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十年改革探索与启示
作者简介
国研智库是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起设立的智库咨询与传播平台,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的专家优势,整合国家部委和首都高校智库资源,以咨询研究、会议交流、智库园区等为核心业务,实现创新发展。
内容简介
" 过去十年,我们重点就如何回答以下五方面问题进行了改革探索。一是如何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科学到技术转化 ”这一关键环节,大学不宜做,中小企业做不了,而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都需要高水平技术的持续供给。因此,必须推动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为任务的理念,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研发产业的供给。从高校院所转移成果二次开发要付费,为市场提供技术供给要收费,这类研发机构必然需要市场化机制来驱动。通过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发公司模式,让其在拥有研发机构运营权的同时,拥有“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及收益权”,建立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成果转化不畅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清的问题,团队积极性、机构开放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 二是如何支持培育未来产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由于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往往市场融资失灵,这应是财政资金的着力点。这类项目应通过“小同行评议”、行业尽调等形式进行遴选和评判,而非传统的专家投票决定。项目所需资金以科技项目形式按里程碑拨付,在项目公司得到市场认可进行社会融资时,将前期的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若项目不达预期,则应宽容失败。这种“拨投结合”机制既解决市场融资失灵,让团队拥有主导权,还能让财政资金可增值、可循环,更高效地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实现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三是如何真正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往往理解为财政资金应更大力度地投向企业。但我认为,企业应该是“创新需求提出的主体、创新资金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而不应该是直接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主体。企业是否愿意出资委外研发是判断其技术需求真实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产业攻关类项目指南必须以企业出资为基本条件,应根据企业是否愿意出资、出资额、技术难度等,经综合判断而形成。财政资金可根据技术重要程度和企业出资情况配套,真正雪中送炭地解决企业“真需求”。 四是如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与转移。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工科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与产业实际脱节严重。因此,建议将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工科高校教师任职的必备条件;同时,产教融合培养有理想、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采取“项目制”“双导师制”,从产业需求凝练培养课题,校企联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大学生在完成高考目标后,容易失去理想和方向,要学习先进的“教学和实践相结合(co-op)”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在持续实践中,重新树立理想、明确目标,提升工程素养,储备产业所需人才。 五是如何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之初,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重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省委、省政府明确了不走回头路、干事不养人的办院思路,不按照传统科研院所模式建设和管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否则无法发挥“改革试验田”的效用。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结合江苏实际,明确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直接协调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政府出台专门文件为改革落地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优化体系架构,采用“事业法人承接财政投入、平台公司负责持股”模式运行,兼顾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灵活性。设立专项经费,实行综合预算加负面清单管理,年度结余可结转使用,财政经费使用更加符合科创规律,机构运行效率和创新效率大幅提升。 " 本书是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十周年的系统总结,从国际资源集聚、新型研发机构治理、原创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引进评价与培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6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其业务底层逻辑、改革举措和取得成效,是在操作层面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实施路径的典型。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实操案例,翔实介绍了各类改革举措的底层逻辑和做法,无论是科技管理工作者,还是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或是科学家团队,相信都能从书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