当归12 g,续断12 g,青皮15 g,牛膝12 g,五加皮10 g,杜仲10 g,红花6 g,枳壳6 g。1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服1周后下颌活动正常,舌脉正常。X线片示,双侧髁状突回到下颌凹内。治以补肝肾、壮筋骨、养气血为主,方选养血壮筋汤加减:药用白芍9 g,当归9 g,川芎6 g,川续断12 g,红花5 g,生地黄12 g,牛膝9 g,牡丹皮9 g,杜仲6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服1周善后。(《孙广生医案精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妙法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大开口末髁突和关节盘从关节窝向前滑动,止于关节结节之下方或稍前方。如果有咀嚼肌紊乱或关节结构紊乱的患者,当大开口末,例如打哈欠、唱歌、咬大块食物、呕吐等时,翼外肌继续收缩,把髁突过度地向前拉过关节结节;同时闭口肌群发生反射性挛缩,就使髁突脱出于关节结节之前上方,而不能自行回原位,即造成下颌关节脱位。临床上,有时由于脱位时间较长,咀嚼肌发生严重痉挛,关节局部水肿、疼痛,或由于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法复位常较困难。此时,宜先行局部热敷或行关节周围和咀嚼肌神经封闭后再用上述方法,才能得到复位。个别情况脱位时间长达数日,一般复位常常无效,此时可使用麻醉,配合肌肉松弛剂进行复位。下颌复位后,为了使被牵拉过度受损的韧带、关节盘诸附着和关节囊得到修复,必须在复位后固定2~3周,限制下颌运动;开口不宜超过1 cm。 三、文献选录 (一)颞下颌关节脱位病因和主要类型 1急性前脱位:主要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因素。内源性因素包括打呵欠、唱歌、大笑、大张口进食、长时间大张口进行牙科治疗等。外源性因素是指在开口状态下,下颌受到外力的打击;经口腔气管插管、进行喉镜和食管内镜检查、使用开口器、新生儿使用产钳等,用力不当使下颌开口过大,髁突越过关节结节不能自行回位;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松弛、习惯性下颌运动过度、下颌快速运动可增加前脱位的危险。好发于女性。患者表现为不能闭口,前牙开,下颌中线偏向健侧,后牙早接触。双侧脱位患者语言不清,唾液外流,面下1/3变长。检查可见双侧髁突突出于关节结节前下方,喙突突出于颧骨之下。关节区与咀嚼肌疼痛,特别在复位时明显。 2复发性脱位:急性前脱位若治疗不当,可出现反复性或习惯性脱位。其病理特征是关节囊、关节韧带以及关节盘附着明显松弛,因髁突反复撞击关节结节,使髁突与关节结节变平,关节窝变浅,咀嚼肌功能失调。反复出现急性前脱位的症状,患者不敢张大口。复位较容易,患者可自行手法复位。 3陈旧性脱位:急性前脱位未及时治疗,长期处于颞下颌关节脱位状态。由于脱位的髁突及关节盘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关节窝内也可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关节复位更加困难。临床表现与急性前脱位相似,但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无明显疼痛,下颌有一定的活动度,可进行开闭口运动。 (二)颞下颌关节脱位治疗 1手法复位不用麻醉时,应向患者解释手法复位的过程,配合治疗。复位后立即用头颌绷带固定,限制张口活动两周左右。复位前应注意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有时可按摩颞肌及咬肌,或用1%~2%普鲁卡因做颞下三叉神经或关节周围封闭,以助复位。陈旧性脱位,必要时需在全身麻醉下复位,甚至手术切开复位。 2复发性脱位手法复位效果不好者,可进行关节囊内硬化剂治疗,或在关节内镜下行关节囊壁以及关节盘后组织的硬化剂注射治疗。以上效果不好可行手术治疗,如关节囊及韧带加固术、关节结节切除术以及关节结节增高术等。 3陈旧性脱位手法复位效果不佳者,可在关节内镜下行关节复位,或手术将髁突、关节结节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剥离,关节窝修整后撬动关节复位,同时可行髁突高位切除术、关节结节切除术以及关节结节增高术等。 第二节寰枢关节半脱位 一、病证概述 寰枢关节脱位,又称寰、枢椎脱位,是指颈椎的第一节(寰椎)、第二节(枢椎)之间的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这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患,其可以引起延髓、高位颈脊髓受压,严重者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其致残、致死率高,必须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多数患者呈慢性起病,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轻微的外伤后明显加重。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颈神经根病、延脊髓交界区受压造成高位颈脊髓病、呼吸功能障碍等。其中颈神经根病的症状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僵直,尤其头颈部的旋转活动受限,头枕部疼痛等;延脊髓交界区受压造成高位颈脊髓病症状:如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手不灵活,二便异常等;还包括躯干、四肢的麻木、针刺感甚至烧灼感等。 二、妙法解析 (一)寰枢椎脱位(孙达武医案) 1病历摘要:洪某,男,10岁。患者于2日前因上体育课翻筋斗,头部歪偏着地,当即感颈部疼痛,活动不利,自用药效果不佳,遂来就诊治疗。症见:颈部右侧疼痛活动不利。专科检查:右侧颈部压痛明显,活动障碍,右上肢肌力4级,霍夫曼征(+)。X线片示:寰枢椎半脱位。本病由于在运动时直接暴力致寰枢椎半脱位,病位在骨,病性属实。[诊断]寰枢椎脱位(气滞血瘀)。[治疗]颈牵加正骨手法,配合内服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桂枝葛根汤加减。处方:桂枝6 g,葛根20 g,茯苓10 g,泽兰6 g,当归10 g,桑枝10 g,红花3 g,桃仁6 g,乳香、没药各6 g,赤芍10 g,延胡索6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者卧硬板床。半个月后复诊:患者X线片复查寰枢椎已复位,诉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稍受限,但无大碍。效不更方,继续服原方加减7剂。(《孙达武骨伤科学术经验集》,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2妙法解析:桂枝葛根汤有解肌舒筋的功效,葛根、桑枝可作为君药与颈部、上肢引经药;当归、桃仁、红花、延胡索、泽兰、乳香、没药、赤芍活血化瘀止痛;茯苓健脾祛湿:桂枝温中助阳又通筋活络;葛根、延胡索舒筋解痉;甘草调和诸药。 (二)齿状突先天性不连,C1后脱位并脊髓压迫症(庞立医案) 1病历摘要:患者,男,40岁。起床后忽感颈左侧、左胸及左上肢麻木、乏力,既往无外伤史。检查颈部外观正常,无压痛,颈前屈30°、后伸35°,左、右侧屈各30°,左右旋转各45°,无肌萎缩,上肢肌力5级,双侧肱二头、肱三头肌健反射亢进,双膝、踝反射活跃,左侧霍夫曼征阳性,右踝阵挛阳性,颈左侧及左前臂皮肤触觉、痛觉减退。X线颈椎正、侧、斜位加断层片示:C2齿状突根部不连,断端骨质光滑,C1向后脱位。[诊断]齿状突先天性不连,C1后脱位并脊髓压迫症。行颅骨牵引,重量6 kg,牵引1周后拍片复查颈部脱位已基本纠正。行颈部后弓切除,自体髂骨植骨枕颈融合术,并用一根斯氏针弯成矩形框架,用钢丝固定于枕后粗隆及C4棘突上。术后1周拆线,头颈胸石膏固定,出院时检查原感觉减退区已基本消失,左霍夫曼征及右踝阵挛转阴,X线片示C1复位,固定满意。(《特殊型骨与关节损伤医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妙法解析:齿状突先天性不连,属罕见颈椎发育畸形。由于寰枢关节不稳而易出现C1脱位,引起脊髄压迫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X线片,尤其是断层片更能清楚显示齿状突情况。治疗需牵引复位及手术固定,以恢复颈椎关节的稳定性,解除脊髄压迫,防止复发。其中采用钢框固定较为有效易行。 (三)寰椎前脱位伴出状突骨折,寰椎后弓骨折(陶有略等医案) 1病历摘要: 例1:患者,女,21岁。2年前因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致伤,摔倒后立即昏迷,被送当地医院抢救。因脾破裂手术,术后15日出现颈部活动受限,右食指麻木,持物困难。进一步检查发现齿状突骨折,遂行颅骨牵引,围颈石膏固定。治疗3个月,右食指麻木好转,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转我院治疗。检查枕骨下陷凹消失,并有压痛,颈部向右倾斜,右手大鱼际轻度萎缩,食指痛觉减退,未引出病理反射。颈椎侧位及张口位断层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寰椎向前移位,齿状突骨折。[诊断]寰椎前脱位伴齿状突骨折。中药麻醉下行枕颈融合术,患者侧卧,自其枕外粗隆下2 cm处向下沿后正中线作纵行切口,显露枕骨至第4颈椎棘突及椎板上软组织,将枕骨外板骨膜下缘寰枢椎板凿成粗糙面,取自体髂骨植入,以双股20#钢丝穿入植骨板及C2~C3棘突环形作结,牢固固定,植入骨周围填塞松质骨,逐层缝合后,头颈胸石膏固定4个月。10年后随访已恢复体力劳动。 例2:患者,男,35岁。1周前患者行船在海外作业时,被从船桅上落下的粗麻绳团砸伤,即感头昏,颈肩部剧痛。船医静脉给予50%葡萄糖60 mL,每日2次,症状无改善。颈部呈僵直状态,自主活动受限,寰椎棘突处压痛明显,四肢运动及感觉均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寰椎后弓骨折,分离移位不明显。[诊断]寰椎后弓骨折。中药内服,每日1剂,颌枕带牵引28日后,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1年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达骨性愈合,颈部活动正常,已恢复原工作。(《特殊型骨与关节损伤医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妙法解析:寰枢椎骨折脱位多由坠落、车柄及头颈部遭受打击引起。其知伤机制较为复杂,不同体位,不同暴力作用下,发病机制也不同。当暴力使头部猛烈过度屈曲时,齿状突首先受到冲击,发生齿状突骨折,或作用于寰椎横韧带造成韧带断裂,使寰齿关节失去稳定性,发生寰椎前脱位。当头部过伸位坠落或受到打击时,产生于上颈椎的伸展牵张力和压缩力作用于椎弓,则可使椎弓两侧最薄弱处发生崩裂性骨折。由于解剖关系的改变,尤其是寰椎的脱位,使椎管内径变小,脊髄受压,因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临床上结合典型症状、X线片,一般可确立诊断。凡寰齿前间距超过5 mm者,应考虑寰椎前脱位;若伴有侧块移位,则提示寰枢椎失稳。张口位断层片可清晰显示齿状突腰部骨折时骨的连续性中断像。寰椎椎弓骨折则需加照侧位片。因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寰枢椎稳定性的破坏和由此引起的脊髄损伤或压迫,所以应尽可能早的进行治疗。在治疗的方法上,齿状突骨折并寰椎前方脱位者,以颅骨牵引法为主,重量不超过3 kg,维持到骨折初步愈合后。单纯性齿状突腰部骨折,以枕颏带牵引为主,但应防止过牵,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对关节失稳严重者,行寰枢椎融合术效果肯定。单纯寰椎椎弓骨折无脊髄损伤者,以头颈胸石膏固定即可茯愈。 (四)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椎椎体完全性脱位(乔春华医案) 1病历摘要:叶某,男,45岁。不慎从2.5 m高处摔下,头颈部屈曲着地致伤。即感颈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但无昏迷及呕吐。伤后第2日,经他医按摩治疗,疼痛不减,继而出现双手麻木、下肢无力、小便失禁,于伤后6日来诊。检查一般情况好,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8/98 mmHg,颈部屈曲畸形,C2、C3棘突压痛,颈以下皮肤感觉迟钝。右上肢肌力约4级,握力差;左上肢正常。右前臂皮肤感觉减弱,霍夫曼征阳性;左侧正常。肱二、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无明显变化,双膝、跟腱反射增强,髌阵挛阴性,踝阵挛阳性。右侧巴彬征阳性,左侧正常。X线片示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椎椎体向前完全性脱位。入院后给予8 kg重量颅骨牵引。24小时拍片复查,显示寰椎已达解剖复位。复位后给予3 kg重量维持牵引6周,症状消失,感觉、运动均恢复正常。去牵引以石膏围领固定出院。(《特殊型骨与关节损伤医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妙法解析:寰椎和齿状突屈曲型骨折脱位,特别是完全性脱位较罕见。此损伤往往波及生命中枢或合并脊髄损伤致呼吸肌、膈肌完全麻痹而迅速死亡。但从解剖上来看,寰椎椎孔较大,其前1/3为齿状突所占据,后2/3部分脊髓只占一半空间,故齿状突骨折和寰椎脱位后,脊髓尚有回旋余地。所以本例患者伤后只感到颈部剧痛,不敢活动,不能平卧而无神经症状。但伤后6日因未做出正确诊断而盲目按摩,对脊髄逐渐形成压边而出现双上肢麻木无力、小便失禁等不全截瘫的一些症状和体征。治疗上我们认为以颅骨牵引为好,可用持续复位的方法,开始头部水平牵引,逐渐改为过伸牵引,复位后改用维持量牵引,6周后更换石膏围领固定3个月。晚期遗有疼痛或不稳时可考虑用后融合术。 (五)寰枢关节前脱并枢椎椎弓根骨折(栾玉新医案) 1病历摘要:患者,女,3岁。由其父骑自行车携带,被横于前方的铁丝挂住颈部,将其向后抛出2 m多远,枕部触地致伤。伤后1个月,以颈部活动受限为主诉入院。检查患儿头颈向右侧倾斜15°轻度屈曲,下颌向左侧,颈部不能自主旋转及伸屈活动,颈前部皮下仍见02 cm×15 cm弧形铁丝瘀斑痕,颈后发际下有骨性突起,上下肢活动无力。X线侧位片示寰枢椎同时向前滑脱,枢椎椎弓根部有骨折线。[诊断]寰枢椎前脱位并枢椎椎弓根骨折。患儿俯卧位横置于床上,术者坐于床侧,面向患儿,双脚蹬患儿两肩,双手对握头部,拇指扣扳后枕部,余指扣扳下颌,顺势拔伸牵引。持续1分钟左右后嘱助手拇指按伤椎下突出的棘突,术者将患儿头部略背伸,并向左侧旋转,可听到“咯噔”的复位声。然后嘱患儿改仰卧,颈部垫小枕,轻度背伸位,用四头带进行滑动牵引3周(牵引重量35 kg)。同时口服三七片,每次1片,每日2次。3周后,查颈后骨性突起畸形消失,双上下肢活动自如,颈部左右旋转、前屈、侧屈、后伸均恢复正常,充气性胶圈围领支持固定。复查X线片示寰枢椎恢复正常位置,枢椎椎弓根部可见有骨痂形成,5周后出院。(《特殊型骨与关节损伤医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妙法解析:寰枢椎同时向前脱位并枢椎椎弓根骨折临床少见,多由坠落、车祸、颈部打击伤引起。损伤后,患者出现上下肢无力,是颈椎突然过伸,然后又强度屈曲,即所谓挥鞭力造成部分神经根及脊髄过度牵拉压迫所致。由于颈部过度向后运动,致使枢椎棘突突然撞击C3棘突,而产生枢椎椎弓根骨折;触地后颈部突然快速向前下运动,使寰枢椎椎体同时向前过度移动而造成脱位,致使颈部不能自主旋转、伸屈及斜倾。有学者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可发生寰枢关节炎症而致脱位,也有的学者注意到寰枢关节脱位与外伤有关,可造成齿状突骨折、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等,本例即为外伤所致寰枢椎同时向前脱位并枢椎椎弓根骨折。本病根据X线平片即可做出诊断,采用手法复位,颈椎牵引固定,一般效果满意。因该损伤位置较高,易引起脊髄压迫或损伤,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治疗时应轻柔操作,谨慎从事。 ★ 内容全面:本书广泛收集名医验案、经验良方、辨治规律、名医论述,是中医骨伤科古今诊疗方解大全。 ★ 切合临床:本书涵盖中医骨伤科所有病种,并对每一种疾病进行辨治分析,指导临床实践,启迪临床经验,有利于临床医师汲取名家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 疗效显著:本书所选临床验案,凸显治疗效果,注重方药解析,便于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