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大传

姜太公大传
作者: 姜国柱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4.10
折扣购买: 姜太公大传
ISBN: 978730708045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姜太公为“齐之逐夫”、“为老妇所逐”的事实,汉以后的 学者,亦有所考、所论。如南宋洪应祖在补注《楚辞·离骚》中说: “吕尚为老妇之所逐。”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做了详细的考 辨、说明:“姜太公初娶马氏,读书不事生产,马求去。太公封 齐,马求再合,太公取水一杯倾于地,令妇收水,唯得少泥。太公 曰:“‘若能离更合,覆水定应收。’《朱买臣传奇》泼水事借此。”明 人 《朱买臣传奇》把这个故事写成朱买臣之事。其实《汉书·朱买臣 传》并无马前泼水之事。《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字翁之, 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 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 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 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 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 页薪墓间。故事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后来, 朱买臣因才学、智略,汉武帝时被拜为中大夫。后出任会稽太守, 衣锦还乡。“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 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 乞其夫钱,令葬。”后人可能根据朱买臣夫妻的某些方面与姜太公 夫妇的某些情况,有些类似将“覆水难收”之事,编入《朱买臣传 奇》中去,以此教育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婚姻和夫妻感情及恩德。所 以《幼学琼林故事》说:“可怪者,买臣之妻,因贫求去,不思覆水 难收。”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其实,朱买臣家庭贫困,喜好读书,不治产业,很有谋略,颇 会用兵,“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片人 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汉书·朱买臣传》确实与姜太公有些 相似。 《说苑》卷七十《杂言》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 网,治天下有余智。”又《楚辞·天问》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万 扬声后何喜?”王逸注云:“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 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绎史》卷 十九引《楚辞注》)说明姜太公有大智略,治天下之才,而无心无意 “屠中”、“卖食”之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他志在“屠国”、 “治天下”,而无心“屠牛”、“治产业”之事。这正是姜太公高明、 过人之处。 《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处都说姜太公是“天下之大 老也”。姜太公作为天下最有智略、最有声望的老人,理应受到人 们的尊敬、爱戴。但因家境贫寒,生活中常遇窘迫,以至于被“老 妇”逐之于外,而为生计穷于奔波,转徙无常,这是其“穷困”的一 方面。所谓“穷困”,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即政治失意,怀才不遇, 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具有“屠国”、“治天下”之志、之才的伟人、 老人,而生活在暴虐君主、独夫民贼纣王淫威下,虽“尝事纣”, 但见其“无道”,只好“去之”。离纣而去,游说诸侯,而无所遇, 只好隐居海滨,伺机出山。所以“穷困”,有政治才能不能施展之 义;“齐之逐夫”,有为纣王所逐之义。总而言之,政治仕途,家 庭生活,均为不顺。 其实,姜太公作为“东夷之士”(《吕氏春秋》卷十四《首时》), 自幼聪颖好学,习礼喜阵,熟读兵法。稍长,精研数术之学,深究 天地变化之道,通晓人事成败之要。又因其为共工、蚩尤之后裔, 故崇尚祖先共工、蚩尤之武略、武功及用兵之道、之术,并深察黄 帝胜蚩尤的战法、阵法。姜太公通过学习、研究、演练用兵谋略、 布阵、战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胜败得失,而认识了战争的规 律和取胜的谋略,这就为他以后的军事谋略理论和战争指挥实践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太公通过研究天、地、人的学问,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 究人事,而将自然之理与人文诸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量、深察。 在社会人事中,他深知: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家一姓所独 有;国家者是国中人的国家,非一人一家所独占。因此,他对纣王 以天下为己有,以国家为私财而挥霍民财,荒淫无道,胡作非为之 行,深恶痛绝,恨之入骨,从而使他不仅离去之,而且筹划倾覆 之。与此同时,他在避纣隐居之地,深入研究历代兴衰之因,治国 安民之道,用兵制胜之略,胜敌战阵之法。为此,他拜师访友,多 方求知,择善而从,选优而取,以求建立伟业,实现“屠国”之志, 有利于国,有益于民,故而能孜孜以求,自强不息,虽连蹇不遇, 但动心忍性,等待时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暴君、民贼当政的 黑暗、残暴时代,在这个王朝末日的时代,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使出身“寒贱”而满腹宏论的英雄豪杰却无进身之机和用武之地; 他家贫难娶妻而只好成为马氏赘婿,这种夫入妇家的倒插门女婿, 在当时自然为妇家和外人所轻视,这种政治上的不得志,家庭中的 受轻视,便是姜太公大半生“侧微”的根本原因. 夫入妇家是齐地流行的一种婿俗,赘婿在妇家多为邻人冷看和 外人轻视,故需要尽力劳作、置产理家、会治产业,否则就要被弃 置和逐出。姜太公具有治国安邦之志,用兵制胜之略,以吊民伐罪 为任,以康国济民为业,只思“上屠屠国”,不会“下屠屠牛”,所 以全身心着力于为国为民的大事公利,而无意于为家务劳作,增殖 私产,理财管家的小事私利,当然是经营不善,常常失败,等待他 的只能是责问、奚落。最终因“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 而被老妇逐出家门,这是太公的不幸。 姜太公虽然“有其才不遇其时”,不为暴君所用,又为老妇所 逐,但是他怀有“治天下有余智”的雄才大略,故能遇坎坷、处逆 境,而心不乱志不衰。他已逾“而立”之年,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 一直奋发进取,探求治国安邦之道,用兵制胜之略,以求进身人 世,康国济民,为民兴利除害,诛暴救民。所以刘向评论道: 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 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故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污 君之禄。是以太公年七十而不自达。……何则?不强合非其人 也。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岁。(《说苑》卷十七《杂言》) 姜太公被逐后,在海滨隐居数年,静观、明察天下大势,审知、明 辨国家治乱之源,而决定自己的志行去就。于是他便离开故乡西 行,向殷都朝歌进发,以求灭殷除暴,实现报国之志。 P17-20