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部队(白金珍藏插图版)

虎部队(白金珍藏插图版)
作者: 关河五十州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53.00
折扣价: 34.00
折扣购买: 虎部队(白金珍藏插图版)
ISBN: 9787514391305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畅销历史纪实作家,史学基础扎实,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写作条分缕析而又富有历史的思辨性。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战神粟裕》等;在今日头条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里(淞沪会战) 张灵甫其实在家里非常安静,平时沉默寡言,多数时候都只是一个人埋头看书写字,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气定神闲,与世无争的人,一上战场,却像一头豹子一样极具攻击性。在他的激励和以身示范下,官兵士气大振,最终全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伤亡六百人的代价,连守望亭三天,没有让日军前进一步。 第二章 什么样的人才是勇士 (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 在三〇五团,谁要想在训练中偷懒耍滑,就一定逃不过张团长的军棍。严抓训练质量的同时,军纪被着力强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吸取了溃退时军纪废弛,导致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的教训。张灵甫因此将“作战怕死、学术落伍、逃病兵多、纪律废弛”归纳为“军人四耻”。 第三章 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 (南昌战役) 越是战斗力强的部队,越是人才济济。上司如果不厉害一点,下面有的是跟你捣乱的人,你就等着被架空吧。当然要想真正在军队里立住脚,关键还是要有底气。王耀武虽然也战功赫赫,但他只是黄埔三期生,而七十四军内部别说黄埔三四期的比比皆是,就是黄埔一二期的也不乏其人。在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国民党中央军体系里,黄埔资历可不是一般的重要。 第四章 最强者才有机会生存 (上高会战) 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谋略层穷极思变,开始绞尽脑汁地构思一些新颖的战略方案。一些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如果换一种打法,不固守一线,而是逐次抵抗,后退至一定距离,待援军到达后再与敌决战,会不会不一样?在这股大潮作用下,单纯防御的固定模式逐渐被打破,“后退决战”的战略思想一点点浮出水面。 第五章 死神的乐园 (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 七十四军在上高会战中的卓越表现,让“抗日铁军”在日军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日本第十一军视之为“中央系最精锐的部队,长久以来的宿敌”。在总结上高会战教训时,第十一军曾专门告诫各部:“今后对王耀武将军的第七十四军作战,要特别注意。” 第六章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 (常德会战) 没有火炮,接下来的巷战还能坚持多久,余程万心知肚明。11月29日,他向第六战区发去最后一份电报:“弹尽,援绝,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 第七章 把死字顶在头上 (豫湘桂会战、衡阳保卫战) 人事的复杂程度,向来不低于指挥打仗。王耀武一升上去,七十四军军长的位置便空了出来。副军长李天霞在抗战前就担任补充旅团长,无论资历还是战功,继任军长都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可是当王耀武逐个征求师长们的意见时,五十八师师长张灵甫却在关键时候投了李天霞的反对票。 第八章 与命运相搏到底 (湘西会战) 七连一名士兵的鞋子在行军中被磨穿了底,他只好悄悄地走到老百姓家门口,恳求送他一双鞋子。对方让他进屋去挑选一双合脚的,但七十四军军纪严格,官兵一律不准擅自进入民居。于是主人便将自己穿的一双半新布鞋脱下来送给了他。士兵很感激,他说他马上就要上火线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第九章 中国军队是好样的 (湘西大捷) 防御有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之分,先发制人属于积极防御。作为擅长防御的“虎贲师”,这一战术经常被五十七师所采用,李中亮对部下的主动提议表示赞同,他语气坚定地说:“对,出击,打他个下马威,显示我们的厉害!” \\\\\\\" \\\\\\\"质比量更重要 岷山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曾亲自来电,要把七十四军调到长沙进行休整。薛岳复电:“调不下来。” 蒋介石再次来电:“七十四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下整补。” 薛岳也再次复电:“赣北各军作战时间都比七十四军长,伤亡都比七十四军大,各军都未调下整补,对七十四军也请缓予调下整补。” 七十四军最终被留在了德安。薛岳对蒋介石所说的不能调七十四军的理由,自然都是明面上的理由,他不愿意说出的部分,则是一旦七十四军缺席赣北战场,则如同断其一臂。 不知道是过去军阀时代的遗留,还是受到了特有的国情人情的影响,中国军队尤其是国民党体系的部队,都最讲究派系山头,将领们也更乐于掌握指挥惯了的部队。谁接到命令,要担负某一方面的指挥之责时,首先想的就是把原来领导过的部队调过来。 薛岳属于粤系军人,他指挥粤军自然会觉得得心应手,与之相应,第一兵团里面的粤军数量也比较多。不过这些都不能打消薛岳对作为中央军的七十四军的看重,正是岷山战役,使七十四军在战场上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从军事角度来说,投入战役的部队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多多益善,关键还是要看战场条件,有时需要偏重量,有时需要偏重质。比如在兰封战场那样的平原之上,比较适宜于大兵团作战,而赣北打的主要是山地战,战斗多发生在道路及其两侧小山丘陵,大兵力无法同时展开。 这种情况下,质比量更重要,一支主力部队水平高不高,有没有足够的攻击力,往往直接决定着战役的胜负成败。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当时换赣北各军中的任何一个军上去,哪怕是粤军,都未必能把岷山从日本人的嘴里面硬生生地给夺过来。正是明了其间的利害得失,所以薛岳坚决不肯将七十四军放手,哪怕是老蒋的面子都不卖。 为帅之人,必要的执拗很重要,要不然现在拿什么来灭人家? 洞察日军意图后,薛岳果断决定化被动为主动,将七十四军从德安调至前沿作战。此时日军一〇六师团已窜至万家岭,企图在攻破粤军防线后乘势南下。9月30日下午,五十八师三四八团冒雨到达万家岭,并立即向日军发起攻击。 尽管受交通状况和雨后运动的限制,七十四军只能先发一个团,但同样是发一个团,在山地战中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是一支战力薄弱的团,不仅不能指望它击溃敌军,相反,还可能被敌军所击溃,这时后续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前后人马相互践踏,结果就是把路给堵死,后续部队无法上前参战。 若是七十四军派出的团,虽然不一定能保证将日军击溃,但起码可以将对方牵制住。即便退一步,真的抵敌不住了,以七十四军的军事素质和严格的战场纪律,这个团也不会溃散,他们知道让开正面,使后续部队开上来增援,从而大大增加了反败为胜的概率。 三四八团的表现,是对这一结论的一次完美验证。激战至晚,该团将已经突入粤军阵地的五百多名日军予以歼灭,在万家岭立住了脚。 开局总是最生猛的时候,刚冲上来的日本兵全都如狼似虎,一个能拼你好几个。激战中,三四八团的两名营长均挂了彩。 至此,薛岳对整个战局的变化走势已经了然于胸。在总体的防御战中,对冒进之敌展开反击,利用优势兵力打一个漂亮的围歼战,几乎是每一个中方统兵者的梦想,但由于日军机动能力较强,行动飘忽,守军又抽调困难,所以即使遇到这种良机,往往也只能当面错过。 兰封会战错过了,万家岭这里绝不能再次错过。薛岳毫不犹豫地发布调令,命令德星(德安至星子)、南浔、瑞武三线主力全部会聚万家岭,对日军一〇六师团展开围歼。 薛岳的这一决策至为关键。评论者认为,若不是他看透敌情,迅速捕捉战机,很可能会为敌所算,一旦日军一〇六师团突入南浔线背后,“那就根本无仗可打,哪里还有什么万家岭的大捷”。 舞台已经搭好了,各位,抄家伙吧。 戴着钢盔的木牌 万家岭战役结束后一年,一位叫唐永良的师长奉命率部到庐山敌后打游击。因为万家岭交通不便,当时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以及这场战役,加之已处于敌后,一般人就算有兴趣,也不容易前来一探究竟。唐永良没有参加过万家岭战役,他当然也有兴趣,于是便决定带上照相机,对战场做一次实地寻访。 “老乡,这里距离万家岭还有多远?” “什么,你说万家岭?不晓得!” 唐永良感到十分困惑,明明地图上标注着“万家岭”三个字,还爆发过那么惊天动地的一场战争,为什么当地百姓都说不知道呢? 没人引导,不过唐永良自有办法。沿途不断出现死人死马,那就顺着白骨多的地方走吧,一定可以找到。 穿过一片竹林,接着又穿过一座松林,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丘地带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座山丘约三百米高,远远望去,山顶上木牌林立,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列。 山下有一座茅庐,唐永良一行信步走上前去。茅庐的院子里坐着一位七十岁老者,自称是湖北广水人。他告诉唐永良,此地就是万家岭。 “去年秋天,有成千上万的日本鬼子被打死在这里,鬼子还在我这茅庐里吃过饭呢。” 唐永良问他,哪里死的鬼子最多,得到的回答是:“东南方向死的最多。” 在东方的文化传统中,死人是不吉利的,何况死这么多人。显然,沿途百姓都在刻意地避讳“万家岭”,那么面前这位老者何以不但不惧,还住在此处呢? 经过交谈,才知道老者年轻时候也是一员好汉,曾经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原来是一位老抗日军人!唐永良注意到,老者一边跟他们谈话,一边还在用剪刀制作一顶毡帽,而用来做毡帽的材料,居然是日本的军用毛毯。 在老者的指点下,唐永良踏上了万家岭的山道。终于可以跟这座名震寰宇的山丘近距离接触了。行至半坡,三三两两的白色木牌就陆续冒了出来;再到顶上,山下所能见到的那些木牌全都触目惊心地摆在眼前。最高的一根大牌上写着:“噫噫皇军阵殁将士之碑”。再次是“濑川部队北川队奋战之地”。除了这两根木牌算集体的外,其余都是日军官兵个人的木牌。 唐永良一行无意丑化或蔑视死者,相反,作为军人,他们有理由对战场上所有奋战至死的勇者表示出某种敬意,哪怕那是对立的敌方。地上有很多带锈的钢盔,唐永良他们从中捡拾了几十顶,然后一顶顶戴在了木牌之上。 冈村宁次说过,“战争是战争,武将爱武将”。早在长城抗战时,日军步兵联队为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所感动,曾郑重埋葬战死者的遗体,并树立“中国将士之墓”的墓碑。事后,中国军队的某旅长在访日时,不避嫌疑,对树碑的日军联队表示了感谢。 在冈村看来,只有具备让敌人也为之感动的武士道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勇者,而礼葬这些勇者的遗体,乃是武将自古以来就应该具备的教养。 在赣北战场上,中国武士的教养和道义精神亦令冈村叹服。曾有一名日军大队长率十余名士兵冲入中方阵地,结果被中国军队用火炮全部轰死。中方认为这十余名日军官兵在战斗中确实具有超凡的勇敢,所以进行了妥善安葬,并且破例没有收缴战刀和其他装备。对此,冈村说他感到“难以想象的敬佩”。 戴着钢盔的木牌仿佛雨后丛生的香菌。在万家岭山顶,比钢盔更多的是子弹壳和刺刀鞘。唐永良从中捡拾了一把值得纪念的刺刀鞘,上面穿过了十几个子弹孔。 那场逝去的战争该有多么激烈啊! \\\\\\\" 深度还原国民党抗日王牌七十四军真实面目,关河五十州解读正面抗日战场重磅力作,一支让日军畏之如虎的中国部队,打出来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全面增订,新增珍贵历史图片。张灵甫之子张道宇对本书予以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