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激荡:正太铁路革命斗争史话

铁流激荡:正太铁路革命斗争史话
作者: 刘志宏|
出版社: 花山文艺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59.80
折扣购买: 铁流激荡:正太铁路革命斗争史话
ISBN: 978755117092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840年,英吉利的坚船 利炮敲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 的大门,自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接连割地赔款,国力日 渐衰败,古老的中国逐步沦 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 渊。为了摆脱这种落后局面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 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 夷之长以制夷”,引进西方 的技术,以期逐步实现富国 强民,亦称“自强运动”。洋 务派人士认为,只有通过发 展铁路交通、工业实体、军 事、教育等,才能增强国家 经济实力,摆脱国家贫穷落 后的困境,而其中修建铁路 正是当时中国发展的重要方 向。 1880年,作为洋务运动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 授意其部属刘铭传奏请清廷 筹造铁路,阐述其意旨:“ 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 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 又与各国共之。画疆而守, 则防不胜防;驰逐往来,则 鞭长莫及。惟铁路一开,则 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 驱,相机策应……无征调仓 皇之虑,转输艰难之虞”而 且“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 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 牵制矣”。洋务派就是这样 不辨本末,把铁路这样一项 具体的技术措施,说成是“ 事关军国安危”的“大计”!① 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清廷在 1889年作出决断:建筑铁 路“毋庸筑室道谋”。 此时,世界上一些资本 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也逐渐由商品输出变为 资本输出,外国列强利用清 政府想要快速发展,可是心 有余而又力不足的窘境,在 既无资金,又无技术,工业 基础十分落后的契机下,在 铁路建设方面,向清政府施 压,通过强行擅筑、假借“ 合办”、贷款控制等手段掠 夺中国铁路路权权益和正太 铁路的修建也正是通过贷款 的方式实现了控制路权①。 正太铁路东起直隶省正 定府柳林堡,经井陉县和山 西省的阳泉、寿阳、榆次到 达山西省的太原府,亦称为 柳太铁路。铁路沿线蕴藏煤 、铁等矿产,物产资源极为 丰富。1896年(光绪二十 二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 七年前的建议,决定修建卢 (卢沟桥)汉(汉口)铁路 ,并且以卢汉(京汉)铁路 为干线,邻省可修建支线与 之衔接。山西巡抚胡聘之推 崇张之洞“利用晋铁”的主张 ,于1896年6月初(光绪二 十二年五月)奏请,山西商 务局承办矿务时对柳林堡至 太原铁路亦同请办;7月8日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 日,阴历同月),光绪皇帝 批阅:“大致尚属周妥”可“ 妥筹办理”。 俄国攫取中东铁路承办 权后,处心积虑地谋求取得 正太铁路的建筑权益,为向 西展筑铁路直达兰州、伊犁 ,以与俄路相接做准备②。 胡聘之是一名亲俄派,早已 与华俄道胜银行董事璞科第 相交甚欢。光绪帝兴建柳( 正)太铁路的谕旨一颁布, 胡聘之就与俄国华俄道胜银 行开始合作,俄国派桥梁沟 洫工程师伊伏奈到现场勘查 线路。伊伏奈经过几个月的 勘查,认为可以修建,复由 胡聘之据以上奏。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