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笔记:疫中读书记

考古笔记:疫中读书记
作者: 李零|责编:李方晴//欧阳帆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239.00
折扣价: 155.40
折扣购买: 考古笔记:疫中读书记
ISBN: 97878076839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考古研究大历史》选摘 公众眼里的博物馆(注释从略) 早先,考古是个有点神秘的活儿。荒村野店突然来 拨人,说挖就挖,说刨就刨,老百姓整不明白,这跟挖 坟掘墓有啥区别。你把人家的祖坟刨了,人家不答应。 挖出好东西,要想拿走,没门儿。弄不好,连命都得搭 上。李济、袁复礼挖西阴村,几十匹大牲口,驮着几十 口木箱,装的都是陶片,到榆次被扣,人家还以为是什 么金银财宝。 解放后,考古现场,人山人海。1972年,马王堆汉 墓发掘引起轰动,主要是马王堆女尸。公众只是看热闹 。 现在,“公众考古”很时髦,这是受外国启发。 欧洲考古,最初是挖宝。挖宝是为博物馆供货。如 果没有宝物入藏,引起公众兴趣,就没人出钱;没人出 钱,也就没法继续挖,继续买,继续卖。 今天,化缘的问题仍很重要。我们的最大金主是国 家。博物馆几乎都是国家办的,教育功能比欧美更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对提振全民族的自信、普及 历史知识,曾经起过巨大作用。 西方考古,一向重视公众考古。如格林?丹尼尔 (Glyn Daniel) 为BBC主持《琳琅满目》(Animal, Vegetable, Mineral),考古大家惠勒(Mortimer Wheeler)常出席他的节目。保罗?G.巴恩(Paul G. Bahn)也是电视考古节目的主持人和考古通俗作品的撰 写人。他在一本小书的前言中说,“正如已故的格林? 丹尼尔常常强调的——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那它就一钱不值”。西方考古学家,很多人都写通俗 著作,而且越是大家越写,不是大家还写不了。比如柴 尔德,就是这样的大家。 现在,博物馆、电视、网络是公众走近考古的主要 途径。三星堆的“方舱考古”紧跟武汉“方舱医院”, 是2021年的新闻热点。 1996年,《读书》杂志组织过一个讨论,讨论“考 古圈”内和“考古圈”外的关系。我借用钱锺书的“围 城”概念讨论这个话题,有位前辈学者说我制造了一个 “伪命题”,“考古圈”内的人没想出去,“考古圈” 外的人也别想进来。如果真是这样,我看“公众考古” 也就没必要讨论。 读考古学史,我们都知道,调查、发掘,做记录, 出报告,最后一环是保护。博物馆是保护文物的地方, 也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考古队的库房和标本室也是保护 文物的地方,但只对专家开放,不对公众开放,向公众 开放的是博物馆。 博物馆不能代替考古队的库房和标本室,考古队的 库房和标本室也不能代替博物馆。 博物馆是个中间地带,既是考古工作者展现其成果 的地方,也是公众了解考古发现最好的窗口。中国各级 领导都喜欢办博物馆,经常改建改陈。 看博物馆是我的一大爱好。中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 “笔记”是李零创制的写作方式,即借由细读一部书,用笔记体散论学术和思想问题,展开个人思考。表述干脆直接、灵动轻盈,阅读体验佳。 这部《考古笔记》由三卷极具分量的读书笔记构成,是李零2020—2022年疫情期间大量阅读考古学类书籍后的输出,也是继2019年出版的《波斯笔记》后又一部“笔记体”新作。 作者既在社科院考古所工作过七年,对考古学有真切的体验,又在北大中文系以“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持续不断地关注考古学的动态,可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部围绕考古学的读书笔记,则汇集了作者新近的所思所想,其中涉及的书均逐章记述,并写下案语评点,其细致、精妙程度令人叹服,从中也可一窥李零的读书与治学之道。 全书三卷即上、中、下三篇。上篇《考古研究大历史》核心是历史与考古的关系问题,不仅对中外考古学史分而论之,且对“考古”“考古学”“考古学家”这几个加字迭进的词做了专章解说。 中篇《我身边的考古学史》谈中国考古家夏鼐、苏秉琦、张光直,以及俞伟超、张忠培两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记述了这几位考古学大家的学术渊源、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变迁与其间的思想分野,以及作者对考古学前辈的追念与对考古学的思考,同时对业内人际关系、往事纠葛亦有温和委婉的叙述。 下篇《魂断蓝山》集中于颇具争议与悬念的澳裔英籍考古学家柴尔德一人,以五部各有短长的柴尔德传记互相对照,试图完整解读柴尔德的方方面面。柴尔德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在一战、二战、冷战中的独特经历与历史宿命,令作者与之宛如隔代知己,心有戚戚焉。 这部《考古笔记》可以视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学史的开先河之作,也包含了作者对20世纪的反思,通过讨论考古学学科和考古学史、讨论柴尔德个人的学术和生平,富有深意地触及了20世纪历史的核心问题。 文风一以贯之地平实晓畅、易读,流露着作者浓浓的考古学情结。读后能够对中国百年考古学进路,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考古学状况,形成大致明晰的了解。对于考古学门外的读者,读此书亦可被作者的情绪感染,调动起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