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谋略大典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曾氏世代业农,几百年间饥饱不均,难以摆脱贫 困的生活。到了曾竞希的祖父曾元吉时,经过夫妻俩 一生的勤俭操劳,家业日渐发达,不仅在湘乡大界盖 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百亩薄田。在 农业社会里,置房购产自然是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 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 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 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40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曾元吉 病故。他的子孙们靠着分得的家产,开始过上了衣食 无忧的生活,仅靠出租土地的租金就能维持生计。嘉 庆二年,为纪念惠及后人的曾元吉,曾氏族长召集族 人,决定将一年的租金收益拿出来,在圳上购置祭田 10亩,每年清明时节,后人前往祭祀。曾元吉在衡阳 留下的40亩田,不久也定为祀田。 曾元吉有六个儿子。次子曾辅臣,号辅庭,娶蒋 氏为妻。比起上一辈人,生活或者说生存的压力减轻 了许多。曾辅臣分得一份家产,但不改勤俭劳作之风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仅55岁的曾辅臣留下独 子曾竞希撒手而去。 并不富裕的生活养成了曾竞希俭朴的作风。他少 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时,父亲给他100文银 作零用,五月归来时,把99文交给父亲,受到父亲的 赞扬。 曾竞希有着农民的忠厚传统,为人颇为厚道。三 四十岁时,家乡来了一位四川游客,俩人情投意合, 很快结拜为兄弟,川客也就寄居在曾家,共同劳动, 共同生活,一住十余年。久寄他乡思归离。一天,川 客对曾竟希说要回四川去,曾竞希苦苦相留。川客说 :“贤弟不要难过,我离家多年,回去看看,还要来 的。”曾竞希难舍难分地说:“自古道‘少莫人广, 老莫入川’,四川路遥山竣,你如今已年届半百,回 到老家。怎么还能再来?”川客却信誓旦旦,说:“ 我一定来与贤弟共享高嵋山之乐。”说罢,兄弟二人 跑上高嵋山观望,选定山麓的大西冲一处地方,打下 木桩,作为两人将来的葬地。川客对曾竞希发誓:“ 不管谁先去世,左边(此地习俗左大右小)葬你竟希君 ,我拣右边。”曾竞希说:“你兄长,该葬左边。” 两人再三推让,珍重而别。但川客一去不返,音讯杳 然。 在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去世32年后,他的独子曾 竟希便带着全家十多口人迁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 小山村白杨坪,在白杨坪买了很多便宜的土地。那时 的曾竞希66岁。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曾竞希的次子。在曾氏 家族血脉相传中,曾玉屏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 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无论是早年求学交友,还是 以后几十年仕宦生涯,在曾国藩身上,似乎都可以印 证“隔代遗传”的“基因密码”。 曾玉屏号星冈,他在年少时受到父辈影响,勤奋 好学,努力上进。但后来随着家境日渐富裕,他开始 变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常和纨绔子弟混在一起, 染上了不少恶习。每日骑马到湘潭街上,和臭味相投 的朋友喝酒划拳,常常是通宵达旦,日升高头还在酣 眠。 转眼一年又一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玉屏也感 觉这种生活毫无意义,开始感到厌倦。一日,正在旅 馆里睡觉的曾玉屏感觉口干,便下床去喝水。喝完水 之后,他准备接着睡,却听见隔壁有人在谈论他。一 人说:“这曾家祖辈都很勤劳,可如今却出了此等轻 浮浅薄之子孙,真是家门不幸啊!”另一人也随之叹 气。听到这些话,此时的曾玉屏再也睡不着了,他辗 转难眠,想想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感到羞愧。那 两个人的话像尖刀一样刺中了曾玉屏的心脏,他不想 给祖上丢脸,不想把祖上辛苦得来的家业毁在自己的 手上。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曾玉屏终于醒悟,他决 定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 一个人的名声比他所具有的各种“本事”都重要得多 。受到刺激后的曾玉屏反躬自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以后,每天东方未 晓时就起床来到农田,一生如此,再没有懒惰过。这 就是曾门家训中的“早”字诀。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自责”后的曾 玉屏简直像变了个人。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全县一半 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这块土地上,除 了靠天吃饭外,还必须用勤劳的双手。曾玉屏像“愚 公”一样,开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尝试。其艰难的 过程真可以感动上苍。曾国藩后来回忆说:35岁那年 ,他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 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和瓦片一样。他开凿 石山,开垦荒地,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 。这样一来,种田人才好耕作。他夜晚亲自放水,听 虫鸣鸟叫以知节气,观察禾苗上露水的情况,以此为 乐。曾玉屏还种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亲自去除草, 傍晚又叫佣工去施肥,走进屋内喂猪,出得屋来又养 鱼,这样那样的事,从来没有停过。 从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对自己的劳动果实十分 自得。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 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嫩肥美;凡是自己 历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特别的心安理得。 勤劳磨炼了曾玉屏,曾玉屏也在勤劳中得到了大 自然的回报。当曾玉屏把鳞甲一样的小山丘改造成阡 陌相连的田地时,乡里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始则 怀疑,继之赞服,后来都竖起了大拇指,而村中乡邻 有什么难为之事,也都找他来排忧解难。 曾玉屏早年失学,成年后深以没有文化为耻。因 此既令子孙拜名士为师,自己也喜欢交结文人,希望 他们经常登门。曾玉屏认为那些饱学之士来家做客, 能使寒舍增辉,是值得高兴的事,对那些品格端方, 老成稳重的人更为敬重,从不敢怠慢。一般的亲戚朋 友也热情接待。至于那些装神弄鬼的巫婆神汉、道士 和尚、看风水、算命看相之辈,则避之唯恐不远,而 对于那些落魄了的穷亲戚,则款待隆重,唯恐不周到 。 乡里人看着曾氏一家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亲疏分 明,自然预知这一家今后的兴旺。每当乡里邻居、朋 友亲戚遇有婚丧嫁娶之事,曾玉屏从不委派晚辈去应 付,而是亲自登堂,郑重其事。久而久之,曾家在白 杨坪远近数十里,也就颇有声望了。若有亲友财力缺 乏,不能办事,曾玉屏就拿出积蓄资助。邻里间若发 生争吵诉讼,也出面居间调停。对于那些特别蛮横不 讲道理的人,则严厉斥责。大多数场合都是曾玉屏摆 桌酒菜,在桌面上化解矛盾。曾玉屏说:所谓正人君 子,若是在民间作普通布衣百姓,则要排解一方之难 ;若是在朝廷当政为官,则要安定社会、平息动乱,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可见,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大道理,曾玉屏都化为实用的锦囊。 曾玉屏治家极严,一家大小,包括大他七岁的妻 子王氏在内,见了他莫不屏神敛气。曾国藩的祖母平 时“虔事夫子,卑诎已甚,时逢愠怒,则竦息减食, 甘受折辱”。低辈分的曾家人更是毕恭毕敬,诚惶诚 恐。对于曾国藩的父亲麟书、叔父骥云兄弟,管教尤 为严厉。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竞希 老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 先在宅堂左右盘旋良久,随即又进入内庭环绕一番。 老人惊悸之余,正琢磨此梦的吉凶,忽听家人报喜, 说孙媳妇生了个男孩。竞希老人忙把儿孙叫来,告诉 刚才所梦,并说:此乃祥兆,他日这个孩子必定光大 我曾氏的门庭,你们要好生看护!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