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精)

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精)
作者: 编者:左玉河|责编:卢雪华//曾玉寒//廖智聪//伍茗欣//李尔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280.00
折扣价: 179.20
折扣购买: 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精)
ISBN: 9787218133041

作者简介

左玉河,1964 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毕业。1998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代文化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 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文明通论》、《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人物中国》(近现代卷)、《民国大众婚丧嫁娶》、《中华口述历史丛书》、《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刊物转载约 30 篇。

内容简介

P11 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鼎革和经济发展导致民国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民众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娱乐休闲、宗教信仰、节日节庆习俗等方面的变动。西方近代新式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逐渐成为民国社会生活发展的潮流。但这样的生活变革潮流是在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进行的,这便决定了这样的变革不可能骤然中断中国民众的旧式生活传统, 更不可能骤然仿行西洋新式生活,而只能沿着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惯性继续前行。这样,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革的基本趋向,就是趋新与守成同时并行,激进的变革与传统的惰性同时发力,进而形成了“新旧并呈、中西杂糅” 的总体特征。 民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趋向是变化、变动和变革,但受强大的传统文化的惰性作用,中国民众社会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不变的因素,仍然有顽固延续的社会习俗,并且许多民众仍然沿着传统的社会习俗进行生活,其社会生活方式很少有新的根本性变化。不变的传统与变动的新潮同时并行,中国传统生活习惯与西洋近代生活方式同时并存,必然导致新旧生活方式的矛盾和中西生活习俗的冲突。 P42 人力车夫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群体,所以人力车夫的数目是很难作出精确统计的。据1934年南京政府实业部调查,北平有人力车40500 辆,人力车夫80000人;天津有人力车 60200辆,人力车夫120000 人。这是依据车与人一比二的关系推算出来的。北平市社会局则按每二车三人计算, 从42774辆人力车中推算出其人力车夫为 64161人。 而在上海, 据车业中人谈,“每车由三人至五人轮流租拉”,“全埠从事此生活者约十余万人”。 人力车是城市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人力车夫在造福社会的同时,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却是极其艰难与困顿。各地的租车习惯大体一致,每日分为两班。在上海,“第一班自上午三时至下午三时, 第二班自下午三时至上午三时”。在南京,则以每日二时为交接点,但其时间分配方法有两种,一种与上海相同,“以上午二时至下午二时为早班,下午二时至翌晨二时为晚班”,另一种则稍有不同,“早班自上午五时起至下午二时止, 晚班自下午二时起至夜二时止。”后两种看似不同,其实无大区别,每日凌晨二时至五时街上无人,人力车夫自然不会出车,所以,这两种分法或许指的是同一种情况,只是其称谓不同罢了。当然,也有个别城市分班方法与上不同, 武昌、 汉口、 汉阳三市即采取三班制,上午6点至正午12点为第一班,正午12点至下午6点为第二班,下午6点至夜12点为第三班。而南昌人力车夫则终日劳作而不分班。 P145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来华经商、传教、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定居下来。以上海为例,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此开辟了租界,一批最早的殖民者,如军人、官员、传教士和商人就来到了上海。以后陆续来了冒险家、政治难民及挟一技之长来沪谋生的普通外国侨民。从 19世纪60年代起,“一切外国轮船,不论其最后的目的地是哪儿,它都要先开到上海”,上海等地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随着大批外国人侨居于通商口岸地区,西方餐饮文化传入中国, 带来了中国饮食结构及饮食方式的缓慢变革。 西式餐饮最初流行于广东和上海。中国最早的西式饭馆、餐厅出现在鸦片战争前的广州,西式菜馆主要集中在东堤大沙头和沙基谷埠等繁华地带。那时这一地区万商云集。茶楼、酒馆、果栏、商厦林立, 后搬迁到陈塘十八甫及惠爱路、财厅路、昌兴街等地。等到上海开埠, 日益繁荣, 欧美各国的洋人纷纷到上海创业, 西式餐饮业的重心就移到上海了。 外国侨民带来了西式餐饮,也开设有西洋餐馆。起初因口味不习惯及餐价较贵,中国民众很少光顾这些西洋餐馆。随后,那些与西人共事来往的买办商人开始品尝西餐。后来,人们视之为新奇、时尚、高档,也逐渐以吃西餐为时尚。 吃西餐最早风行及风气最盛之地为上海。上海租界开辟不久,西式饮食随之移植过来。最早来到的英国人在租界住下后,恪守自己的饮食习惯,一日四餐。每到傍晚,便觉无聊,苦于没有享乐之处。至于公事、私事应酬,更苦于没有合适的招待场所。几个有头脑的洋人看准了商机,就在租界中开设西式酒店餐馆。1853年,老德记西餐馆开张,同时设立的还有埃凡面包店,制作销售面包、汽水及各种酒。1860 年,英国人理查在上海创办理查饭店,为顾客提供食宿,其餐食由英国厨师主持烹调,所需原料大多购自国外。 填补民国社会生活研究的学术空白 从源头认识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生活 资料丰赡、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