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革命 : 货币革命的再革命
作者简介
高连奎,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麻省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项目负责人、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为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发起人,北京海归协会副会长,经济学家金融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中青年改革与创新论坛副秘书长,多所大学特聘教授,是中国最早进行原创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在2006年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经济学理论——平衡经济学,之后又提出了“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新财税经济学、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新三驾马车经济增长理论、最优央行货币利率理论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已经出版经济学著作二十余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多次受邀到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演讲,其英文著作《21世纪经济学通论》被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学术问题 第一节 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 如果说经济学是整个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话,那么货币学则是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货币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当前,人类对货币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弗里德曼对货币学的解释上,但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学却存在很多错误。弗里德曼在性格上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在面对面的辩论中他从未输给任何人,但他在学术上却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他从没有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甚至在晚年还承认了自己的学术错误,而且他在自己的论文中也清醒地意识到,有些领域尚未探索,而这些他尚未探索的领域,一旦被人探索出来,他的研究结论也将被推翻。 本书名为“货币革命的再革命”,旨在批判弗里德曼在“货币革命”中的研究成果,其实,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从来不是什么先进理论,而是一种古老的保守主义理论——货币数量论的再包装。人类一直试图推翻这种理论,曾经的信用创造学派、熊彼特、内生货币学派等都为之奋斗过,但都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他们都是试图建立一种与货币数量论对立的理论,而不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框架,将货币数量论统一在这个新的框架之下,而这正是本书的突破。 弗里德曼的第一学术遗憾:没能建立起“动态货币数量论” 谦虚的弗里德曼从没有将其理论称为“终极真理”,在他的论文中也提出过他的两大遗憾,第一个遗憾出现在他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弗里德曼在论文中写道:“在我看来,目前经济理论最薄弱的,也是最令人不满意的部分在于货币的动态分析。货币的动态分析关注的是经济整体对情况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对总体活动的短期波动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甚至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被适当地称之为现有的动态货币理论。”尽管弗里德曼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但是他却没有致力于完成动态货币数量论的构建,而是走向了对静态货币数量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正如他在论文中写的“在静态货币理论中,也还有可以扩展范围和改进现有理论精确性的巨大空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弗里德曼就是按他给自己规划的学术路线进行研究的,他后来的学术精力就用在了“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完善上。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的论文就是对“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完善。他的研究不仅重新复活了静态货币数量论,也让弗里德曼成为静态货币数量论的忠实代表,这也是我们批判他的原因:经济本身是动态的,静态货币数量论肯定不能解释大部分经济现象。 弗里德曼的这个“学术遗憾”没有出现在他的货币学论文中,而是出现在他的经济学方法论论文中,因此也少有人知道他这个学术遗憾。因为这个学术遗憾提出的时间比较早,笔者称之为“弗里德曼的第一学术遗憾”。笔者在这里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明确提出,主要是想说明,本人的学术研究不仅旨在反对弗里德曼,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在完成弗里德曼没有完成的学术任务。 弗里德曼第二学术遗憾:没能研究清“货币变动传导机制” 弗里德曼关于人类缺乏“货币变动传导机制”的遗憾出现在他1963年发表的《货币与经济周期》论文中。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写道:“无论货币变动与经济变动的关系多么一致,并且无论货币变动的自发性证据多么确凿,除非我们可以详细说明把一者和另一者联系起来的机制,我们将不应该被说服相信货币是经济变动的根源,我们的知识仍然相当贫乏,而不容许我们精确地描述这种机制。”尽管如此,弗里德曼还是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他将他的探索称为《货币变动传导机制的初步纲要》。他在论文中谈到,进行这样的探索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实证研究提出一些可信的合理化的说明。在这里,他并没有将他的研究称为“研究成果”,而是谦虚地称为“合理化说明”;二是用周期波动的货币解释经济的周期波动;三是可以激励其他学者致力于此项理论并将其细化完善。 因为弗里德曼的这个学术遗憾提出的时间比较晚,比上一个遗憾晚了近十年的时间,因此笔者称之为“弗里德曼的第二学术遗憾”。之所以指出这个学术遗憾,是因为笔者在本书中也建立了货币变动的传导机制研究,并且取得了研究成果。 弗里德曼两大学术遗憾长期没有解决的原因 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零散地分布在他的学术论文中。这两大学术遗憾既是弗里德曼本人的遗憾,也是弗里德曼指出的人类经济学研究的遗憾。这两大遗憾长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与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经济学者对阅读经济学大师的原著缺乏兴趣,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弗里德曼有这两大学术遗憾。不仅弗里德曼的原著没人阅读,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原著也少有人阅读,比如,凯恩斯的《通往繁荣之路》(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英文版间隔长达八十年,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才被出版;弗里德曼的学术代表作《最优货币量》也是处于长期断货状态。人们更加愿意将精力投入到研究一两个月就可以出成果的计量经济学领域,而对研究数年都可能一无所获的基础理论研究则很少有人愿意下功夫,因此,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虽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至今没有人将其解决,甚至至今无人知晓。 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货币学研究的难度。货币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难度最高的部分,大部分自称经济学家的人极少有人敢于说自己是货币学家,因为货币学的研究难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货币学研究也很难产生研究成果,因此极少有人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定位在货币学上,笔者也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不间断思考,才不断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货币思想体系。 笔者在货币学上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起了动态货币数量论,从而从宏观上统一了外生货币理论和内生货币理论,同时在微观上也建立了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可以说,弗里德曼的两大学术遗憾在本书中都已经得到解决。然而,笔者这些新理论的建立,代表着弗里德曼的学术理论将被重塑,弗里德曼曾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货币主义革命,当时他的理论创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如今他的理论也将面临着“被革命”的危险。 当然,笔者进行货币学理论创新的初衷不是为了完成弗里德曼的学术遗憾,相反,笔者是在现实经济研究中发现了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明显缺陷,然后再进行的理论创新。如果将笔者的学术创新与弗里德曼的“两大遗憾”相对照,就更能凸显笔者理论创新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超越 “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理论”的首次提出 知名经济学家多年经济学研究的心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