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
作者简介
罗宗涛,广东潮安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敦煌变文用韵考》《敦煌讲经变文研究》《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唐代俗讲的叙式》《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礼记述要》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敦煌变文的起源及本书的体例 佛教东传,佛经的翻译,以至注疏的提出,对佛法的弘扬固然 有无比的价值;但是,华文经典与注疏,在教育不甚普及时,仍不易为一般民众所普遍接受。大约自东晋以来,有些僧人就尝试用浅近的方法来传教,这种方法叫作“唱导”。著《高僧传》的慧皎虽然 觉得这种方法“于道为末”,但又认为它“悟俗可崇”——有普及的功效,所以仍为之立传立论。现在,我们就先从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唱导论》和《唱导传》来了解唱导的大略。 《唱导论》曰:“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 唱导的字义,古人以为:“启发法门,名之为唱;引接物机,名之为导。”(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引大部补注九)。至其起源大约是:最早的斋集,总严格遵行严肃庄重的仪式,时间长了,不免陷于呆滞。后来就在中宵疲极的时候,别请宿德,以旁引譬喻、杂序因缘的方式来说法。当初显然是一种权宜的补充措施。到了像慧远这样的高僧出来提倡,这种方式才蓬勃起来;再以后继有人,于是更能普遍开展,蔚为风气。 《唱导论》又曰:“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俊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而又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 所谓唱导,基本上是一种演讲术。而上引《唱导论》所提出的要点有三:导师必须具备声、辩、才、博四种能力,此其一;导师要能把握时机,认清对象,此其二;根本上导师必须有出自内心的宗教热忱和恳切的态度,此其三。 以下,再就这三方面略为阐述。 1,源自敦煌藏经洞的奇幻传说,开启通俗小说的先河 名家导读·白话翻译·敦煌故事 知名学者罗宗涛讲解 带你读懂敦煌变文的文化内涵 2,畅销多年,影响华人世界三代读者,《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全新经典回归 《敦煌变文》——千年中国通俗文学的根脉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开启通俗小说的先河 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高上秦 3,龚鹏程,导读推荐——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