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春秋(全六册)
作者简介
贾志刚 著名作家、媒体人。著有《说春秋》《说战国》《说论语》《副处长》等。另有《春秋启示录》《无间盗》《侠义无道》《奔向地狱》等作品。
内容简介
《了不起的春秋:烽烟四起》 我们这套书要给大伙讲春秋故事,但是,讲春秋的故事不能从春秋开始。因为历史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要了解现在,就要知道过去。 所以我们的故事从春秋之前开始。第一个故事我们要简明扼要地讲讲中国人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春秋。 …… 春秋以前的那些王朝 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舜又禅让给了禹,他们都没有贪恋权位,都没有把天下变成自己家的财产,他们是多么高尚啊!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们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赞扬。 禹在去世的时候也想学习尧和舜,他宣布让他的助手益来继承他的位置。可是在他去世之后,人们却拥护禹的儿子启继位,益默默地离开了。 一、夏朝的传说 启继承帝位之后,决定建立一个王朝。从此以后,这个帝位就永远是自己家的了,自己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永远传下去。这个王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后来,中国又叫作华夏,就是这么来的。 夏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呢?基本上除了一些传说之外,人们就不知道什么了。 夏朝的中心在现在的山西省,那时候那里不是黄土高原,而是地肥水美的青草地。夏朝以牧业为主,这似乎也从侧面证明中国人是从西面迁徙而来,因为长途迁徙的民族通常都是游牧民族,这样一路上只要有水和草,就不担心会饿死了。 一直以来,就有一些人怀疑夏朝只是个传说,其实根本不存在。理由很简单:夏朝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建筑、兵器、陵墓、铜器等,什么都没有。 不过,这些理由实际上都不成立,因为游牧民族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迁移性,所以没有坚固的房屋,没有水利工程,没有坟墓,人死了就往野地里一扔,最多挖个坑埋掉。而且,那时候还没有铜器和铁器。 其实何止夏朝,世界上那么多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能留下痕迹的没有几个。譬如北面的匈奴、突厥留下了什么? …… 《了不起的春秋:尊王攘夷》 一、齐桓公自省 这是一段回顾,是齐桓公和管仲第一次见面时候的谈话。 管仲介绍了自己的治国理念,这个我们放在后面来说。齐桓公听得瞠目结舌,他实在是太佩服了。 可是,齐桓公有些顾虑。 “管仲先生,真是听君一席话,不用再读书。可是,我对你有信心,对自己却没信心,因为我有三个缺点。”齐桓公说。他跟管仲一样,有什么就直说。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就是一大优点了,说说看。”管仲一点儿也不吃惊地说。 “第一,我喜欢打猎,打上瘾时,天黑才回来。第二,我喜欢喝酒,喝高了,能喝到下半夜。第三,我喜欢美女。”齐桓公一口气说了自己的三大缺点。 管仲一听就笑了:“当君主的,只有优柔寡断和没眼光最可怕,优柔寡断则无人给你卖命,没眼光就成不了事。” 管仲说的这两点恰好是齐桓公的长处,所以齐桓公听后,又有了信心。“那咱们就加油呗?”齐桓公说。 “这个,我也有三个缺点,恐怕干不了。”出乎齐桓公的意料,管仲也没信心了,并且也是因为三个缺点。 “那什么,你的三个缺点跟我一样吗?”齐桓公问。 “不一样。”管仲回答,之后开始说自己的缺点,“我出身不高贵,地位比较低,管不了地位高的人。” “这简单,我任命你为上卿,地位仅次于我,就连国氏、高氏两家都不如你,怎样?”齐桓公立即说。这下齐国有三个上卿了,可是有实权的只有管仲,另两个是名誉上的。 “还有,我很穷啊,一直想发财。如果有地位、有权了,我怕我会贪污受贿搞腐败。” “这算什么问题?我给你三处封邑,再把齐国一年的税收给你,你就不会贪污受贿搞腐败了。”齐桓公出手大方,有气魄。 “还有,俗话说,疏不间亲。您有那么多亲人,三姑六舅叔伯兄弟的,我却是个外人,如果他们在你面前说我坏话,我怕你会信他们的。” “嗨,你说什么呢。当初周武王叫姜太公尚父,您就是我的二大爷。”齐桓公当即给管仲磕了个头。 直爽人跟直爽人对话,就是简单直接。 丑话说完了,该进入正题了。 “既然让我来治理国家,我就要用我看好的人。”管仲提出。 “没毛病啊,您说。” “言辞得当、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这方面,我不如隰朋,他做大司行;熟悉农时、了解田地、懂得灌溉,在这方面,我不如他,他做大司田;行军布阵、使士兵视死如归,这一点上,王子成父独一无二,他做大司马;公正执法、熟悉法律,这一点上,宾须无做得最好,大司理该由他做;实话实说、有错必纠、刚正不阿,这个人是东郭牙,大谏官非他莫属。这五个人,就是我的内阁成员。”管仲开出了一个内阁名单,都是合适的人选。 “等等,等等,鲍老师呢?怎么没有鲍老师?”齐桓公愣住了,管仲有今天可都靠人家鲍叔牙无私推荐啊,如今怎么组织内阁没人家的份儿了,这不是过河拆桥吗?这算什么朋友? “这是帮您组建团队,不是请朋友吃饭。”管仲答道,话说得这叫一个直率,“还有一句话要说在前面,虽然你是国君,但是管理国家是我的事情,你不可以随意干预。” 齐桓公愣了一愣,点头同意了。 …… 《了不起的春秋:晋楚更霸》 …… 城濮之战 晋文公的争霸之战开始了。其中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以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之一。《孙子兵法》中重要的军事思想大部分来自这场战争,因此,我们会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讲这次精彩绝伦、发人深省的战争。 一、上兵伐谋 晋文公归国四年的时候,楚成王和楚国令尹成得臣亲率大军包围了宋国首都睢阳,一定要灭掉宋国。跟随楚国包围睢阳的,还有楚国的四个扈从国——郑国、许国、陈国和蔡国。 宋国紧急派出司马公孙固前来晋国求援,在当时,也只有晋国有可能抗衡楚国,其余国家根本不是对手。 救,还是不救?晋文公有点犹豫:一来楚国实力强大,自己心里没底;二来自己欠楚成王的人情,有点不好意思。当然,自己也欠宋国的人情。 “你们怎么看?”晋文公问狐偃和先轸。 “当然要救,一来,这是报答当初宋襄公的恩情;二来,要想争霸,迟早都要面对楚国。”狐偃和先轸毫不犹豫地回答。 “想不到,向楚王报恩的机会这么快就到了。”晋文公说,回想起当初与楚成王的对话来。 要出兵,首先就要确定主帅。现在,晋国已经有了三军,不是海陆空,而是上中下。 晋文公决定实行军政一体化,三军各设一名将和一名佐,也就是元帅和副帅。这六个人今后也就是内阁成员,即六卿,中军将为上卿。 于是,晋文公请来舅舅狐偃和老师赵衰确定三军将佐的人选。 “老师,你担任中军将怎样?”晋文公问。赵衰的能力不如狐偃,但是人品一流,人人敬重。 “不可,我不适合。郤毂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这个人,人品正,学识广,不贪功,他最合适。”出乎晋文公意料,赵衰拒绝了。 其实,赵衰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担心晋文公把重要位置都给了当初跟随他流亡的追随者,势必引起旧贵族的不满。他所推荐的郤毂人品不错,声望也高,郤家又是大家族,任命他为中军将有利于和谐。 晋文公当然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决定任命郤毂为中军将,郤溱为中军佐。 “二舅,上军将您来担任吧?”晋文公问狐偃。 “不行,你大舅在,我怎么能在他前面?”狐偃不干,因为哥哥狐毛还没分配呢。 “那好,大舅为上军将,二舅您为上军佐。”晋文公说,心想反正上军有二舅在,让大舅去打酱油也无所谓。 “老师,中军将您让了,下军将您凑合下吧?”晋文公又问赵衰。 “不好,栾枝比我慎重,先轸比我有谋略,胥臣比我见识广,在他们后面,我大概能排在第四位。”赵衰再次拒绝了。 于是,晋文公按照老师的建议,任命栾枝为下军将,先轸为下军佐。 赵衰被任命为三军司马,也就是执法官。 如果在诚实、谦虚和无私这三项品德中挑一个最难做到的,那就是无私了。 赵衰,一个无私的人。还有比这更高的评价吗?没有,绝对没有。 三军将佐任命之后,每个人都很服气,因为赵衰给大家做了个样子。 三军将佐确定之后,全体将佐和晋文公就来商讨具体的战略安排了。 “我认为决定一支军队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五个:第一是哪一方的国君更亲民,百姓士兵是不是愿意为他卖命;第二是哪一方占有天时的优势;第三是哪一方占有地利的优势;第四是哪一方的主帅更加贤能;第五是哪一方的军法更为严明。从这五个方面去分析,就能知道我们是不是能够抗衡楚国人了。”会议上,狐偃做了这样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充分可战。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了。 按照先轸的提议,晋军不要直接去睢阳与楚军决战,而应该攻打楚国的盟国卫国和曹国,迫使楚国放弃睢阳,北上救援曹国和卫国。这样,晋军就能够以逸待劳,并且不用承担对楚国在道义上的愧疚感。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以逸待劳”的原则了。 随后,他们又商讨了以怎样的借口攻击卫国和曹国等具体的问题。 等一切确定之后,晋军出征。 以上的一切,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上兵伐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了。....... ●著名作家、媒体人,百家讲坛嘉宾畅销历史小说《说春秋》《说战国》作者贾志刚专门写给孩子的春秋故事。 ●春秋争霸300年,是一部精彩绝伦又恢宏壮丽的兴亡史,同时也是数千载华夏智慧与文明的奠基史!不了解春秋历史,也就不了解中华文明的渊源。 ●3000年前纷繁复杂的春秋,被作者用犀利而又不刻薄,调侃而又不主观,幽默而又不浅薄的笔法再现出来。 ●以《诗经》《左传》《史记》等信史文献为基础,是一本将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有机融合的优秀历史读物。 ●一本笑点和知识点结合,披着搞笑“马甲”的历史参考书,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120个历史故事,120篇知识延伸,600幅爆笑漫画,500个成语故事,100个姓氏故事,一口气讲透春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