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作者: 彭训厚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6.88
折扣购买: 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ISBN: 9787508532271

作者简介

彭训厚,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主持参加了中央军委、总参和军事科学院赋予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主笔撰写了若干重大专题研究报告。编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近20部论著,翻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等5部外国专业论著。

内容简介

帝国主义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只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实际上是对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种瓜分是和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地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 在这期间,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德国一步一步地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开始走上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除了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以外,在欧洲南翼还有一个国家也在积极准备发动战争,这就是以法西斯鼻祖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 在亚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日本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转变,使日本挤进了帝国主义大国的行列。大战给日本造成了掠夺中国、朝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有利条件,给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攫取高额利润的良机,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大战期间,日本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倍,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了3倍以上,外贸从逆差变成了顺差,日本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全债权国。 与此同时,日本的帝国主义经济充满着深刻的矛盾。首先是半封建的农业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矛盾。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限制了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料的动力,也限制了农村吸收工业品的能力;国内市场狭小,则造成了日本工业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其次,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石油、铁矿石、橡胶、棉花、羊毛等很多工业原料都要靠外国供应。第三,日本工业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片面发展军火工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工业,而民用工业中的技术装备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慢慢恢复起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商品又涌向了亚洲市场。在欧美的竞争下,日本经济所固有的矛盾和软弱性就突出地表现出来,于是危机接连发生。继1920一1921年的经济危机后,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经济恐慌,1927年又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1929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导致了1931年的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