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增订版)

火烧圆明园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增订版)
作者: 关河五十州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火烧圆明园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增订版)
ISBN: 9787514364590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著名历史纪实作家,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其作品立论客观严谨,史学基础扎实,史料运用力求丰富和全面,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兼以文学笔法,行文简洁明快,注重阅读体验,条分缕析而又富有历史的思辨性,读者面极广。 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日本大败局》《战神粟裕》《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虎部队》《张作霖大传》等;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 与作者互动 新浪微博:@关河五十州围脖 QQ读者群:142742771 “今日头条”入驻号:八千里路云和月 百度贴吧:关河五十州吧

内容简介

十六抬金顶大轿 火烧圆明园后,额尔金并没有忘记索要“抚恤银”。留京王大臣们在户部库房里搜寻半天,发现尚有白银五十万两,计二百五十箱,便只好把它们作为“抚恤银”赔给了英法。 奕已经答应了英法签字换约的要求,剩下来需要他做而且必须去做的,就是代表咸丰和清政府参加签约仪式。在那些天里,咸丰曾给奕发来多条上谕,说“夷情叵测,万不可亲身往见”,并有“勿蹈虎口”之类的话。 或许咸丰确实顾虑到了奕的人身安全,但也不排除他仍有恭亲王可能会被夷人“黄袍加身”的担心。不管皇兄是抱着哪一种想法,事到临头,奕都不能不亲自见一见这些让他们既恨又怕的夷人。他在复奏中说:“奴才于皇上,虽是君臣身份,却仍是骨肉情深。捧读朱谕,已足见皇上爱臣之心。可是现在臣若不亲见该夷,该夷必不肯罢休,为一城生灵所系,臣虽死无憾。” 这边奕冒死赴约,那边“夷人”却也担心着了中国人的道。签约仪式地点被定为礼部,因为听说见面地点可能布有地雷,一名联军少尉特意将礼部彻底检查了一遍,直到确证没有任何问题。 1860年10月24日,奕与留京王大臣们先行来到礼部大堂,在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后,额尔金一行才姗姗来迟,让奕等人感到震惊的是,额尔金居然乘坐的是十六抬金顶大轿! 清代在坐轿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十六抬大轿必须是皇亲国戚才能乘坐,而像奕这样的亲王,大轿也仅为银顶。额尔金只是大不列颠派出的一个使节,按照中国的宫廷礼仪,他绝对不能乘坐这样的大轿。可是众目睽睽之下,额尔金却偏偏坐了,这绝不是他不懂中国礼仪,而纯粹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要对中国皇帝和政府进行羞辱。 六十多年前的1793年,作为英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全权大臣,马戛尔尼前往热河谒见乾隆皇帝。乾隆坚持马戛尔尼必须磕头,马戛尔尼则予以坚决拒绝。接待马戛尔尼的大臣拿他没办法,可是又不好扫乾隆接受来使“朝贡”的雅兴,于是只好搪塞乾隆说,夷人膝盖不会弯曲,所以不能磕头(道咸年间,英国人直至所有洋人只能直着走路的说法正是来源于此处)。 磕头与否看似不过细枝末节,但它和后来的广州入城、入京换约、面呈国书一样,放到中国的政治层面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大清帝国自顺治、康熙朝起,就基本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和观点,其中就包括以封贡制度为基础的世界秩序观。按照这一观念,中原王朝才是唯一核心,周边或远或近的所有国家都不过是低己一等的外夷,他们只有向中原王朝纳贡和俯首称臣的分,若是想要平起平坐,就是超越界限,属于大逆不道。 清帝国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曾经历了很长的强盛期,在立国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前两百多年几乎没遇到过任何一个真正的对手,到乾隆朝时仍是如此,如此“文治武功”无疑又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文化上的优越感。 在马戛尔尼离开中国后,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有表现出丝毫外交上的委婉和客套,一个“天朝上国”的自满与自足跃然纸上:“我们的方式毫无共同之处,你们的公使也无此能力掌握这些礼节(指磕头等),并将其带到你们的蛮夷之地。” 显然,在乾隆眼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洋各国与中国周边的四夷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蛮夷之邦,只配向中国朝拜进贡,而磕头就是朝拜进贡的一种具体表示。 问题在于,按照马戛尔尼的认识,他们大英帝国才是“地球上最骄傲最强大的国家”,凭什么要被你视为蛮夷乃至“朝贡国”,还要下跪? 用现代社会流行的文化冲突论来解释,这是两大文明的冲突,它们中一个是古老文明,一个是新兴文明,但二者都认为自己才是天下文明的精华。 就好像是恒祺去刑部大牢看望巴夏礼时,和巴夏礼探讨的那个似乎纯粹务虚的话题:地球和太阳,究竟哪一个是宇宙的中心?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事实上,在马戛尔尼谒见乾隆之际,中国正面临“康乾盛世”的结束,行将衰落。与此同时,英国却已俨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火车头,加之民族主义的勃兴,向东方扩张殖民地,寻找倾售商品的市场成为必然。 当然如果双方在乾隆朝就刀兵相见,中国的境遇可能会好很多。如同马戛尔尼所认为的,“(乾隆朝)由一个老迈、疯狂、至高无上的好战分子带领着,幸好有一群精明强干、机智灵敏的官员,想方设法地维持下去”。更重要的是,那时英国尚没有完全摸透中国的实际状况,于是便只得将就着在广州做买卖。 到嘉庆直至道咸年间就不一样了,水旱天灾,官吏贪黩,人口增多,生产减少,政治和社会结构上的种种弱点都完全暴露出来,大清帝国真正进入了衰落期,根本经受不起西方的任何一次冲击。马戛尔尼对此也有极其准确的预测,他认为如果不是乾隆朝的官员来管理中国政府,重新换一拨庸才,这艘政府之舟就将漂泊无依,“直到在岸边撞成碎片”。 如果说马戛尔尼和乾隆的见面是中西之间的第一场冲突或第一颗子弹,前后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之久的两次鸦片战争就是其延续。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战争,不仅是要打开中国的门户,借以倾销商品,还试图让中国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平等的贸易国家,而不是什么蛮夷或“朝贡国”。 英法联军攻进北京以及火烧圆明园,在让这场举世瞩目的中西冲突达到顶点的同时,也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开始。额尔金如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甚至不顾主权国家交往中所必须注意的礼节,也就是要把当年马戛尔尼和英王所遭遇到的一切加倍奉还给中国。 很显然,武力强弱是额尔金可以和敢于这么做的前提。额尔金平时在北京城里出行,都有五百名士兵随从,一路浩浩荡荡,耀武扬威,这次前往礼部带去的士兵更是多达两千人,而奕等人的随身护卫及善扑营士兵才二十人,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当年马戛尔尼代表英王给乾隆带去不少礼物,但却被乾隆仅仅看成是“贡品”,而且说它们毫无价值和用处。这都是一些什么礼物呢?联军闯入圆明园后,在园内发现了它们,其中包括两辆英国造的马车、天文仪器、一把英国造的手枪、两门榴弹炮。联军发现这些东西时,它们全都完好无损,从物品的状态也可以看出,乾隆收下后就束之高阁,根本没有用过。他那时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些“毫无价值和用处的贡品”将最终打败他的子孙和帝国。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一位国外学者如此描述中英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 额尔金到达礼部大堂后,奕等人上前迎接。额尔金非常傲慢轻蔑地看了奕一眼,那态度让随同前往的格兰特都感到,“这肯定让可怜的恭亲王浑身发冷”。 额尔金这么做同样也是故意的,因为他知道咸丰皇帝打死也不可能亲自来谈判现场,亲王就是咸丰的代表,他要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让中国皇帝的代表在他们英国的进逼面前“惊恐战栗”。 仪式开始了,中国官员相互议论了几句,不料额尔金立即朝他们大吼道:“保持绝对安静!”众人噤若寒蝉,无人敢与之交涉。 在场的意大利摄影师贝亚图打算拍下这一场景,但是由于灯光太差,没有能够拍摄成功。当时列强都想看中国人的笑话,英国报纸也已留下版面,准备刊登签约现场的照片,以记录所谓欧洲征服者彻底打败中国的历史,贝亚图的拍摄失败无疑让他们失望了。 奕需要签字的文件是中英《北京条约》,这是一份必须签署而不是有待商议的文件。其内容除承认《天津条约》外,还包括:向“伤害英国女王的行为”表示道歉;八百万两赔款;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半岛;英公使是否驻京由英国自行决定;等等。 在马戛尔尼半个世纪前的那次谒见中,英国使团关于开放通商口岸、在北京建立公使馆等请求曾一概遭到乾隆的否决,现在全部都得到了满足。甚至于,像当年乾隆一样,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得到了来自中国的“贡品”。 英军军官从圆明园的废墟中捡到了一只宠物犬,军官给它起名为“北京犬”并献给了女王。女王非常自然地给“北京犬”起了一个新名字“洛蒂”,意为战利品。除此之外,女王还收到了格兰特呈献的金玉手杖、三只镶嵌宝石的大碗,后者均为从圆明园掠夺的赃物。 1860年11月5日,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在此之前,奕被迫与法国、俄国也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近代以来中国的所谓条约体制至此初步成形。 ◎本系列是著名近现代史写作畅销作家关河五十州,中国近现代史写作重磅力作。在近现代史、战争史写作方面,关河五十州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他视角深入人性的视角、深入历史细节的写作受到无数人的推崇。他于今日头条所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本系列分为《鸦片战争》《湘军崛起》《火烧圆明园》三部。 ◎国内外丰富的史料,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本书以火烧圆明园事件为切入点,将晚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对咸丰帝、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洪秀全、李秀成、巴夏礼、华尔……诸多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人性底色的刻画与描摹。也讲到了湘军与太平军的最终的决战。 ◎作者以丰富的史实作支撑,客观冷醒地对许多历史迷误进行了辨正与思考。 如英法联军为何烧的是圆明园?清政府有没有机会避免这一悲剧?清政府的失败能完全归结于军队战力吗?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是如何建立的?两宫太后真实关系与各自禀赋如何?曾国藩与曾国荃,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狂魔?湘军埋下了清帝国败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