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精)

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精)
作者: (英)戴维·雷诺兹|译者:徐萍//高连兴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精)
ISBN: 9787505746275

作者简介

\\\"(英)戴维·雷诺兹 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俄克拉荷马州大学以及东京日本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客座学者。曾于2004年获得“沃夫森历史奖”,并于2005年当选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自2013年起负责剑桥大学历史学科。 雷诺兹教授著有大量作品,《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代表作之一。2014年秋季,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以其代表作为脚本,制作了三集同名纪录片,并邀请雷诺兹教授在片中担任解说,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民族 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他的夫人居 住在穆拉特王子酒店。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19世纪的宫殿 式建筑,坐落在蒙索街,酒店里到处陈列着拿破仑时期的 纪念品。伊蒂丝·威尔逊对此有着特别清晰的印象,包括 大门前面红色、白色和蓝色的岗亭,清扫得一尘不染的楼 梯,以及穿制服的仆人。她在回忆录中哀叹道:“如果这 种仅仅是为了引人注目的花费,能够提供给那些需要生活 必需品的人们使用,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她也没有忘 记,有一次,她来到沙龙寻找她的丈夫,发现自己的丈夫 正和顾问们趴在地板上。他们在仔细地观察一张硕大的欧 洲地图,正努力地划分出欧洲的新边界。她忍不住大笑着 说:“你们像一群正在玩游戏的男孩。”总统则转向她, 表情非常严肃地说道:“唉,这可能是我们玩过的最严肃 的游戏,据我估计,这个游戏所导致的后果,将直接关乎 世界未来的和平。” 威尔逊和其他的政治家在1919年的巴黎所做出的决定 ,使他们经常遭受谴责。一般认为,正是他们的决定造成 了战后欧洲的混乱局面,而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他们能 够掌控的。欧洲的政治地图从来没有被如此戏剧化地改画 过。1917—1918年的危机彻底摧毁了统治中欧、东欧和东 南欧数世纪的大帝国,包括罗曼诺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和奥斯曼王朝。1914年8月,欧洲只有3个 共和国(瑞士、法国和葡萄牙),但是到了1918年年末, 欧洲则出现了13个共和国。其中一个是德国,因为德意志 帝国巳经因战败和革命被推翻了。其余新出现的9个共和国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包括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和南斯拉夫。 事实上,当时政治安排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如何处理 好独立与相互依存之间的关系。正如威尔逊在1918年2月11 日所指出的那样,是要在和平与秩序的框架之内实现“民 族国家的愿望”。但是在一战末期要达成那样一个目标, 需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炼金术士”。本章主要阐 述新成立的多民族国家的急躁特性,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建立在被摧毁的帝国的基础上,而且往往是通过非常残酷 的准军事的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的脆弱性将在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持续地影响欧洲大陆的政治局势。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也是帝国,只不过规模较 小,这是英格兰王国数世纪持续扩张的结果。但是它也没 有逃脱帝国崩溃和民族重建这种龙卷风带来的命运。爱尔 兰的经历与欧洲大陆的许多事件都有共同之处。经历过残 酷的暴力践踏之后,爱尔兰被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一 部分通过残暴的方式建立了独立国家,另一部分仍然留在 联合王国之内。但是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这场冲 突创建了英国身份认同的全新感觉,这将在20世纪的大部 分时间里持续地发挥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呢?法国的知识分子欧内斯特 ·勒内早在1882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关于民族的定 义迄今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有多种表现形 式,包括通过性别、阶层和宗教来进行身份认同。在过去 ,身份认同具有地域化的特征,而且比较简单明确,通过 朋友的圈子、教堂和各种俱乐部就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身份 。某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民族的一部分,或者说具有清 晰的民族意识,这往往是由于外部的因素。按照历史学家 的说法,需要一个敌对的“他者”进行对比,然后才能具 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但是民族主义同样需要在政 治结构或者国家中加以表达和体现,这样它才能够对民众 产生合法的情绪上的影响,而这一点对于塑造民族认同感 是非常必要的。1800年,欧洲大约有500个政治实体,它们 的规模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到了1900年,则 只有20个国家了。在整个19世纪,国家主要是被民族间的 战争塑造出来的,各国以民族的名义作战,并且通过征兵 动员民众参战。这种模式的原型来自于法国革命和拿破仑 帝国。法国的战争在其他地区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特 别是在那些后来成为意大利和德国领土的地区。托马斯· 尼培代关于德国历史的说法就是:“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 于拿破仑战争时期。” 正是源于对19世纪这些斗争的分析,学者们逐渐把公 民国家和民族国家划分了一个明确的界限。前者主要是在 一定的地域之内,通过共同的法律、机构和公民权利连接 在一起的一个共同体。而民族国家的定义则是拥有共同血 统的共同体,根植于语言、种族划分和文化的基础。一般 认为,法国充分体现了公民民族主义的特征,这个国家是 由革命的意识形态(自由、平等、博爱)凝聚在一起的。 德国则是种族民族主义的经典案例,完全沉浸于民族这个 空想的概念里面不能自拔。当然,这种关于公民国家和民 族国家的划分标准,或者说把国家贴上这样的标签,已经 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到底这种划分标准还适用吗? P3-6 \\\"*理解一战,一本书足矣 本书获2014年英西塞尔-提尔曼历史学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安妮·启森强烈推荐:“理解一战,一本书足矣!” *沃尔森历史奖得主戴维·雷诺兹教授巅峰之作 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史学界瑰宝戴维·雷诺兹倾力之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平实风趣的笔触,充分且深刻地诠释一战是如何让一代人惊魂未散,又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战后的和平年代。 *BBC一战百年纪录片原著 BBC一战百年纪录片《The Long Shadow》脚本原著, 作者亲任解说一战给人类留下的不止是战壕和死亡,还有对英国甚至世界格局发挥影响的艺术和文化。 *全球20家重量级报刊杂志特别推荐读物 《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独立报》《新闻周刊》《文学评论》等多家著名刊物重磅推荐,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超越了传统历史叙述,是一本影响力深重的历史权威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