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聊斋志异选
ISBN: 9787570232017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小说家。少年时被目为神童,然一生科场失意,常年沉沦于下僚,郁郁不得志,因此执着于狐鬼花妖的传说,苦心收集,精心撰写,著成《聊斋志异》,未刊刻时即以传抄的方式广为流传,历来被誉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
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序) 一123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 ,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父亲蒲槃 本是一个读书人,在科举上很不得志,于是弃儒经商, 二十余年间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但到蒲松龄长大的 时候,家境已经衰落了。婚后分家,“居惟农场老屋三 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假伯兄一白 板扉,大如掌,聊分内外”(《元配刘孺人行实》)。 可见蒲松龄年轻时生活是相当困苦的。 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 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 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 岁时,他迫于家贫,应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 幕僚,但不久就辞幕回家了。此后一面在乡绅人家设账 教学,一面应考,直到七十一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 世。他在《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一词中说:“天孙老 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 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 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正是他大半生 穷愁潦倒生活的写照。 蒲松龄的思想很复杂。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中下层知 识分子,长期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这使他有较多机 会接触农民,体察他们的疾苦。特别是对于贪官污吏、 土豪劣绅的压迫,以及水旱灾害的侵扰,他有切身的体 会。他的文章如《纪灾前编》《纪灾后编》,诗词如《 空城雀》《贺新凉·淫雨》等,都反映了农民的疾苦。 《农桑经》记载了农业生产的一些技术经验,表明他对 农业的关心。蒲松龄本人的坎坷遭遇又使他对当时的政 治弊端和科举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他在《与韩刺 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 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 而去!”正是出于对社会黑暗的这种“愤气”,他写成 了自称为“孤愤之书”的《聊斋志异》(见《聊斋自志 》)。另外,由于父亲多年经商,蒲松龄对市民阶层可 能比较熟悉。《聊斋志异》中有些故事是以市井生活为 背景的,有些正面主人公就是市民。市民阶层要求冲破 封建束缚、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对蒲松龄的世界观有 着积极的影响。然而,蒲松龄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 子,不可能摆脱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和程朱理学的影响 。他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从个人的遭遇出发的。他迷 信佛教,自以为是“病瘠瞿昙”再世,有很牢固的宿命 论思想和因果报应观念。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消极的 影响。 蒲松龄一生著作很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 文四百余篇,诗九百余首,词一百余阕,杂著数种,戏 三出,通俗俚曲十几种。《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 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增补修改。《聊斋志 异》的素材多数来自口头的传说,它们流传于劳动人民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代表作 名家选注 学生课外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