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趣味历史课/趣味历史系列

每天一堂趣味历史课/趣味历史系列
作者: 文道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每天一堂趣味历史课/趣味历史系列
ISBN: 9787115329318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2.《国语》真的是左丘明所著吗 《国语》是我国**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二十一 卷,七万余字。它按照 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别记载 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 戎,下至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约五百年 的部分历史人物的言 论和史事。自古以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探讨《 国语》的作者究竟是谁, 但至今没有定论。 *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史学 家司马迁。他在《报 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后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 书·艺文志》中也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 明著。’’按照他们的说 法,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 雅思未尽……稽其逸文, 纂其别说”,根据作传所剩下的材料又编辑了一本书 ,即《国语》。 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著《国语》一 事产生质疑。唐代文 学家柳宗元*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写有《非国语》两 篇,明确指出左丘明 不是原作者。从此,宋人刘世安、吕大光、朱熹,直 至清人尤侗、皮锡瑞等, 也都对左丘明著《国语》存有疑问。 即使到**,这个问题仍是文学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虽然一直有人否 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拿不出有力的证据。 在众多争论中,有一 种观点得到学者普遍的认同,即《国语》是由各国史 料汇编而成,并非出 于一人、一时、一地。它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 官的记述,后来经过 熟悉历史的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 成书。 《国语》的作者究竟是谁,有待进一步考证,但 是《国语》在中国文学 **的地位却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 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 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 志》、崔鸿的《十六国 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 的发展。另外,其缜密、 生动、精练、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 好的借鉴意义。 3。《孙子兵法》的“孙子”是谁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一部经典的、影响深 远的*事著作,在北宋 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武经七书》中被排列 首位,书中充满了很 多睿智的战略思想。据说滑铁卢失败后,拿破仑看见 《孙子兵法》,后悔没 有早点阅读,或许能免遭失败。然而《孙子兵法》的 作者是谁,到底是不 是吴国将*孙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 古籍《商君书》、《韩非子》都提到“孙吴之书 ”是指《孙子兵法》 和《吴子兵法》,但没有说明作者就是孙武。直到《 史记》问世,司马 迁才明确提出《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史记》记 载:“孙子武者,齐 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子之十三篇吾尽 观之矣。”通过描 述可知,《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 闾三年孙武见吴王 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 初次见面赠送给 吴王的见面礼。 由于司马迁写作严谨,后世对“《孙子兵法》为 孙武所著”深信不疑。 但是宋代学者陈振孙、叶适提出质疑:《孙子兵法》 真是孙武撰著的吗?历 **是否真有孙武其人?清人姚际恒也赞同这种说法 ,认为《孙子兵法》为 伪书。然而《汉书·艺文志》记载古兵法有《膑孙子 》(孙膑)和《吴孙子》(孙 武),区别清楚,本为两人,实无可疑。明代宋濂的 《诸子辨》、清代的《四 库全书总目》等著作认为:太史公是严肃认真的史家 ,其记事立言,翔实可 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 史学界还存有一种意见,认为《孙子兵法》是由 孙武与他的门徒们共同 撰著的。这与《论语》的创作如出一辙。即孙武讲学 授徒,传授*事学术, 他的门徒耳*笔录,世代相传,*后在春秋战国期间 逐渐地形成了这部丰富 的、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兵法著作。 《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个谜题至今无 人解答。 4。《庄子·逍遥游》倡导“**自由”吗 庄子的《逍遥游》以其大气磅礴、构思奇妙而成 为千古佳作,但长期 以来被打上“**自由”的标签。其实,这都是对文 章内容的曲解。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 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 春,五百岁为秋;上古 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 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文章着重阐述“小智”和“大智”、“小寿”和 “大寿”的区别。这种充 满辩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怎么可能是“**”?庄子认 为,“小”和“大”本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各有各的逍遥。要是己小却不理 解“大”,甚至加以讥 笑的话,那就是“小智”,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的悲 哀。文章向人们倡导的 是“大智”,“无所可用,安所困若哉”是突破世俗 的权、势、功、名、利、禄、 物、我、生、死等的束缚,顺应自然,使精神达到无 记挂、无阻碍的“逍遥 自在”,乃至“无己”即“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所说的“无待”并非人们一直指责的不讲条 件或脱离任何条件的 “**自由”,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变化之 道,以邀游于宇宙的逍 遥自在!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