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作者: 孟馥/姚玉红/刘亮/等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62.30
折扣购买: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ISBN: 9787115568632

作者简介

孟馥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注册心理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家庭治疗学组主任委员,认证督导师,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 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培训中心临床督导。 姚玉红 同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理事长 刘亮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兼副秘书长。

内容简介

家庭生命周期的框架提 供了人事关系中的自我视角 ,包括个体与人际两个方面 。社会性的大脑培养了我们 的灵活性,使我们可以和周 围的人和谐共处。夫妻为人 父母,双方孕育子嗣,形成 三口之家,这使小家庭第一 次确立了永久性关系,是家 庭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在 这个阶段,小两口辈分升级 ,变成下一代的照料者。对 养育0~3岁孩子的现代双职 工家庭来说,这个阶段的核 心困难是面对儿童养育的责 任及由此而来的琐碎事宜。 并且,这个阶段也会伴随婚 姻满意度的普遍降低,因此 需要夫妻团结,共同调整, 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 来看,养育0~3岁宝宝的家 庭属于“养育新人的阶段”中 养育婴幼儿期儿童的子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于整个家 庭而言,情绪发展转变的关 键原则是接纳新成员进入家 庭系统。这一发展过程给家 庭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1)本来作为二人 世界的父母需要调整婚姻系 统,给孩子留出空间;(2 )家庭增加了养育孩子的任 务,财务和家务负担增加; (3)需要重组家庭关系, 包括接纳父母亲和祖父母的 角色。 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家 庭需要做出一些调整。首先 ,家庭需要在基本的二人世 界这个家庭结构的基础之上 给孩子留出空间。夫妻需要 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父母的 角色,承担起养育新人的任 务。大量研究表明,生命的 头三年是个体社会性和情绪 性反应发展的敏感期,也是 培养安全感的关键期。因此 ,新手父母需要了解0~3岁 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 如何培养对个体一生非常重 要的安全感。其次,作为照 顾者,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 、情绪稳定及夫妻间的相互 支持,均是建立良好亲子互 动的基本保障。因此,父母 对于彼此养育角色的相互支 持、夫妻角色的良好互动、 父母自身的心身健康都是这 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最后, 父母接纳自己的养育角色。 在面对0~3岁孩子的一些发 展性问题和常见议题的时候 ,需要学习一些应对的方法 和策略。 因此,在这个阶段,家 庭的主要任务是夫妻调整自 己的角色,尽量适应为人父 母这一新角色,学习如何养 育孩子;夫妻需要在伴侣和 父母这两个角色之间进行恰 当的转换,其中培养孩子的 安全感是父母的重要任务之 一。因此,本章将从促进0 ~3岁儿童发展的视角重点 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从如何承担养育角色的父 母视角,分享父母在养育0 ~3岁孩子时最容易发生冲 突的场景和话题,并且提供 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帮到众 多家有0~3岁婴幼儿的父母 。 沈世琴 王继堑 高质量陪伴是培养婴幼 儿安全感的关键 2岁的妞妞去上早教班, 当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热情 地邀请妞妞加入游戏时,妞 妞却紧紧地拽着姥姥不松手 。姥姥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妞 妞加入游戏,妞妞却越来越 紧张,最后甚至哭了起来。 热心的工作人员也尝试用各 种方法安抚妞妞、吸引妞妞 ,但都没能缓解妞妞的哭闹 。半小时过去了,妞妞还在 抽泣,无奈之下,姥姥只好 带着妞妞回家了。妞妞这是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吗? 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孩子在与重 要照顾者的关系中体验到自 己值得被爱,照顾者值得信 赖。并且在关系中有安心、 安全的感觉。在这种安全的 关系中,孩子能够真实地表 达生气、害怕、悲伤等负性 情绪,也能真实地表达对安 慰、关爱的渴望。缺乏安全 感是指孩子在与重要照顾者 的关系中体验到自己不值得 被爱。照顾者不可信赖,在 关系中有不安的感觉。缺乏 安全感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时 候表现为黏人、纠缠,无法 离开照顾者出去探索;有时 候表现为动辄哭闹,长时间 难以被安抚,案例中妞妞哭 闹不止的行为就属于缺乏安 全感的这类表现;有时候表 现为动辄就发脾气,摔玩具 ,大吼大闹,甚至歇斯底里 ,长时间无法恢复平静;有 时候表现为在疲倦、害怕、 悲伤时不敢寻求照顾者的保 护和安抚,也不敢表达生气 、愤怒等情绪,这样的孩子 常常被照顾者误解为“独立” “坚强”或“懂事”“乖巧”。 P2-4 1.一线心理学家,将各自领域的精深研究和大量的实践经验结合,转化成浅显易懂的生活语言; 2.以个体发展和家庭生命周期双视角看待养育,把个体与系统结合起来; 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本书在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抚平养育焦虑; 4.区分养育理念与养育方式,厘清其中存在冲突与误区。 5.养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时遇到的普遍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理解,并且给出具体可行的指导。 6.从依恋出发,回到依恋,对于建构安全的亲子依恋,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亲子沟通中出现的裂痕如何弥补,也给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